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585|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教材分析重点难点解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15 16:04: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备课参考  《认识人民币》教材分析(第1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俞国辉(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将人民币的认识分为小面额人民币的认识和大面额人民币的认识两个层次进行编排,并以小面额人民币的认识为主,这样的编排,既使学生对我国正在流通的法定货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又突出了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小面额人民币的认识。

  主题图 教材编排了4幅反映学生日常生活的画面。其中通过购买文具、乘船买票、买报纸3个生活中使用人民币的例子,让学生知道“买东西要用人民币”,以此揭示人民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功能以及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一位小朋友存零钱的示意图,对学生进行一些理财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合理用钱,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同时还渗透了爱护人民币、爱国等教育。

  例1认识面值为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包括硬币和纸币。这里,从学生最熟悉的小面额人民币开始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便于学生掌握。其中对于分币的认识是为了使学生完整地认识人民币的单位体系,并为后续学习作必要的铺垫,学生能够认识即可。

  例2通过换钱活动教学人民币的单位以及单位间的关系。这里,元和角的关系、角和分的关系集中编排,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也为后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教材中硬币摆放成“三角状”只作为换钱活动的提示,不必作为研究内容。

  “做一做”第1题配合例1,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写出总钱数,既巩固对人民币的认识,又为人民币的换算奠定基础。第2题配合例2,通过人民币单名数之间的简单兑换(以元和角的兑换为主),加深学生对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关系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及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简单的人民币兑换;教学难点是能够进行简单的人民币兑换,感受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5-15 16:05:29 | 只看该作者
《认识人民币》重难点突破(第1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俞国辉(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1.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及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突破建议:
(1)课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准备好模拟人民币供学习时使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握小面额人民币的认识层次:可以先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充分利用模拟的人民币相互交流自己能够识别的小面额人民币,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了解每种小面额人民币的面值和图案、色彩的特点,交流时可将“纸币”和“硬币”两个名称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认识到同一种面值的纸币和硬币是等值的,对于人民币上的繁体字(壹、贰、伍)教师应适度指导学生了解;在学生能够识别小面额人民币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对这些小面额人民币进行分类,在汇报交流中教师应突出按人民币的单位分类的结果,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2)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探究人民币单位间关系的活动中,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教师可创设“换钱游戏”的情境,如用角币跟教师换1元的人民币,让每个学生均利用模拟人民币摆一摆,可以按照“可以用几个1角的硬币跟老师换1元人民币?”──“如果任选角币,应该用几张纸币、几个硬币?”的过程进行,让学生认识到不管用哪种面值的人民币来换1元人民币,换出的人民币的总数都是10角,从而让学生认识1元=10角。
2.能够进行简单的人民币兑换,感受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突破建议:
  (1)教学时可结合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的内容并相互说说图意,使学生知道买东西要用钱,这些钱就是我国发行的法定货币──人民币。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什么时候会用到人民币,使学生体会到人民币的功能和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创设购物的情境,模拟购物活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掌握简单的人民币兑换,进而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如: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在“1元钱能买些什么”中需要思考“元”和“角”之间的关系;在“摆出你应拿出的1元钱”中,学生既可以拿元币,也可以拿出不同的角币,从而加深学生对“元”和“角”之间的关系和人民币兑换的认识。教师也可以利用填空,如30角=( )元,进行人民币单名数之间的简单兑换的练习,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模拟人民币进行具体兑换和操作,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5-15 16:05:44 | 只看该作者
《认识人民币》教材分析(第2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俞国辉(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了小面额人民币和人民币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大面额人民币认识的教学。教材在编排中,注重利用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并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认识、了解人民币,学会使用人民币。

  例3认识生活中常用的5元及5元以上面值的人民币,使学生认识到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教材在编排中,除明确给出5元人民币的面值,并在该人民币的下面标明外,其余四种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只给出了该人民币的面值单位“元”,由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将面值填写完整。

  例4进一步教学不同面值的元币之间的兑换。这种情况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其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各种面值的元币,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的理解,体会数的概念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做一做”第1题配合例3,通过模拟付钱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人民币。同时,由于同样的钱数可以通过不同面值人民币的组合得到,也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使学生逐步感受到“元”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人民币单位。“做一做”第2题囊括了例2、例4中未涉及的人民币兑换的所有情况(除与分币的兑换外),从而综合了例1与例3中所认识的主要人民币,使学生对人民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各种大面额的人民币,了解各面值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进行简单的人民币兑换;教学难点是感受“元”是人民币单位中最常用的主要单位以及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5-15 16:06:03 | 只看该作者
《认识人民币》重难点突破(第2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俞国辉(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1.认识各种大面额的人民币,了解各面值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进行简单的人民币兑换。
  突破建议:
  (1)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设计必要的学习活动,并为学生提供充分地参与活动的机会,避免枯燥地认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模拟情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辨一辨、换一换等活动,在活动中不断丰富认识、深化理解。大面额人民币的认识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充分利用模拟的人民币相互交流自己能够识别的大面额人民币,了解每种大面额人民币的面值和图案、色彩甚至大小的特点。不同面值的元币之间的兑换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成“换钱活动”,如教师先出示一张面值是10元的人民币,并提问“用面值是1元的人民币和老师兑换,应该用几张?”,让学生将换的结果摆在桌子上,并请学生展示自己换的结果、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在换钱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了解各面值人民币之间的关系,而且加深对各面值人民币的认识。
  (2)准确把握不同面值的元币之间的兑换的教学要求。不同面值的元币之间的兑换重点是让学生明确如下关系:一张10元可以换10张1元;一张100元可以换10张10元。此外就是加深学生对每种面值人民币的认识,理解不同面值人民币间最直接的兑换关系。在换钱的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恰当的兑换要求,换的方法不必求全,也不必追求多样而复杂的兑换过程。
  2.感受“元”是人民币单位中最常用的主要单位以及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突破建议:
  创设购物付钱的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所“购买”的某种商品价钱摆出相应的钱数。如
  教师也可以通过出示超市购物所买商品的总钱数,让学生用模拟人民币摆出来。在此过程中,既使学生逐步感受到人民币单位“元”在日常生活中是最常用的主要单位,又使学生感受到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5-15 16:06:19 | 只看该作者
《认识人民币》教材分析(第3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俞国辉(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各种常用面值的人民币及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了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后的教材不再以小数形式呈现的物品价格的认识作为正式的教学内容,把这部分内容移到了“你知道吗”中,作为仅需要学生了解的内容,连带取消了计算中从小数到复名数的转换环节。同时,由于计算的数据只限于20以内,涉及复名数的计算不需要进位、退位,大大降低了计算的难度。

  例5教学人民币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换算(主要涉及元和角两个单位),教材从最简单的数据入手,分为两个层次编排:复名数转化为单名数;单名数转化为复名数。第一个层次中,教材以直观形式呈现并提示了基本方法,即先将“1元”转化成“10角”再与“几角”合起来。在此基础上,第二层次直接借助逆向思考得出“18角=(  )元(  )角”,使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为后续计算的教学做好准备。

  例6从学生熟悉的买气球的情境引入,教学关于元和角的简单计算。这里的元和角的计算只包括需要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的单名数加、减法和不退位、不进位的复名数加、减法计算。不涉及名数多样化的复杂计算,大大降低了计算的难度。

  “做一做”第1题配合例5,编排了两道人民币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换算题。“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在购物的情境中进行元和角的简单计算,其中第(3)小题“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是一道开放题,易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所提问题可以是计算购买的商品总价的,也可以是进行商品单价之间比较的。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能进行人民币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并会进行简单计算;进一步感受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5-15 16:06:34 | 只看该作者
《认识人民币》重难点突破(第3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俞国辉(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1.能进行人民币单位间的简单换算(主要涉及元和角两个单位)。

突破建议:

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操作体验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抽象出换算的一般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摆出1张1元的纸币(或1个1元的硬币)和2个1角的硬币,请学生说出是多少钱;接着教师提问“1元2角等于多少角?”让每个学生借助自己的模拟人民币进行操作和思考,再同桌相互交流;之后,请学生演示自己的操作过程。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教师提问“不摆学具,怎样想1元2角等于多少角?”引导学生抽象出思考的一般方法:1元等于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上2角,等于12角。在引导学生逆向思考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12角=(  )元(  )角,让学生理解10角等于1元,还有2角,所以12角=1元2角,然后再想想18角=(  )元(  )角。在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沟通与100以内数的概念的密切联系,加深学生对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和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

2.会进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并进一步感受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突破建议:

  (1)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购物活动的情境,通过模拟购物活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掌握关于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进而学习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也由此让学生感受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2)注重过程的指导,从直观到抽象。学生在这里是第一次接触对单位不同的两个数量进行计算,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应注重对计算过程的细致指导,开始可以让学生借助直观学具,并调动学生已有的兑换经验完成计算。引导学生逐步完成从直观演示到抽象计算的过渡,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的方法。

  (3)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计算加、减法时,在计数(量)单位相同的前提下才能对计数(量)单位的个数进行加、减。如,“单价1元的气球比单价6角的气球贵多少钱?”由1元—6角,使学生产生矛盾冲突:1怎么减6?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单位,让学生意识到它们的单位不同,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解决办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对于不同单位的量进行计算时,只有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这就需要在计算过程中根据情况进行单位的换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5-15 16:06:50 | 只看该作者
《认识人民币》教材分析(第4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俞国辉(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能运用尝试和罗列的策略解决问题,初步学会有序思考。

  突破建议:

  (1)从实际问题引入,抓住“关键词”理解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引入。如:妈妈的购书卷中还有13元钱,正好可以买下面哪两种杂志?引入后,重在让学生抓住关键词“正好”正确地理解问题。

  (2)重在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因为数量关系简单,数据比较小,有些学生可能很容易找到答案,此时,应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由于学过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学生对计算很熟练,答案很可能是脱口而出的,在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时,学生会直接说“因为6+7=13(或5+8=13)”或者有的学生干脆说“我一眼就看出来了”。这样一来,必然有碍于学生对解题策略的体验和学习。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注意利用学生展示过程中的有益的信息:学生虽然对计算很熟练,但学生最多的是“看数凑13”,而这其中很可能就进行了一、二个数的尝试,教师可以问“有没有不是第一次就找对的”,并引导这样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调整过程,让学生感受解题的策略。其次如果教学中学生没有展示出“尝试、罗列”的策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卡通人物的解题策略,进而使学生明白解决问题有不同的策略:尝试、罗列,并重点让学生明白尝试策略中调整的方向以及罗列策略中有序思考的优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21: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