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73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人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公共场所拒绝危险》公开课教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1 20:54: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公共场所拒绝危险》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遵守公共安全规则和保护公共安全标志、设施的意识。
能力:能够保护安全标志和设施,自觉遵守公共场所的安全。
知识:认识一些公共安全标志、设施的用途;懂得发生安全事故会给个人、周围人带来伤害,也会对社会造成影响和损失。
教学重点
认识一些公共安全标志、设施的用途,并保护它们;懂得安全事故会给个人、周围人带来伤害,也会对社会造成影响和损失。
教学难点
能够自觉遵守公共安全规则。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几个农村公共场所中的危险行为案例;几个形象的安全标志。
学生准备:课前了解公共场所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已经发生过的伤害事故。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一:发生在公共场所的悲剧
[播放动画:悲剧是怎样发生的]
引导学生围绕情境进行讨论:看到这起事故,你们有什么想法和疑问?哪些地方是公共场所?你还知道哪些因为没有遵守公共安全规则而造成的严重公共安全事故?这些事故会给在场的人和他们的家人、朋友带来哪些影响?
小结:公共场所包括了车站、码头、集市、公园、影剧院、娱乐场、运动场等。简单地说,也就是大家公有的、共同活动的场所。当然也包括车船、飞机等交通运输工具。公共场所的规章制度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公共场所的安全需要我们每个人应当共同维护!没有公共场所的安全,我们的个人安全也就无从谈起。(板书:维护公共安全,公民人人有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白不遵守公共安全规则,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活动二:消除隐患我们行
[播放课件:公共场所拒绝危险]
引导学生围绕情境进行讨论:从上述案例中,你感受到什么?如果有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情发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引导学生根据发现的公共安全隐患设计出有效的排险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行为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并能根据其他安全隐患设计出有效的排险方法。
公共场所
违规行为
后果
我们的建议
高速公路
小巷里
草垛边
......
总结:公共场所的安全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公共场所的安全需要我们每个人来维护,虽然我们还是小学生,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掌握更多的正确方法,为维护公共安全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设计意图:知道如何维护公共安全。】
板书设计
维护公共安全
公民人人有责
第2课时
活动一:认识安全标志和设施
[出示图片:安全标志和设施的作用]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安全标示和设施有什么作用?你还知道哪些安全标志与设施的样子和作用。
分小组记忆后,教师选择一些农村地区常见的、形象的标志,用语言描述,学生根据老师的描述抢答标志的名称或用途。
(设计意图:认识安全标志和设施。)
活动二:我和安全标志交朋友
1.[播放动画:假如没有安全标志和设施
引导学生围绕情境进行讨论:这些标志的作用是什么?没有它们行不行?使学生知道标志的意义,摆放标志的地点意味着存在的隐患及正确的做法。
2.[播放动画:安全标志和设施被破坏
引导学生围绕情境进行讨论:假如没有这些安全标志和设施,又会造成什么后果?
3.[出示图片:保护安全标志和设施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交流保护安全标志和设施的好办法。并根据课前调查的小学生损坏安全标志和设施的情况,写一封公开信。
小结:安全标志、设施倒了,我们可以扶起来;残缺破损了,我们可以向有关部门反映,请他们更换;已经被破坏、遗失的,我们也可以在更换之前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标志,提醒他人避免发生危险。
安全标志和设施为保障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默默尽着自己的努力,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为保护安全标志和设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板书:与安全标志和设施交朋友)
(设计意图:学会利用并保护安全标志和设施。)
板书设计
与安全标志和设施交朋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1 20:55:52 | 只看该作者
《公共场所拒绝危险》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一些公共安全标志、设施的用途,并保护它们。
2.知道在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安全规则。  
3.懂得安全事故会给个人、周围人带来伤害及社会造成影响和损失。
教学重点
1.让学生认识一些公共安全标志、设施的用途,并保护它们。
2.知道在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安全规则。  
教学难点
安全事故会给个人、周围人带来伤害及社会造成影响和损失。
教学过程
一、悲剧是怎样发生的
同学们,公共场所是我们游玩、活动、穿行的公用空间,这里往往人多物杂。一个小小的无意行为,可能就会引起危险。
同学们看看课本上的新闻《车内爆炸,一死六伤》,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请几个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教师讲评:大家都认可这则新闻非常悲惨,那么大家有没有思考是什么酿成了这一出悲剧呢?
讨论:
1.在公共场所人多的地方踢皮球行吗?这些行为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2.在柴草垛旁放鞭炮的行为好吗?这样会引起什么后果?我们应该怎样做?
3.随身携带易燃易爆品,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出示课文图片)边看边听老师小结 :同学们要坚决杜绝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以及自己周围。我们要做安全小卫士!
二、与安全标志和设施交朋友
1.我们来找一找周边的安全标志和设施,和它们认识一下,交个朋友吧。
为了安全起见,在一公共场所或者容易出现危险的地方设置了安全标志或安全设施,已引起人们对不安全因素的注意,预防事故的发生。你知道这些标志和设施吗?
2.在这些地方经常会出现什么安全标志?我们来试着画一画,然后给大家介绍一下。
请部分同学展示自己的绘画成果,并介绍自己画的安全标志。
3.公共场所安全设施被损坏,会造成什么后果?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把你的好办法说给大家听。
三、分组讨论
为维护公共安全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悲剧是怎样发生的
与安全标志和设施交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1 20:56:14 | 只看该作者
《公共场所拒绝危险》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较常见的公共安全标志、设施的用途,并积极的保护它们;懂得安全事故会给个人、周围的人带来伤害,并且会给社会造成损失和负面的影响;懂得在公共场所自觉遵守公共安全规则。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收集身边安全事故案例、公共安全标志和相关安全规则,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课堂游戏活动,使学生认识安全标志、设施和用途,了解安全事故给人们和社会造成的危险和损失。使学生明白遵守公共安全规则是对自己和社会的负责,也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懂得公共安全标志、设施和规则在日常生活中作用及意义。
2.难点:通过分析安全事故事例,使学生懂得安全情系万家、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并能自觉地遵守公共安全规则,真正发挥安全教育的实效性作用。
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搜集安全事故事例、公共安全标志、安全设施。
2.教具准备:课件、安全标志及相关场景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家、学校和公共场所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谈谈在公共场所怎样才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师出示课题:公共场所拒绝危险)
(二)学习新课
新课任务:认识公共安全标志、设施的用途以及安全规则。
师:课前请同学们对公共场所进行了调查,了解了安全标志、设施,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介绍自己调查的结果,互相学习。
活动一:“猜一猜”(认识安全标志、设施)。
1.教师把装有安全标志、设施名称、用途的卡片的盒子放在讲台上,让学生从中随机抽取卡片,并根据自己抽到的卡片回答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学生回答正确的,老师奖给学生相应的头饰。
3.如果学生弄不懂的,老师适时给予引导和讲解。
4.交流、评价和补充说明。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标志、设施及其用途。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什么地方有这些标志和设施?下面我们来做一做“找朋友”的游戏,看谁做得好。
活动二:“找朋友”(弄懂标志、设施的用途)。
1.发给学生在不同的公共场所的图片。
2.请刚才得到头饰的同学寻找拿着相应的场所图片的同学,找对的就成为好朋友。
3.请同学们说出各自寻找朋友的理由,并评价。给予奖励“红五角星”。
活动三:汇报调查结果。
师:同学们,通过上面的游戏活动,我们了解了各种安全标志、设施及安全规则。安全规则要求我们时刻都要注意安全,那么,为什么我们周围还是经常发生安全事故?
活动(1)安全事故案例分析(师出示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安全事故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
1.分小组讨论。
(1)什么原因造成了安全事故?
(2)这起事故造成什么后果?
(3)你认为怎样做可以避免或减少类似事故的发生?
2.学生汇报。
3.说一说,你身边存在哪些安全事故?
活动(2)我是“小侦探”(观察生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我们身边的安全标志、设施建设情况如何?清说一说。
2.发现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3.你发现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安全标志、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你能不能设计出安全标志?
4.活动(3)“我是安全宣传员”(课后拓展延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03: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