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14-4-11 11:28:56
|
只看该作者
三、《郑和远航》教材简解
文章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1~5自然段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况,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了郑和七次远航的时间跨度、到过的国家以及远航的意义。
(一)目标预设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小标题的提示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会认会写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并了解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历。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与重大意义。
(三)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然而,现实的教学生活中对话的随意性太强在某种程度上削减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如何给课堂生活中的对话一定的规范,使这种对话相对于文本保持必要的张力而又不至于太过僵化。借鉴语文主题教学的做法,踩住能够凸显文本意义的“点”——一个词或是一句话,寻找文本中有联系的线条——文章的线索或是文章的叙述顺序,最终在面上借助听、说、读、写、思等传统教学手段的运用进行必要的铺展,这或许是提高语文课堂对话实效的有益探索。
(四)设计思路
紧紧抓住能够凸显《郑和远航》文本主题意义的“伟大”一词:伟大的船队、伟大的交往、伟大的指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从船队的规模、交往的友好以及指挥的镇定上体会郑和的伟大。
四、《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材简介: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了13年时间编写辉煌巨着《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
(一)目标预设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精神。
(三)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紧扣“发愤”二字进行层层剖析。通过,朗读、自学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让他们在走进文本的同时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四)设计思路
本设计为《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上网查资料等形式对司马迁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感悟司马迁的形象。在第二课时中,我紧扣“发愤”,深入品读,让学生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精神。
五、《精读和略读》教学设计
(一)设计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同时强调了必须变革学习方式,提倡在合作探究中学习。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会阅读,学会学习。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读书的基本方法,学会精读与略读,努力取得最佳效果。
3、认识读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并逐步养成勤阅读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略读,掌握略读的方法,增加语言积累。
(四)教学难点
知道灵活运用精读与略读
《精读与略读》
——教学时要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深思、多品味文本。感悟课文在介绍阅读常识,说明略读方法时语言准确、明白、严密的特点。
阅读《上下五千年》——教师可选择其中的一两个故事读给学生听,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制定具体读书计划,读书进度要根据学生个人情况而定,建议一课时完成。
习作三——虽然“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理念,但并不排除教师的指导和点拨。学生受年龄、视野、认识水平的限制,尚有许多未知和未完善的地方。因此在本单元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是要打开学生的思路。学生习作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选材、构思上受到阻碍。学生往往只关心到老师、同学、家长等,老师可适时让学生看看图示,想一想社会上还有那些事情值得关注。
二是从写作方法上予以指导和点拨。学生的习作练习不必传授过多的写作知识,但如何开头、结局、布局谋篇等适当地予以指导和点拨,还是有好处的。
三是在语言表达上。儿童的生活语言是鲜活的、有趣的,但往往又是不那么规范,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进行规范的语言表达。
习作训练要前伸后延。所谓前伸,就是习作训练要提前布置,让学生知道习作的要求,为习作训练提前搜集有关资料,做好习作准备。所谓后延,指习作练习成篇后,隔上一段时间再让学生读读习作,又会发现许多不足,或删减、或增添、或修改,使习作更加完美。
重视习作修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要让学生学会修改文章。教师通过批改学生的作文,不但要告诉学生的习作优点,还要指出其不足和缺点,并且要告诉学生如何修改自己的文章,必要时要面批面改。同时要经常进行习作修改的训练,比如选择一篇毛病较多的例文,师生共同讨论修改,使学生不但知道哪些地方需要修改,而且知道怎样修改。另外还可以组织同学之间互修互改,以提高修改的水平。总之,让学生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养成认真修改文章的好习惯,对提高习作水平是十分有益的,而且会终身受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