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理数的乘方》教学反思
昌江思源实验学校 张宣薰
有理数的乘方是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的内容,是在小学学习了平方、立方,本章学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与混合运算的基础之上,让学生通过探究理解乘方的意义和概念,明白有理数的乘方是一种运算,实质是积中的每一个因数都相同的特殊乘法,并熟练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乘方贯穿初中数学的始终,对整个初中学习十分重要。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乘方、幂、指数、底数等概念,感悟并探索乘方的意义,能正确书写乘方算式,确定乘方结果的符号, 能快速、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并向学生渗透细心的重要性,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渗透数学的简洁美、神奇美。现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如下:
1、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实际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我借助多媒体以综艺节目“是真的吗”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带到了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而一张0.1毫米厚的白纸对折30次后比第一峰还高,是真的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从小学的正方形的面积,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延伸到a的n次方,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这里,我的设想是通过小学已有的旧知识来解决新知识,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对于正方形的面积以及正方体的体积回忆时间过长,导致时间的安排不合理,影响了整堂课的进程。应该在探究纸的层数时直接类比正方形面积、正方体体积,然后由学生猜想出乘方的写法,进而引出课题。这在第二个班的教学时得到了验证,确实使得整节课连贯了许多。
2、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经验与收获不尽相同,为了使学生个体的、群体的活动促进学生的整体的发展,教学中常发挥合作交流的功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的经验或成果展示出来。在本课中,我介绍了乘方的定义以及各部分名称后,让学生们练习了有关指出下列各乘方的底数和指数以及读法的习题,现在回想在这之后我应该让学生以同桌或小组合作的形式互相出题,既能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的学生的不足,又可以尽可能地将每个人的收获变成学生集体的共同财富。
3、在备课中,我认真备了学生,预设了学生会出现的问题。例如: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我提问“乘方运算与乘法运算有什么关系?”学生能否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回答时,我该怎么引导?在计算一个数的乘方时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他们有可能会错误的将底数和指数直接相乘等等问题我都进行了预设并想好了应对之策。
4、 教学中,我们要重点突破难点,强化训练。如教学中,注意区别(-5)2和-52。前者代表2个(-5)相乘,后者代表5×5的相反数。念法前者可以念做“负5的平方”,后者可以念做“5的平方的相反数”。还有注意区别 和 。
5、本节课的优点是整节课堂较活跃,有气氛,学生参与度高。学生回答问题热情,积极参加讨论,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弄清底数与指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从中体会转化的思想,为引入本课的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在探索法则的教学环节中,我放手学生操作,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起到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的作用,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归纳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
总之,本节课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较好,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我深深感觉到,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正确地认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流,摒弃虚假,追求真实,努力实施“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改革,实现课堂教学师生交往的有效化,通过富有创意的实践和探究,建构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师生、生生交往的课堂情景。在组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时,都要有意识地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的机会,多让学生“做”数学。教师从信息源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巧妙地把自己转向幕后,努力创设数学活动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把学生推向台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课堂上学生学得活泼、主动,重点知识掌握了,不会的问题解决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