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1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优秀获奖论文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24 22:30: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数学优秀获奖论文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利川市文斗乡十字路小学  梁世国
内容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进入小学课堂,显示了它明显的优势,它集文字、声音、动画、图形于一体,图形清晰、动态感强、速度快、信息量大、信息传输质量高、交互性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使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能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取得的效果,起到了教师用语言难以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兴趣  发散  思维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应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它已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每一角落,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无一例外地广泛使用着计算机技术。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多媒体教学更应该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它给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鲜的空气。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中的运用也正呈蓬勃之势,现代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进入小学课堂,显示了它明显的优势,它集文字、声音、动画、图形于一体,图形清晰、动态感强、速度快、信息量大、信息传输质量高、交互性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使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能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取得的效果,起到了教师用语言难以替代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 产生了重大的影 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 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 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 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儿童是个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其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的心理因素。它能激发学生由已知探索未知,是进行深入思维活动的重要动力。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感知事物,追求新知,发展思维的强大内驱力,是智力发展的基础。然而,兴趣和动机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使用适当的电教手段,创设新奇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圆的周长”时.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两只小兔赛跑,小白兔沿着正方形的边跑了一圈,小灰兔沿着圆周跑了一圈,看谁跑的路程多。(此时,电脑显示两只小兔赛跑的动态画面)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要知道小白兔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正方形的周长。电脑依次闪烁四条边)那么小灰兔走的路程实际是什么图形的周长?”学生齐答:“圆的周长。”(电脑闪烁)那么,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这样导入新课,直观形象、生动有趣,激发求知欲,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再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中,由于锐角和钝角的教学属于概念教学。考虑到建立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要以直角为判断标准,我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角出发,通过运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且富有童趣的生活情境──角王国,让学生在角的家族里给角分类。学生先自己探索,然后和同桌交流,接着用展台展示,把角分成了按是否直角分成了两类,按比直角大和比直角小分成了三类,自主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直观地认识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再抽象出锐角和钝角的平面图形,顺应儿童认识的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无限趣味,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萌发学习兴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8-24 22:31:01 | 只看该作者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化静为动,展示知识形成过程
随着新课程颁布实施,现行教材在教学内容呈现上,图文并茂,生动有趣,重视儿童的兴趣、特点,但这些信息资源编入教材中,只能以静态的画面,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弄清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而多媒体课件用动态演示,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不仅能活现教材内容,而且能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感悟知识的来龙去脉。例如:在执教“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节课,显示屏上先画出一个传授闪烁的亮点,然后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通过演示蕴含了角的定义及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的道理。再如:“圆的认识”中利用荡秋千形成的轨迹引出的“曲线、圆心、半径、直径”,再用动画展示画圆的过程,使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并理解了相互之间的联系。
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采用化静为动策略,将抽象的知识以动画的形式再现出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重破点,提高教学效果
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是否能巧妙突破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教学内容中,有一些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思维障碍,若用常规的教学手段教学,不易向学生表述清楚。而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它无疑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教学中,设计找角、摸角、折角、画角、玩角五个环节,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其中在画角这一环节中,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不示范画角的步骤,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课件,先出示一点,接着点闪烁几下,出示“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边再闪烁两下,出示“边”,这样主要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清楚明了地抽象出角的图形,这样,直观、生动、形象的演示,使数学课变得形象、易学巧妙地溶化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并为学生架设了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桥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交流平台,发散学生思维
在课堂学习中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活动中,应该为学生创设更多的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的环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给出不同的动画、网络,学生通过网络系统除了独立进行自己的思考学习外,还要参加小组讨论,交流意见,相互协作,共同研究和解决问题。如:教学推导平行四边面积公式时,先让学生利用学具操作推导面积计算公式。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我用多媒体的优势展示了学生的不同想法,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看到推导平行四边公式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而且还了解到其他同学的思维方法,从而获得了新的启示,形成了新的认识,新的经验,达到了拓宽学生思路,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效果。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师的教学方式。
  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再设计,必将更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如多媒体显示技术及应用软件辅助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室等教学设备的投入使用,这些更多地改善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抓住教材中蕴涵的创造性因素,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途径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
  例如学生学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实验小学操场长80米,宽50米,为了满足学生活动需要,操场的长增加30米,宽增加20米,求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我们首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画一画,尝试着算一算。学生在解题时出现了这样的错误解法:30×20=600(平方米)。这时,我们按题意在屏幕上先出示长80米、宽50米的长方形,再延长长方形的长与宽,形成扩大后的长方形,并把面积扩大的部分涂色,就能直观地看出扩大的部分并不是长30米,宽20米的长方形,再让学生看图思考、讨论增加的面积应该怎样求,在可视图形的帮助下,学生很快用多种方法解答出来。
六、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克服课堂教学难点,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容量,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发展。但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目的性要强,内容做到简洁明了,不花哨;呈现信息的容量要适当,避免形式内容上的牵强附会;创设的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的时机和切入点要恰当准确,符合课堂教学规律。通过学科性、艺术性、教育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突破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17:5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