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现代教育技术能借助网络优势,提供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没有学会流利、有理解地阅读的人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所谓“熟读精思”就是指多读、深读才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当然,这种所得必须要有大量的阅读材料支持,要有丰富的积累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有质的飞跃。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网络优势恰好可以提供丰富的、适合儿童阅读的材料,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有利的保障。如我在上朱马晨明的《藏戏》一文时,就利用网络上《藏戏》的朗读材料,让学生反复听、读、看、感悟,体会不同地方不仅有不同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样式。然后要求学生从网络上收集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浙江的越剧、四川的川剧等在班上交流,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的信息量扩大了,阅读需求得到了满足,阅读兴趣得以维持。此外,网络还能为学生广泛阅读创造条件。广泛阅读是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前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伴随人的一生。如执教《北京的春节》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走近“北京”,了解北京的春节,教学之前,我教给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让学生从电脑“网页”上收集有关“北京的春节”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图片和资料,互相交流,互相欣赏。说说自己对“北京春节”的认识和理解,对照自己家乡的春节谈谈自己的感受。课后要求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为“北京的春节”写一份解说词。长期训练,坚持不懈,学生的阅读量大了,面广了,自主阅读的习惯得以慢慢养成。
四、现代教育技术能营造生动形象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讲台下则流露出消极厌烦的情绪或者在做其它的事。这种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讲解很难对未亲身经历过的学生产生兴趣。《孔子家语》曾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对象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教导我们:“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再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一夜的工作》一文,为了让学生了解周总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及孜孜不倦的工作热情。课前我们为学生制作了周总理为党为人民工作的精美课件,让课文的描述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课堂上孩子们很快进入了一种兴奋的状态,仿佛有身临其境之感,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有效的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通过这些实践,我深刻的体会到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更快、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更应该有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局面。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对于拓宽师生视野,弥补课程资源的不足;营造生动形象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网络优势,提供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小组合作”能力等,都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这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确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