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让学生深入社会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教授指出:“通过解决日常生活、实际情景和其他学科问题,发展提出数学模型,了解数学方法,注意数学应用的创造型数学能力。”可见,从生活中的问题提炼出数学模型是培养数学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数学创造力的最终归宿。
现行课本的例(习)题中好多是人为编造且与生活实际脱节的,课堂上着力培养的解题能力也与今后实际需求脱节,以至在学生的头脑中数学与实际生活经验构成了两个互不相干的认知场。因此,有必要强调数学的应用,让学生深入社会,在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的同时,引导学生收集素材,采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家庭中烧开水、算水(电)费的数学问题,学生视力情况的统计分析中的数学问题,人口增长和土地保护中的数学问题,购房(车)分期付款中的数学问题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独立地去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学习数学,在实践中受到对于数的完整训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问题上去,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学习分段函数时,有这样一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公民全月工资、薪金所得不超过来800元部分不必纳税,超过800元的部分为全月应纳税所得额,此项税款按下表分段累进计算: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不超过500元的部分 5%
超过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 10%
超过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 15%
…… ……
某人一月份应交纳税款26.78元,则他的当月工资、薪金所得是多少?
问题是很多学生都听过的,但又没有清楚地了解的,并且也是涉及到很多人的个人利益的问题的,所以学生一开始就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都很乐意地去思考。
(三)加强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知道,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发散思维起着主导作用,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唯有“发散”,才能多角度、多层次地从不同方面去思考,才能深刻地理解、巩固并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题的讲解应该注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证,强调思维的发散,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题目,由于其内在规律,或思考的途径不同,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解法。在例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广开思路,探求多种解法,并能比较各种解法的优劣,找出最佳的、新颖的或巧妙的解法,激发创造性思维。
实践证明,按如下模式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发散思考(如图2)提出问题,对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有益的。
图2
当某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后,教师还应因势利导将问题进行横向的拓宽与纵向的深入,循序渐进的设计系列发散题目,引导学生思维层层递进,探索新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这样无论从内容的发散还是解题思维的深入都能起到固本拓新之用。
如:在几何课上,讲了这样一道习题:
已知:如图,AC⊥AB,BD⊥AB,AD和BC相交于E点,EF⊥AB,垂足为F,又AC=p ,BD=q ,EF=r ,AF=m ,BF=n 。
① 用m,n表示
② 证明
课后再布置学生思考题:
如图AB∥EF,EF∥CD,已知:AB=20,CD=80,BC=100,那么EF的值为( )
A、10 B、2 C、16 D、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