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教材的变化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教师进修学校 郑春艳
一、导学语言的变化 【修订前】西半球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一般把加拿大和美国叫做北美,美国以南的美洲,因为通用语言都属于拉丁语,被称为拉丁美洲。我们以美国和巴西为案例,学习西半球的国家。 【修订后】在本章,我们从西半球的国家中,选择美国、巴西两个国家为案例,学习认识国家的下列内容: 【修订意图】新教材删除了北美和拉丁美洲的概念等内容,更加关注学科思想,内容要求更加明确,语言的描述更加规范简洁。 二、教学内容的增加和减少 变化1:一级标题由四目变成三目 【修订前】分四目: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热带雨林的危机;城市化问题。 【修订后】分三目: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发展中的工农业;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 【修订意图】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理解“城市化问题”有难度,后续会学习这部分内容,因此删去了“城市化问题”这一目,相当于“做了大手术”。一级标题更能突出主题,彰显巴西的种族构成特色(由旧教材“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变为新教材“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语言的表述更为恰当、全面,旧教材“雨林的危机”一词突出雨林出现的问题,新教材“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全面概括雨林存在的过度开发和人类积极的保护措施。 变化2:承载“巴西在世界的位置”地图的变化 【修订前】包括了地球上主要纬线、国界线及亚欧两洲的分界线等信息。 【修订后】删除了地球上主要纬线、国界线及亚欧两洲的分界线等信息。 图9.15 巴西在世界的位置 【修订意图】这些信息与“巴西在世界的位置”知识关联不大,新教材去掉这些无关紧要的信息,会更加突出需要研究的问题。 变化3:第一目“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文本内容的变化 【修订前】文本材料共五个自然段加上一个阅读资料“印第安人和玛雅文明”。 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大国之一。 巴西同整个拉丁美洲一样,其开发的历史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最早来到拉丁美洲的殖民者是欧洲人,他们把这里的土著居民叫做“印第安人”。当时的印第安人创造了与欧洲同样灿烂的古代文明。例如,印第安人的种植业文明为我们今天提供了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印第安人在公元4~9世纪创造的玛雅文明已经相当发达。 15世纪末,来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首先在加勒比海地区落脚,在以后的一个世纪里,他们分别向北、向南拓展其“领地”。向北部进入墨西哥高原,向南部则在沿海和山麓地区发展,进而扩展到包括巴西在内的整个南部大陆。随着拉丁美洲种植园的发展,罪恶的奴隶贸易在拉丁美洲和非洲之间发展起来,大批的黑人奴隶被贩卖到拉丁美洲。 早期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移民,与黑种人、印第安人结婚的比较普遍,他们的后代有很多人成为混血种人。例如,在巴西,白种人占一半多,黑白混血种人约占40%,黑种人占6%,印第安人不到1%,还有少数日本人和华人。从巴西就可以看出,拉丁美洲是一个有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 在这个民族的大熔炉里,来自不同的地域的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 【修订后】文本材料精简为三个自然段,删去阅读资料“印第安人和玛雅文明” 拉丁美洲有一个面积辽阔的热带大国──巴西(图9.15)。巴西人口众多,最显著的人口特征是混血种人数量多。巴西人口中,白种人占一半多,黑白混血种人约占40%,黑种人约占6%,印第安人不到1%,还有少数日本人和华人。 从15世纪末开始,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进入巴西。随着巴西种植园的发展,大批非洲的黑人奴隶被贩卖到这里。那时,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与黑种人,以及原住民印第安人通婚的现象比较普遍,他们的后代便成为混血种人。巴西有很多家庭像图9.16所示。 在这个有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里,来自不同的地域的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巴西文化。 【修订意图】“印第安人和玛雅文明”作为铺垫的背景知识,是属于历史学科范畴的内容,相应的学科会讲述,为避免重复不再赘述。文本在语言陈述上更为简洁,突出巴西“混血种人”为主的社会特点以及具有巴西特色的文化。 变化4:活动“分析巴西多元文化及其影响”的变化 【修订前】图片名为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桑巴舞、狂欢节、巴西足球队获奖瞬间的照片。 1.读图9.18(巴西的地形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出巴西的海陆位置 (2)找出巴西的邻国 (3)说明巴西是“国土广大的热带国家”。 2.阅读下面的图文资料,它们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修订后】图名为“巴西文化举例”,活动题目如下: 阅读图文材料,分析巴西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影响 1.下列文化现象融合了哪些地域的文化? 2.多元文化对巴西有哪些影响?受以下同学的启发,谈谈你的看法? 图9.17 巴西文化举例 【修订意图】修订后的图片更具有时代性,反映巴西文化的特色,尤其是“巴西海滩足球”图片更贴近巴西人的生活,与语言文字描述相符,新教材注意细节可见一斑。关于活动问题的设计,旧教材的提法“它们说明一个什么问题?”有些笼统,新教材的问题 “文化现象融合了哪些地域的文化?”这一问法更为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在第二个问题“多元文化对巴西有哪些影响?受以下同学的启发,谈谈你的看法?”以三个同学发表观点的方式给出提示,从而使问题的设置更科学,更适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变化5:巴西不同历史阶段经济发展特征的阐述 【修订前】按时间顺序以文字形式加以描述。 ●殖民初期,巴西主要出口称为“巴西木”的木材。 ●16世纪中期开始,从非洲引进甘蔗后,开辟了很多甘蔗种植园,制糖业兴起。 ●17世纪末开始,由于先后发现黄金和金刚石,掀起了“采金热”。 ●19世纪初,大量种植咖啡,成为世界上的“咖啡王国”。 【修订后】用概念图表述,增加了“天然橡胶”部分内容。 图9.19 20世纪以前巴西几种重要农矿产品的开发 【修订意图】新教材在这部分以概念图的形式,借助于时间轴巧搭“脚手架”,更形象地表述巴西不同时期的经济特征,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这样呈现更能体现地理学科“以图载道”的学科特色。增加“天然橡胶的故乡”这部分内容,体现了关注区域地理特色的思想。 变化6:承载“巴西地形”、“巴西的农产、矿产品和工业”两幅地图重新整合 【修订前】图9.18巴西的地形图;图9.22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图。 【修订后】分成“巴西的地形和主要农产品分布图”、“巴西的矿产和工业图”,删除有关“伊塔比拉露天铁矿”和“伊泰普水电站”文字框部分。增加收割甘蔗和采摘咖啡豆的场景图片。 图9.20 巴西的地形和主要农产品分布 图9.24 巴西的矿产和工业 【修订意图】新教材把巴西的地形和主要农产品分布放在同一张图上,更符合地理学科逻辑,农业产品的分布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另外,我国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建成后,伊泰普退居第二,显然这部分内容滞后了,因此删除了伊泰普水电站的文字框。新教材增加机械化收获甘蔗场景图片,更新采摘咖啡豆的图片,时代感很强。 变化7:关于工农业的活动有变化 【修订前】问题设置为: 1.读图9.22,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巴西有哪些主要的矿产资源?重工业为什么多集中在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等地区? 2.巴西的能源矿产不多,政府采取一些办法解决能源矿产短缺的问题。对此,你还有哪些建议?我们从中能够得到什么启示? 利用本国大量生产甘蔗的有利条件,以甘蔗为原料制造酒精。大力发展以酒精为动力的汽车。 本国水能资源丰富,全国90%的电力靠水能发电。 加强对海底石油的开采。 你的建议: 3. 读图9.22,说明巴西有哪些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修订后】飞机制造厂和首都巴西城市景观整合为“图9.23巴西的新面貌”,问题设置如下: 分析巴西工业分布与原材料(农、矿产品)的关系 1.在图9.24中找出煤、铁、石油的分布地区。 2.在图9.24上任找三座城市,结合图9.20完成下页表。 表9.1 【修订意图】由于新教材删去“城市化问题”部分内容,首都及工业城市内容编排到此处活动之中,问题的设计考虑了学生的兴趣,降低了难度。设置“任找三座城市”这一开放性问题,以填表格的形式呈现,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让学生更感兴趣,可操作性更强一些。授之以渔,老师在今后设置问题时也要考虑问题的开放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还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课堂。 变化8:第三目“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部分内容变化最大 【修订前】文本叙述中有关于《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部分内容。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巴西致力于亚马孙地区的开发。为了兴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等数条大型干线公路,许多受雇于外国公司的伐木者,把公路沿线的优良木材席卷而去;为了发展采矿业、开辟大型农牧场,人们不惜把大片的森林化为乌有;本国垦荒的贫苦农民,也在公路两旁采用原始的刀耕火种的方法,肆意砍倒树木,开荒种地(图9.26热带雨林地区原始的迁移农业,包括四幅图片:1.垦荒者砍倒树木,然后烧毁;2.在烧荒的土地上,播种农作物;3.几年后作物耗尽土壤中的养分;4.垦荒者迁移到新的林地上,再砍树开荒。 亚马孙河流域某些地区的掠夺式开发,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森林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珍贵野生动物遭劫……这些问题不仅使巴西,而且使全球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目前,巴西政府正在改变以往以环境为代价的开发方式,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开发方式。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21世纪议程》,这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念被世人接受,并开始付诸实践。 【修订后】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五幅图),增加了巴西政府“保护热带雨林的举措和取得的成效”部分内容。 原来生活在亚马孙热带雨林中的印第安人,采用原始的刀耕火种的方法砍伐树木,开荒种地。但因人口少,开荒规模小,对热带雨林的影响较小。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巴西大规模开发亚马孙地区,在热带雨林中修建公路,开辟大型的农场和牧场,采矿、办工厂、建城镇(图9.26)……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不仅对巴西本土的环境造成影响,如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而且影响全球的气候。 面对开发热带雨林产生的问题,巴西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雨林的保护。 近些年,雨林破坏的程度逐年降低。卫星影像显示,2010年,巴西热带雨林的砍伐率比2004年降低了85%。 铝矾土加工厂冒出滚滚浓烟 垦荒者砍倒树木 种植大豆的农场 发展畜牧业 阅读材料: 巴西保护热带雨林的措施举例 ◎设立“印第安人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各种形式的雨林保护区。雨林保护区的面积占巴西境内热带雨林面积的38%。 ◎采取新的手段控制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乱砍滥伐行为,如利用卫星遥感系统,对有关地区和城镇实行监控,提供实时、高质量的信息。 ◎与联合国相关组织联合提出一项全球行动计划——减少砍伐森林和森林退化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其目标是从发达国家筹集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毁林开荒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 【修订意图】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旧教材原始迁移农业四幅图,容易使师生误认为“迁移农业”是导致雨林破坏的最主要因素。新教材文本部分明确指出“迁移农业因为人口少,开荒规模小,对热带雨林的影响相对较小”,正如“爱斯基摩人原始捕猎”数量少并不能造成物种灭绝一样。新教材抓拍了“铝矾土加工厂”、“种植大豆的农场”、“发展畜牧业”等多个镜头,引导学生更为客观、全面地看待雨林的开发问题。同时新教材删去关于《21世纪议程》部分内容,增加了阅读材料“巴西保护热带雨林的措施举例”,对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加以阐述,同时概述取得的成效,让学生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避免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 变化9:“雨林的开发和保护”这一目活动的变化。 【修订前】问题的阐述空泛,没有感性材料支撑,给人“无从下口”的感觉。 巴西等亚马孙河流域国家在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上陷于两难境地。下面是三位同学的对话。请你加入他们的讨论,谈谈你对开发和保护热带雨林的看法。 【修订后】活动设计增加了文字材料,增加了“图9.27采伐雨林”、“图9.28保护雨林”两幅图片,明确了“讨论亚马孙雨林应该开发还是保护?”的活动主题。 材料:尽管巴西政府采取措施,有效地保护热带雨林,人们的环保意识也日益提高,但是,热带雨林中的非法砍伐现象始终存在。人们对热带雨林应该开发还是保护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图9.28 保护雨林 讨论:下面是三位同学的对话。请你加入他们的讨论,谈谈你对开发和保护热带雨林的看法,写下你的论点和论据。 图9.29 关于亚马孙雨林应该开发还是保护的争论 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订意图】这项活动在旧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材料和图片,列举了巴西政府在雨林开发和保护过程中的案例“私人农场非法砍树”和“环保人士和森林警察巡视”,为师生提供了感性认识材料,从而启发讨论的思路。具体写出“论点和论据”的要求,避免仅限于语言讨论过耳不留的倾向。 总之,新教材《巴西》一节,无论是图片还是文本都作了相应调整,以课标为指导,或“增加营养”或“减肥处理”,编者用清晰的图片、与时俱进的内容,告诉大家世界在发展、在变化,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更新,更现代化、更人文化、更国际化,相信地理教育的明天会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