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4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语文优秀获奖论文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的策略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5 10:31: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学语文优秀获奖论文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的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的教学越来越普遍,它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更加高效,展现出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的强大优势。但笔者发现个别老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存在不当现象,笔者总结为“五过度”,为此,笔者探究了相应的改进方法和对策,重新提出了“三服务”主张,即多媒体要服务教师、服务学生和服务文本,以期使多媒体在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目标、促成学生的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纷呈。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课堂;优化;三服务
                             
一、 引言
多媒体因其特有的影、音、声、光和动画元素,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渲染氛围,往往可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披文入情入境”的效果。它能拓展信息途径,拓宽知识广度,丰富教学资源,补充了传统课堂“一根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和“一本教材”的不足,有助于语文课堂对重难点的突破,使老师的“教”更加高效。另一方面,多媒体也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领域,拓展了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学、合作与创新的能力,语文知识和能力得到提升,语文素养提高迅速,多媒体优化课堂使学生的“学”也更加高效,故而多媒体已成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多媒体作为信息技术之一,在语文课堂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多媒体如何更好地优化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目标、促成学生的发展,这已成为当今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个别现象探究
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的新课程改革在蓬蓬勃勃地展开,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的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然而,笔者发现个别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总结为“五过度”。
(一)过度播放,挤占课堂时间。
笔者曾观摩一次教学《生命的化妆》的公开课中,教师的课件准备非常充分,里面有聚美优品的化妆品广告、央视《百家讲坛》的视频片段等等。教师在课堂引入时播放了这两个视频,学生的眼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个个伸颈张脖兴趣高涨,但是这个视频竟然用时8分钟。可想而知,多媒体的不当使用压缩了课堂解读文本的时间,学生没有时间也无法去深入理解字词的用意、品味句段的精彩、感悟语言的美妙和体会作者的感情,其结果,要么走马观花走过场,要么囫囵吞枣假学习。
(二)过度信任,阻隔情感共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0-5 10:31:22 | 只看该作者

笔者曾见到一位教师执教《雨霖铃》,当需要示范朗读时,老师都选择了音频、视频,一堂课中老师没有亲自完整地读过。其实,不论老师的普通话多不标准多不流利,教师的朗读都是因课堂场景的需要而进行的灵活的读、应变的读,是学生眼前活生生的语感训练的示范。试想,如果老师都不敢投入文本,去读出个人的体悟,都不敢豁达地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那又如何能触动学生的心弦,使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呢?
语文课堂是老师——文本——学生三者共同构建的,它以文本的内涵为源头,以老师的情感为调控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流露。语文课堂过度依赖多媒体,导致了老师不愿或不敢直面文本情感,当师生投入情感的专注度不够时,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就会出现阻隔。
(三)过度依赖,忽略学科特征。
笔者见到一位教师执教课文《人脑与电脑》,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以拓展、延伸课外知识的名义,用大量的教学时间组织学生围绕课件探索人脑与电脑的种种知识,而对本文要求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阅读分析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及说明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其语言的准确性等目标却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语文学科,终归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是工具性、人文性学科,多媒体只是优化语文课堂的辅助手段,多媒体的内容设计上不可误导了学生,让学生从语文听说读写思的训练和文学素养的提升等转移到对其他学科(如科技、地理、历史、哲学)知识的关注上。
(四)过度取巧,代替课堂主导
笔者曾见到有教师为了图省事,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展示的课便是“流水课”,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多媒体技术代替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成了课堂的木偶。更有趣的是,笔者曾多次看到,由于教师在操作电脑时按错了一次键,电脑便顿演“蒙太奇”手法,令执教者尴尬不已。
课堂是学生生成性的知识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达成是教学归宿。语文课堂本是生命、情感、理念、态度等激情交流和碰撞的平台,教育的契机往往在师生情感产生共鸣的时候,所以老师应该坚守课堂的主导地位。
(五)过度直观,阻碍主体发展
笔者甚至见过一位教师教《林黛玉进贾府》的课文,老师用视频电视剧代替文本,视频放完学生看完,课文也就算学完了。古人说“熟读成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朗读——感知——语感——熏陶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过程,其中诵读(包括默读)理应是最重要的一种实践。然而,多媒体整合的语文课堂上,越来越难看到学生的朗读(诵读、默读)环节,热闹的多媒体掩盖了学生个体语感培养的缺憾。另外,多媒体提供现成的答案或将文字变成画面,多媒体虽然可以用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还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字的意境。过多的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创造力是一种限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0-5 10:31:27 | 只看该作者

三、“三服务”主张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多媒体进入语文课堂后,虽然在实际运用中出现了某些不当现象,但它是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任何新的教学手段总是在应用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的,故而,笔者相信多媒体整合课堂必将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成熟,而要避免多媒体使用不当的问题,就必须重新强调“三服务”原则,即在操作和理念层面都要坚持多媒体优化课堂是为 “教师”“文本”“学生” 服务的,这样才能保证多媒体在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目标、促成学生的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使语文教学更加精彩纷呈。
(一)服务教师
多媒体是一种资源平台,多媒体不仅信息丰富,而且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它的这一特性,能让我们的课堂在增加信息容量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和学习者知识建构的平台。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地、恰当地增加一些必要的拓展和延伸的内容作补充,那么就会让教师的语文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人脑和电脑》,仅凭文字说明和有限的教参资料,教师很难达成课堂目标,这时,教师只有从网络下载相关图片和影音资料,通过筛选和整理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适时播放,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课文的内容。
多媒体拓展信息途径,拓宽知识广度,丰富教学资源,补充了传统课堂“一根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一站到底”的不足,有助于对突破重难点的突破,使老师的“教”更加高效。多媒体服务教师,需要教师必须在教育理念和操作技术上做到“两”融合。
1、教学理念与信息技术理论相融合
现代信息技术为师生的教和学都搭建了一个优越的平台,为此,教师必须从传统教学思想的禁锢中解脱出来,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同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力争把自己融进现代信息技术中去。
2、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相融合
教师具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理念,并不是说要摒弃优秀的传统教学手段和传统课堂的存在,笔者曾观摩一位老师在教《念奴娇 赤壁怀古》时,偶遇播放器出了问题,课件无法使用,结果这堂课反而给我留下了印象的深刻 :执教者潇洒俊逸的字体,饱满激昂的情感,深厚的诗词积累,良好的人文素养,无一不迸发传统课堂永久不衰的魅力。笔者举此事例,绝非要贬低信息技术的作用,抬升传统教学的地位,恰恰相反,笔者正是藉此提请教师在设计多媒体时可以考虑尽量融合传统教学的精华。说到底,其实它们各自的优势都是其它不可替代的,它们之间并非水火不容,某种程度上它们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可以彼此融合。
(二)服务文本
语文教材的课文是经由教育专家和文化大家精选的篇目,不论是文字还是主旨都堪称经典。语文课堂作为教学的一类平台,老师——文本——学生之间具有动态生成的关系,多媒体是一种教学手段,同过往的传统教学手段一样作用于课堂,为师生高效地解读文本服务。多媒体为文本服务有两点需要注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0-5 10:31:32 | 只看该作者

1、支撑文本表达
多媒体对文本的支撑作用,体现在当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表现文本内容蕴涵的意境或氛围时,当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亟待借助动画、声音、图形、文本、视频等多种多媒体技术辅助时,当需要突破文本的重难点时,当文本需要学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进行想象和联想时,当需要其他材料对文本进行拓展和迁移时,都可以合情合理设计多媒体纳入课堂,从而为文本的解读铺路搭桥。
实际上,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说,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也不应例外。任何游离于文本内容之外的信息技术表演,都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对课堂目标了然于胸,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找准多媒体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切入点,将两者融为一体,力求相得益彰。
2、提升文本美感
朱光潜说:“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的特质。”根据文本特点精选多媒体形式,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多媒体,均要求有助于文本的审美教育。就技术层面,多媒体的画面要尽可能精致而美观、朗读语言要清晰规范,视频剪辑要恰到好处,链接要安全迅速;内容层面,所选择的多媒体要切合文本的需要具有正能量,这样才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取得学文和审美两大效果。笔者在上古典诗词的时候,就特别注意让多媒体充分发挥提升文本审美的作用。
(三)服务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基于这一点,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和一种资源平台的多媒体,它只不过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辅助以达到优化的目的而已,其落脚点则应是帮助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质。正如薛法根老师说:“语文课的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 多媒体服务学生,要以生为本。
1、以生为本,把握适“度”
围绕学生去拓展多媒体资源有一个主次宜分明、“度”要掌握恰当的问题,不是越多越好,越花哨越好,它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比如课件展示的画面应符合学生的视听觉心理:画面布局要突出重点,同一画面对象不宜过多,避免或减少引起学生注意力的无益信息干扰;注意动物与静物的色彩对比;前景与背景的色彩对比;线条的粗细;避免多余动作,减少文字显示数量,因为这些不但容易使人疲劳,而且干扰学生的感知。比如,多媒体能否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否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当然,多媒体不是万能的,不可能所有目标都可以一次达成,但设计考虑学生实际,追求课堂实效,这是多媒体服务学生应考虑的因素。
2、以生为本,灵活调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0-5 10:31:36 | 只看该作者

课堂调控是教师对课堂上学习情境的创设控制,对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对达成教学目标的策略使用和手段控制。当使用多媒体程序过程中出现的偶发事情,当课堂教育的契机出现时,教师应果断对多媒体进行切-换-舍等措施处理,促成语文课堂目标的达成,更为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服务。
笔者曾执教《我的母亲》课文,当进入“敞开心扉,表达亲情”环节时,学生压抑不住内心的情感个个竞相叙述,场面出现了井喷,这正是教育的最佳时机,我决定放弃既定流程(播放下一环节课件)即时与学生共情。这既尊重学生个性,又灵活处理生成性结论。课后反馈证明了我即时切舍多媒体的做法是明智的。
四、结束语
    南国农先生强调:“注重多媒体技术教育应用的研讨是完全应该的、必要的。”因而,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注意任何时分都不能以辅代主,替代文本阅读,替代教师解说,替代课堂交流,替代学生讨论,而主动高效地服务教师、服务文本、服务学生。让多媒体在辅助语文课堂中合理、适度、高效地应用,充沛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率,为深化和促进语文教学的变革和发展的目标作出精彩表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09:1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