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欣赏 对课堂评价的几点思考
仪陇县张公镇小学校 唐学成
课堂评价是指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改善教师教学而实施的、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呈现出来的学习状态、情感价值观等的反馈与调控。课堂评价可以分为狭义的评价和广义的评价,狭义的评价单指言语点评,广义上的评价指除言辞外,还包括形体的语言。如教师的某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等都属于评价,并且后者比前者的效果要明显得多。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要是非分明。即学生在“四者”对话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知识观点、情感状态以及价值观念等,教师应给予明确的是非断定,不可含糊,更不可毫无原则,甚至颠倒是非地随声附和。现在的课堂,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讲究“生本”课堂,很多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一味追求“创新”与“价值多元”,对于明显的错误,也一味附和和放任。例: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苏教六下)一文后,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一位学生说喜欢白骨精,因为她为了吃到唐僧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对此,一个教师的评价是:“你的想法很独特,有创意。”而对学生的是非观却不置可否,学生喜滋滋地坐下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语文教育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上述这位教师或许在理解这一新课程理念上走火入魔,因而在学生道德观、人生观、是非观明显出错(学习白骨精坚持不懈吃唐僧的精神)时,仍然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这显然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误导。而另一位教师则是这样予以指导的:他听完学生的发言,略顿了一下后反问:“白骨精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学生想了想说:“坏事。”老师接着问:“白骨精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做坏事,你也喜欢她么?”学生红着脸摇了摇头。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时时重视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第二位教师的教学,才是顺应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也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做到的。
教师的课堂评价应多鼓励,以引导为主。课堂评价中,少或者不批评,以保护学生思考的主动性、积极性与自尊心。
对于学生正确的,富有深度、创造性的回答,我们当然要毫不吝啬夸赞之词。如王崧舟《一夜的工作》(人教六下):
师:同学们,周总理这一夜,你默默地看了,我想你也静静地想了。假如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总理的一夜,你想用哪个词来概括,这是怎样的一夜?
生:繁忙。
师:请问,当你用“繁忙”这个词概括总理的一夜,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是从这一段里看到的“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我是想,他批文件十分认真。
师:说得真好……
又如贾峰《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教五下)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呢?说一说,你想到的画面。
生:我想到的画面就是,他们的窗前都是一片片绿色,花朵娇艳而绚丽,花朵开得十分茂盛,华丽,十分美丽。
师:华丽这个词用得多好啊!姹紫嫣红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生:我觉得姹紫嫣红应该是一些花上面有红色有紫色,许多颜色交替在一起,十分的美丽。
师:说得多好啊!
在这里,王老师和贾老师都给予学生积极的夸赞。
学生因为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情感倾向等因素的影响,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在所难免,教师尽量不直接给予“错”“不对”等评价,不马上评价,可以作语气的停顿,思考状,给予暗示;或者可以说“再想一想”或者“你能再考虑一下吗”等,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提醒、引导。
在上面《三打白骨精》课例中,第二位老师听完学生的发言,没有马上给予评断,而是略顿了一下,继续问了两个问题:①“白骨精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当学生想了想,说是“坏事”时,老师接着问②:“白骨精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做坏事,你也喜欢她么?”学生马上明白自己错了,“红着脸摇了摇头”。在这里,老师的“略顿”,老师的“反问”,让学生自然明白了自己的对错。
还是王崧舟《一夜的工作》一课中,
师:你们知道这高大的宫殿的房子曾经是谁住过的地方?也可以猜猜。
生1:毛泽东。
师:注意,是高大的宫殿。
生2:末代皇帝溥仪。
师:你说的不错,这个人比溥仪更大。这是清朝摄政王载亨住过的房子……
在这里王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有两次评价,第一次是提醒“注意”,第二次是夸赞“你说的不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