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i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d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信息技术课重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学生以知识、技能,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文从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入手,结合教学案例,探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从而深化信息技术学科的创新教育。
一、问题意识的概念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1]。 因为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所遇到的问题和其他学科问题不太一样,其他学科的问题更多的是答案型的问题,具有一个最终的答案或说法,而信息技术学科的问题更多的是解决型问题,即我们需要的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答案。
二、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
(一)不敢问。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
(二)无疑可问。传统的讲演式教学,教师演示,学生跟着操作,学生习惯于教师手把手的教,机械性的学。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教师前面的讲解基础上的,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的讲解操作,而且对本来就有多种途径可以解决的问题学生也不会产生探究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不知怎样问。部分学生碰到问题不知道怎样提出来,更提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问题。
三、培训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及案例解析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在于怎样使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我们学过的知识点、遇到过的各种各类事物在脑子里能不断出现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之类的问号。让学生学会“生疑”,从而学会质疑[2]。
(一)营造和谐氛围,促使学生敢问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课堂中的提问形式多数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来回答,课堂很热闹,师生互动似乎也很积极,但是课堂教学的效果却很低下,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观念陈旧,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怕打乱教师所预设的教学过程,而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然而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与表达方式,让学生在教学中可以自主地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自由、和谐、活跃、融洽的教学氛围,学生才能敢于挑战,勇于质疑,善于思考,才能自主地发现问题并大胆地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