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方式向生活回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16 22:41: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这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道德教育在今天的学校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并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当学生道德出现问题时,是苦口婆心的说教,还是对学生进行不合规范的“体罚”……可以说这一切的做法在实践中都收效甚微,甚至引起不必要的对抗与冲突,导致师生关系恶化。实践证明,道德教育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相接近,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使道德转化为学生思想品德的一部分,才能成为他们终身不变的重要品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在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重“成长”,而非重“表现”

在学生的道德成长过程中,我们希望看到的不是学生的表现或者表演,我们所期望的是根植于他们内心深处的生长,是希望他们用自己的意志和认识作为促使他们作出好的行为的动力,而不是对各种命令的盲目服从。对于教育者,要让学生成长为一个在道德上纯洁、在精神上丰满的人,就应该对学生有一种尊重的情感,接纳他们细腻而真挚的情感体验,只有当学生感觉自己是个人精神世界的主宰,只有当他们的精神生活中有一条任谁都无权逾越的、确定的界限的时候,他们才会培养起自己的自尊心、荣誉感和自重感。学校教育同样如此,要让学生获得真正的成长,对学生的教育就要“合情合理”,所运用的方式也要“成熟有效”,通过形成一种互动对话的教育氛围,使教育活动由封闭走向开放,也使学生在充满活力与生命力的教育环境中自由活泼的发展。

二、重“体验”,而非重“接受”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体与社会的良好互动,而学校中的道德说教则是一种操纵和强行灌输道德纪律的做法,这种教学是形式上的,其结果是导致学生对道德原理的一知半解,而不是使其良心得到培养,这种反复灌输道德原则和道德惯例的做法是不可能形成个人的品德的,从根本上来说也不利于道德教育目的的实现,因此学校的道德教育不能只靠传授知识,而要间接地通过学校生活来进行。道德,除非是在情境中所体验的实实在在的感情与激励,否则就只能是一个空洞、遥远的事物。学生从教师那里“听”来的道德观念可能会引导他们产生某种道德行为,但这种道德行为只是局限于狭隘的领域中,特别是当学生并不完全理解其内涵,而只是想从教师那里得到认可或赞许时更是这样,这种教育对培养学生个体的道德意识毫无益处。

三、重“言传”,也要重“身教”

教育者在日常行为中要时刻注意“为人师表”的重要性,把自己作为学生的一个活生生的榜样,因为,“除非他能这样做,否则他的一切工作都将是白费。”在我所教授的班级,刚开学时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偷偷接听电话,一节课下来,手机铃声此起彼伏,无论我怎样说教,甚至强行没收手机,仍然有学生“冒天下之大不韪”,令人甚为头疼。一次课堂上我自己的手机“破天荒”地也响了起来,我当时就对学生说,以后如果老师的手机在课堂上响起,不管什么原因,任同学们处罚。打那以后,我上课再也不带手机,而同学们的手机铃声也近乎绝迹,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四、重“开导”,而非重“强制”

对于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错误,教育者要有一种宽容的心态,那种大声呵斥、强制、惩罚的行为不是教育,是对他人的奴役,它只会使学生的心灵变得迟钝、冷酷,而且,“这种运用在教育中的‘皮带和拳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羞愧和耻辱。”在谈到学校中的纪律时,伟大的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到过,作为一个教师,“他可以忠告,可以劝导,有时候还可以谴责,但是他应该格外小心,他要把他的动机表示明白,要确切无误地表明他的动作的根据是父亲般的慈爱,为的是要建立学生的品行,而不是要压制他们。除非学生明白这一点,完全相信这一点,否则他是会轻视一切纪律,存心反对纪律的。”今天,我们越来越认同学生的叛逆性逐渐提高,却很少反思这种叛逆的根源所在,也许正是教育的过失在不经意间给了他们一种反面的素材,于是他们才更以背道而驰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不满。

五、重“教”,更重“学”

对待学生,教育者也要有一种变化的眼光,从过多地关注自己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在我听过的一节低年级美术课上,教师

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画轮船帮助小动物到岛上探险,当学生选出全班集体“乘坐”的轮船时,每个学生都争者要当船长,正在这时,班里的一个男同学不知道是何原因姗姗来迟,他错过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内容,让我吃惊的是这个老师不但没有批评、惩罚他,反而对他说;“你来晚了,就让你当船长吧。”从这个小孩子的表情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的快乐与感动。我想,当这个老师说“你来晚了,就让你当船长吧。”时,他考虑的不是他的“教”,而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也许他考虑到整个课堂上其他学生都学得很快乐,唯独这个学生没有体验到,这一点让他感觉很遗憾,所以他才把这个机会给了他,比起那些只关注自己的“教”的老师,我想这种教育效果或许会更好。

    因此,要想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让教育方式向生活回归。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18: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