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13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设计说明板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15:47: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设计说明板书
昌江一小 麦碧蓝

教学过程:
一、  出示高尔基的图象。
1、问:同学们,你们认识画上的这位老人吗?
2、简介高尔基。
3、揭示题意。
二、同学们,爱是人类讴歌的永恒主题。《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表现的就是父子之间的爱。这节课我们继续品味。
复习: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小事?(板书:栽花赏花   写信教子)
三、精读课文,品位文章感情。
A、            品读“栽花赏花”,感悟父子情深。
(1)    儿子是怎样种花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
只有一句话,其实字里行间蕴藏着动人的小故事。仔细品一品。
(2)    全班交流:
1)顾不上休息一直忙着,整个假期没有停止过,很辛苦。
2)各种各样,品种繁多,千姿百态。
让我们了解一下他的儿子有的多大?(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高)
对儿子来说,种这些花很不容易。那他是种着玩的吗?(不是,为了能让父亲观赏到美丽的风景。)
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儿子的孝敬,儿子对父亲的爱。
2、春天来了,儿子种的花全开了。想象一下;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倒了什么?
(看到:花儿争奇斗艳;花儿在风中跳舞,摆动着美丽的衣裙,扭动着腰枝。。。。。。)
这儿原本只是普普通通的地,一个普普通通的院子,现在却开满了各色的鲜花,到处充满着沁人心脾的芳芬,引来了小生灵——蜜蜂、蝴蝶。它们嗡嗡地飞着,似乎在哼着一首春天的歌。
3、想亲自去吗?美美地读读吧。
4、这些盛开的花儿在你的眼里就像什么?
5、在父亲的眼里呢?他有什么样的感受?
6、你能读出感受来吗?试一试。
B、品读“写信教子”,感受信的内涵。
   1、过渡:高尔基看到这些美丽的花儿,除了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还有许许多多的感想。于是,他把这些感想写在给远方的儿子的信里,一起读读这封信。
投影出示:高尔基给儿子的信(用书信的格式展示)
2、同学们自由读书信,指名读。
3、高尔基的这封信想告诉儿子什么?(学生根据信内容来回答)
板书:“给”永远比“拿”愉快
4、齐读板书,这句话含义深刻而又丰富,我们一起来理解它。引导感悟“‘给’,永远比‘拿’愉快”。
(1)本文中,谁“给”了谁什么?(高尔基的儿子“给”了高尔基鲜花)(2)鲜花代表——美好的东西。(3)美好的东西还可以指什么?(真诚的关心、热情的帮助、美好的环境……)(4)高尔基的儿子的“给”,指的是在岛上栽种各种各样的鲜花,你们的“给”可以指晨书声朗朗,中午鸦雀无声……)(5)“给”,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表示?(作出贡献,做出奉献,给予、奉献、付出)(6)你“给”了同学什么?“给”了班级什么?(同学遇到困难,主动去帮助;运动场上,奋力拼搏,为班级争光……)(7)你“给”了同学、班级美好的东西后,感觉如何?(快乐、愉快、自豪、幸福)(8)“拿”在课文中的意思是什么?(高尔基欣赏儿子栽种的鲜花)(9)联系自身的实际,说说自已的“拿”。(同桌把桌凳擦得一尘不染,我坐在桌凳上看书;一天特别冷,我向好朋友借手套;园丁让花儿竞相开放,我们在花丛中漫步……)(10)“拿”,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表示?(享受、接受、索取、收下、得到……)(11)高尔基并不满足于儿子只孝顺他一个人,也不只是希望儿子只是栽种鲜花。他希望儿子——“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让“所有的人都需要”。(12)说说自已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①奉献比索取好。②有所奉献,就容易得到愉快。③做一个有益于他人的人,就能赢得他人的尊敬,就会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5、联系自身的经历谈谈。
6、、教师总结:听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看到儿子为父亲种的花,我们感受到了高尔基博大深沉的爱,我们也感受了儿子对父亲的爱。(板书:爱)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代高尔基的儿子给父亲写一封回信。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高尔基      赏花      写信教子

                                (爱)    “给”永远比“拿”愉快

                                  儿子       栽花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15:48:09 | 只看该作者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设计说明
本篇课文是一篇叙事性记叙文。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表现了高尔基父子之间的亲情及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真爱艺术。课文紧紧扣住一个“爱”字,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组织材料,如课文第二、第三段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有一年”、“春天到了”、“傍晚”、“不久”、“你回去了”、“那时候”。在引导学生初读感知阶段,可以让学生找出、画出这些词语读一读,体会作者的表达顺序,使他们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清晰的把握。课文后面第4题“请你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至少包含了这样两条信息:(1)理解高尔基给儿子的信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已的实际;(2)适当开展实践活动,在行动中体会高尔基给儿子的信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内容、结构特点及课后相关练习的提示,建议教学本篇课文时,尽可能注意这样四个方面的问题:
1.见识“儿子“的孝顺。
由课题可知,课文表现的是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发生的事情。课文里直接、具体地描写高尔基儿子的笔墨并不多,主要集中在第三自然段。但透过这几行文字,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高尔基的儿子特别爱高尔基。儿子孝敬父亲,此乃人间真情。课文第三自然中,“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各种各样”等词语,均突出地表现阶段“儿子”对“父亲”的孝顺。如“只有10岁”、“ “还没有镢头那么高”,写出了“儿子”的年龄小,个儿小,力气小,需要父母的关心、照顾、爱护,但教学这一自然段时,一要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词语细细体会,二要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与高尔基的儿子比一照一番。这样一来,学生就容易切身体会到高尔基儿子的孝顺。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自已也深受影响。
2.欣赏花儿的美好。
“劳动创造了美”,这话一点儿不错。高尔基儿子的辛勤劳动,终于换来了美好的花儿。课文第四自然段,生动、形象、具体地表现了花儿的美好。“春天到了,儿子种子的花全都开了。”这句话不是简单地交代花开的时间、谁种的花、花又怎样了,而是包含了诸多的含义,如,这是“儿子”种的,表现了高尔基的欣喜、骄傲和自豪;功夫不负有心人,儿子的精力没有白费,种的花终于“全都开了”!“啊,这下子,爸爸可以尽情地观赏各种各样的花草,抛去烦恼,赶走病痛啦!”高尔基的儿子得知花儿“全都开了”,一定会欣喜若狂地这样喊起来。“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一阵阵芳香,引来了只只密蜂。”用心体会,这句话写得多美!“姹紫嫣红”描绘了花儿的颜色美;“轻轻摇晃”,表现了花儿的动态美;“一阵阵芳香”,写出了花儿的气味美;“一只只密蜂”既突出了花儿的香,又为花儿增添了许多生趣!总之,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有动有静有情,美哉!这“美”,是对高尔基儿子辛勤劳动、孝顺父亲的最直接回报,最具体肯定和最有价值的赏识。所以,教学本篇课文,应重视引导学生欣赏花儿的美好。
3.体会关爱的艺术。
如课文开篇所说:“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很爱自已的儿子。”但高尔基对儿子的爱,不是一般的、原始的、本能的、自私的爱,而是一种崇高的爱。高尔基希望自已的儿子把爱洒向“所有的人”,希望儿子知道:“‘给’,永运比‘拿’愉快。”对于“只有10岁”的高尔基的儿子来说,要理解“‘给’,永运比‘拿’愉快”这一哲理,的确不太容易;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讲,也有一定的难度。高尔基不愧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由称赞儿子留下的鲜花,生发到“美好的东西”,生发到“给”;由“在岛上”,生发到“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由“你栽的花留了下来”给父亲,生发到给“所有的人”。如此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高尔基的儿子就易于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了”。在教学写信教子时,一方面要体会高尔基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教育艺术;另一方面,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鲜活的实例,促进理解和感悟。当然,要求不宜太高,谨防将引导学生感悟书信的内容,变成抽象说教或上成思想品德课。
4.展示实践的收获。
高尔基的儿子何以小小年龄,就知道不辞辛苦,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让父亲欣赏,祝愿父亲的身体早日康复?在我们体会到了高尔基对儿子高超的、高层次的关爱之后,可以敏锐地感觉到,这与高尔善于跳出自私、狭义的“爱”是分不开的。儿子之所以孝顺,高尔基功不可没。儿子收到高尔基的信后,思想上又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其实,学生学完了“写信教子”,不也应该获取有益的启示吗?当然,满足于脑子里想或“纸上谈兵”是不行的,所以,应引导学生像高尔基的儿子那样,去做一些给他人带来美好的东西和快乐的事,并把自己做时、做后的感受写下来,与同学们交流经验、分享快乐、相互促进。学生在实践中付出辛劳,给别人快乐、自已也享受快乐。在展示实践的收获时,营造的是一种积极向上、奉献光荣的氛围,这又会促动学生继续“给”,“给”得更多,获取更多、更大的愉快。当然,展示实践的收获的过程,又是培养、锻炼、提高学生听说能力,促进读写能力提高的过程。总之,一举数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7 11:1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