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到上语文课时,听着孩子们稚嫩清脆的读书声,为他们可爱的童音不禁莞尔的同时,又为他们拖拖沓沓的“唱读腔”而忧虑不已。这也许是孩子朗读水平发展历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尴尬的阶段,但谁又能断言,如果教师不管不顾,这样的“唱读腔”不会影响他们日后的朗读水平呢?
我认为,一年级语文教师不能忽视对孩子朗读水平的指导。这样的指导可以穿插在日常教学中,也可以集中在早读或午读时实施。
1.读好轻声很重要。轻声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字典上标注轻声的,例如“桌子”、“你们”、“好的”等。一年级的课文都有标注拼音的,而孩子们也大都养成了看拼音读课文的习惯,这类有轻声字的词,老师只需稍加提醒,他们就会读得不错。而另一类是字典上不标注轻声的词,它们往往是双音节词语,我们叫它们“重·次轻”格式的词。例如“学生”、“秋千”、“媳妇”等。由于没有标注轻声,加上受吴语方言影响,孩子们容易忽略。而事实上,这样的词是大量存在的,如果读不好,势必影响朗读的连贯性。因此,需要老师加以重视。
2.停顿的指导很重要。很多中高段的学生在齐读时会把句子拆分成一个词一个词地读,这样的习惯也是从低段开始养成的。事实上,初入学时,孩子们齐读的声音尽管稚嫩拖沓,但基本不会一个词一个词地往外蹦。这和老师的示范读有很大的关系,许多老师自己在读长句子时,习惯机械化地处理句子,从而影响了学生。长句子应当寻找符合逻辑的停顿点,从而保证每一个意群的连贯。这需要老师提高自身素养,才能交给孩子正确的停顿方法。
3.内涵的挖掘和投入不能被忽视。对孩子来说,一个学期内重复地朗读固定的几十篇课文,总是会厌烦的。所以我们总会抱怨孩子们读书就像笑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想让孩子读起课文来有常读常新的感觉,关键要引导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挖掘文本的内涵。当然,也可以多给孩子提供一些课外阅读的篇目,扩大阅读范围。
这只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想到哪写到哪,不成章法,在思考中,我希望自己能和孩子一起,不断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