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优秀参赛论文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长春市第四十五中学 王洪峰
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积极探索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的新模式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课,其本身特点就决定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学生的他主学习要不断地转向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设计是整个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随机进入教学法"等。一般流程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主体探索小组学习;交流协作、解难释疑;成果汇报、问题解决。在这一模式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如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和意义建构,若想要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教师的认真组织和精心指导。
现以教科书第四章“计算机网络基础”为例来探索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教学设计中首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交互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第一节“计算机网络简介”和第二节“认识Internet”这二节课中,教师从故事开始创设学习情境:1995年,清华大学化学系有一位女学生得了一种“怪病”,昏迷不醒,由于无法诊断病因,虽经治疗,但病情未见好转。她的同学通过因特网,向世界各地的名医求助,在很短的几天内就收到大量的信息。最后,终于确诊为铊中毒,经对症治疗,昏迷五个月的女学生醒了。从而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学习产生浑厚的兴趣,让学生共同参与讨论来介绍计算机网络和Internet。在第三节课中,教师就日常话题开始创设学习情境:从计算机的发展到信息时代的到来,从信息时代讲到Internet,再从Internet讲到“冲浪”,而我们“冲浪”的主要工具就是IE浏览器,从而使学生对学习IE浏览器的操作产生浓厚的兴趣,进一步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有关知识,再要求学生通过书本和小组讨论等形式掌握IE的常用功能。接下来介绍一些常用的网址,从而提供一些基本的资源,方便让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自由发挥。第四节“在Internet上获取信息”课,可以在学生掌握IE后设问:既然我们是在无边的“海洋”中“冲浪”,如何才能更快、更准确地拾取美丽的“浪花”?(素质教育:教育学生上网应有目的性、高效率,有所节制)学生的积极被调动起来。请教高手、上网搜索、网上BBS……,教师肯定这些方法,并提出问题:如何通过搜索来实现。用把这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作为学习的目标,目标的实现就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将这些问题解决,从而实现意义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