|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2-15 18:04:00
|
只看该作者
二、重求异,忽略求同
求同思考是寻求相同的理解和认知;求异思考是寻求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别出心裁,另辟蹊径。
放眼当下的语文课堂,求异求新似乎成了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志。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闪现思想的灵光固然重要,但让孩子在思想的天空中信马由缰,肆意驰骋,却是百害而无一利。
如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教师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们讨论“在这篇文章里谁更聪明,并说明理由。看看我们能否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话音刚落,便有学生说“我觉得骗子聪明。”教师追问原因,生振振有词:“他们能得用君臣的缺点,并设置陷阱,最终取得了成功。”还有学生说“我看大臣聪明,尽管他们也没有看到布料,却保住了官职。”……教师在学生们讨论了谁最聪明的基础上,又抛出一个“谁最愚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竟有学生答到“小孩子是愚蠢的,因为在那样的社会里,只有他一个说实话,难道不是愚蠢的吗?”(教师和学生一起为这个学生鼓掌。)
看了上面了这个教学片断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想问:也许学生的鼓掌是为答案的标新立异而兴奋,那么教师的掌声又意义何在?是默许,还是赞许?我还想问:孩子在这样的讨论中得到的启示又是什么呢?是学会了在利益的驱使下投机倒把,还是懂得了在权威的震慑下指鹿为马,明哲保身啊!
教师在而后的自评中这样写道,“人性化,人文化的课堂就体现在这里。没有‘人’的课堂,没有‘人’的教育就没有产生思想的土壤,而没有产生思想的土壤,也就根本不可能产生真正的‘人’”。这种观点本身的正确性勿庸质疑,但是我们还须谨记的是:我们说人性向善,在一定的道德实践中追求“真、善、美”才是真正灵魂的升华,思想的纯澈,给孩子一片生发思想的土壤,就要让它生机盎然却不能杂草丛生!
求同不仅仅是一个答案上的统整,还包蕴着价值取向上的引导,思维层次上的深化和道德理解上的飞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