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4-6-4 16:13:45
|
只看该作者
引子:这个世界真是丰富多彩。今天,在我们的作文游乐场里,何老师要让大家领略“走过来”三个字的风采。哦,不,准确说是仅仅是标点符号的风采。你可能会想不到,汉字在标点符号的作用下能像孙悟空一样,有千变万化。
游戏准备:事先复习各种标点符号
游戏过程:
1.朗读擂台赛:朗读打擂台开擂啦,掌声欢迎小伙伴们,并请出我们本次的主角“走过来”。请大家运用自己的朗读技巧,尝试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语速来朗读这三个字。希望通过小伙伴们的朗读,表现出这三个字多种不同的含义。
例如:凶巴巴地读,那是“鬼子”在吓唬小八路人;温柔地读,那是妈妈在呼唤孩子;急切地读,那时遇到危险时自然反映……
2.加标点擂台赛:请听题:给“走过来”三个字加上不同的标点符号,看谁加得又快又好。注意啦,何老师还有两个小要求呢:(1)不能改变三个字的先后顺序;(2)要能说出加了标点以后的意思,言之有理就可以。
有些难度吧,没关系,这里有范例提供。
(1)走·过来(这是一个音译的外国人名字,如同哈利·波特,也可以叫走·过来!我将来要写本书,主人公的名字就叫走·过来。)
(2)“走……”
“过。”
“来……”
解释:这是一个体育老师连续跟三个学生说的话:他首先大声喝令一个学生快点“走”开以免挡住大家,接着欣喜地告诉第二个学生体能测试已经顺利“过”关了,最后温柔地招呼第三个学生赶紧“来”测试。
(3)走──过来(“走”是一个地方,“过来”是另一个地方,我用连接号把“走”和“过来”连起来,表示“走”是起点“过来”是终点,就像从桂林到北京的火车上写的:桂林──北京。)(4)走过《来》(“走过”就是“经过”的意思,《来》是一本书或这张唱碟,意思是从《来》这本书或这张歌碟边经过或走过去的意思。)
(5)走:“过来”(一个名叫“走”的人在命令别人,他在威严地说着“过来”两个字;或者他在激动地呼喊一个名叫“过来”的朋友。)
3.记个流水账吧:请小伙伴们用记流水账的方式,把自己的参加朗读和加标点擂台赛时的创意记录下来,加个开头,说说这个竞赛,来个结尾,谈谈对标点符号的认识,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作文。怎么样,形式很简单,但内容值得大家动动脑筋噢!
老师唠叨两句:语言就是这样神奇,一样的词语,通过不同的朗读,加上不同的标点,就能够演绎出万千变化。写完这篇作文,大家也能感受到语文的神奇和乐趣。
儿童经过启发后写下一篇生动的习作:
“跳动的”标点符号
刘琪瑶
标点符号在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用到,可是你知道吗?其实标点符号中也含着许多奥秘。
据传,古代的诗没有标点的,到后来才有了标点。在这期间还有过一个故事呢!慈禧太后请来一位书法家为她的扇子题诗。书法家写了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不小心,书法家忘了写“间”字,慈禧大怒,书法家急中生智,解释说:“老佛爷息怒,这是用王之涣的诗意填的一首词。”并当场断句,读给慈禧听:“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慈禧听了,转怒为喜,连声称妙。
听了这个故事后,我们再做个游戏,也和标点有关。把“想当然”三个字加上标点符号,1.不能改变三个字的先后顺序;2.要能说出加了标点以后的意思,言之有理就可以。
(1)“想,当然!”这是一个人在问另一个人想要某件东西吗?那人回答“想,当然!”(2)“想当,然。”那个“然”是一个人的名字,可能是一个人问“然”想当某个职位吗?“然”回答然说:“想当!”(3)想·当然,这是一个外国人的名字,如同哈利·波特,也可以叫想·当然!如果以后有发表文章,主人公的名字就可以叫想·当然。(4)想当“然”,这个“然”可以是一本书里的人名,有一些人想当这个“然”,所以说了这句话。(5)想:“当然”。这是一个名叫“想”的人正在对别人说话,他或冷静地说这句话,或者他在激动地呼喊“当然”。
加完了这个标点,我不由地感到:原来标点符号的世界如此美妙呀,我今后可要努力学习,多多探究这个奇妙的世界!
以上这一例仅通过标点符号的变化带动朗读时的停顿变化,立刻就能改变语义,儿童参与其中能领略到母语的独特魅力。可以想象,长期在这样的趣味,生动,灵活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母语表达水平必定非同凡响,反之,长期在“严肃”的语言环境中受影响,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更何况如果“严肃”地说的内容是:评比要扣分,检查不通过要整改,再次发现要严惩,从现在开始你要怎么做……母语谈何魅力?难怪英语那么流行,学了几年也基本上遇不到这些摄人心魄的词汇。
最后的思考:长期如此表达,具有教育效果么?这是我留给自己和读者朋友们思考的问题,无关母语又与母语存亡密切相关。我个人觉得把儿童集中起来“训话”是最为无效的,儿童听不进去,说了也白说,不属于教育范畴。如果长期坚持这样形式简单的粗暴施教,中国的未来谈不上整体竞争实力,母语也无以依存。可让人感到不寒而栗的是,尚有不少人认为这就是教育常态,而且是一种简快,高效的教育。所以,现在的学校,集中的次数越来越多,讲话的频率越来越高,讲的时间越来越长,讲的内容越来越杂,一厢情愿地以为儿童会听得进去。听不进去也无妨,按照讲话中约定的条款惩罚就是教育的终极表现。这样的现状只能让人无语,我们的母语不能简单成:扣分,降等,评差……
我们在教育上确实要向日本学习。一条微博上说:日本将教育是成本最低的国防投入。日本的学校,从幼儿园开始养成各种习惯,包括穿衣,擦屎,洗澡,进食等生活基本能力,也包括礼仪,交往,防范,伤害自救,灾难逃生的生存能力的训练。小学更是以生活为圆心,以训练为半径的教育圈。我们可以推想从上文所述类型的学校中走出来的人会是什么样,能做什么事。我们也为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儿童感到担忧。
少年强,中国强。欲使少年强,学校教育当强,校长当强。
(特别说明:此文中列举的讲话现象采自各个典型案例,无专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