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71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11:28: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内容:苏教版五下第三单元课文
时间:第六周
地点:五年级办公室
组员:曾令梅、容玛丽、吴冬梅、王虎、黎飒
主讲人:林秀霞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下阅读教材共26课,分为七个主题单元,分别是“春光无限”、“科技之光”、“有志竟成”、“世界各地”、“亲情依依”、“八一壮歌”、“人与自然”。这七个主题单元构成了一种文化的、开放的、整合的文本特质,有意境,有韵味、有情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灵世界,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单元由4篇叙事散文组成,赞扬了优秀人物的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此外,本单元还有一篇读书方法指导的课文。
一、《海伦·凯勒》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了海伦一岁半时遭遇一场重病后,从此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在沙利文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如饥似渴地摸读盲文,在萨勒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了说话。考上大学后,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残疾人身上的故事。赞扬了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传递了终身努力便成天才的价值追求。
文章较长,但语言凝炼,明白易懂,便于理解概括。
(一)、教学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海伦的不幸,更要用心体悟海伦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三)、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强烈的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理解、赏析,使他们有所感悟、思考,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精神洗涤,享受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以读解文,以情带读,通过仔细品味关键词句,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意境,感受海伦·凯勒的形象,体会她丰富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张扬情感、喷涌真情,从而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把语文学习转化为积极的情感。
(四)、设计思路:
任何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意思,都有一条清楚的“经线”,或者都有一个整个文章环拱的圆心。我们的教学过程也应由此来展开。找准了此点,就能辐射全篇文章的教学,就能使我们文章教学有了突破口,也使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对话或寻找、拟定讨论的话题,有了依托和凭借。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  海伦凯勒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在世人心中。”正是文章的中心所在,因而,在进行设计时,我仅仅抓住“不屈不挠”,作为学习课文的唯一一个问题,抓住“不分昼夜”、“拼命”、“如饥似渴”、“摸出了血”“夜以继日”、“努力”、“反复”、“高声”、“几个小时”、“坚持练习,练习,练习……”等等词语一一体会,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逐层深入,使学生对“不屈不挠”的理解更加丰满。力求避免一些琐碎的无效提问,学生学起来也觉得思路清晰,教学重点才能得以落实。
二、《二泉映月》教材简析
  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文章真挚感人,曲子所表达的意境和内涵丰富,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课文内容真挚感人,语言生动优美,意境高雅深远。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一是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二是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词句的意思,学会欣赏、感悟课文的精彩语段;三是引导学生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与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怎么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烈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成为本课的设计理念。
(一)、教学目标设计
【认知目标】
  1、通过校园网、互联网自主查寻收集资料,了解有关阿炳曲折身世、情感经历及《二泉映月》创作环境、创作过程、曲风、表达情感等方面知识。
2、利用网络进行拓展性学习,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民乐及二胡曲的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二泉映月》网络教学,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教材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网上阅读能力,想象推理能力和归纳抽象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的理解,感知旧社会黑暗、封建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到今天社会的幸福。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和获取信息的兴趣。
  3、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网络学习的兴趣。
  4、培养学生能积极利用电子举手和学生、老师交流,积极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词句的意思,学会欣赏、感悟课文的精彩语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与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解决措施: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教学策略:教是为学服务。根据教材所提供的有关阿炳和二泉映月的知识极其有限的特点,为了充分拓展学生视野,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和网络优势。我准备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享受资源库中的充足资源,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并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取长补短,解决疑难问题。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将引导学生在质疑问难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学习,小组讨论的方法,掌握更多关于《二泉映月》的知识,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使学生不断地完成新知的建构过程,自觉地养成信息的“获取—内化—提升—再获取”习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11:28:56 | 只看该作者
三、《郑和远航》教材简解
文章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1~5自然段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况,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了郑和七次远航的时间跨度、到过的国家以及远航的意义。
(一)目标预设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小标题的提示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会认会写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并了解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历。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与重大意义。
(三)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然而,现实的教学生活中对话的随意性太强在某种程度上削减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如何给课堂生活中的对话一定的规范,使这种对话相对于文本保持必要的张力而又不至于太过僵化。借鉴语文主题教学的做法,踩住能够凸显文本意义的“点”——一个词或是一句话,寻找文本中有联系的线条——文章的线索或是文章的叙述顺序,最终在面上借助听、说、读、写、思等传统教学手段的运用进行必要的铺展,这或许是提高语文课堂对话实效的有益探索。
(四)设计思路
    紧紧抓住能够凸显《郑和远航》文本主题意义的“伟大”一词:伟大的船队、伟大的交往、伟大的指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从船队的规模、交往的友好以及指挥的镇定上体会郑和的伟大。
四、《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材简介: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了13年时间编写辉煌巨着《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
(一)目标预设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精神。
(三)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紧扣“发愤”二字进行层层剖析。通过,朗读、自学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让他们在走进文本的同时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四)设计思路
    本设计为《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上网查资料等形式对司马迁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感悟司马迁的形象。在第二课时中,我紧扣“发愤”,深入品读,让学生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精神。
五、《精读和略读》教学设计
(一)设计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同时强调了必须变革学习方式,提倡在合作探究中学习。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会阅读,学会学习。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读书的基本方法,学会精读与略读,努力取得最佳效果。
3、认识读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并逐步养成勤阅读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略读,掌握略读的方法,增加语言积累。
(四)教学难点
知道灵活运用精读与略读
《精读与略读》
——教学时要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深思、多品味文本。感悟课文在介绍阅读常识,说明略读方法时语言准确、明白、严密的特点。
    阅读《上下五千年》——教师可选择其中的一两个故事读给学生听,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制定具体读书计划,读书进度要根据学生个人情况而定,建议一课时完成。
   习作三——虽然“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理念,但并不排除教师的指导和点拨。学生受年龄、视野、认识水平的限制,尚有许多未知和未完善的地方。因此在本单元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是要打开学生的思路。学生习作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选材、构思上受到阻碍。学生往往只关心到老师、同学、家长等,老师可适时让学生看看图示,想一想社会上还有那些事情值得关注。
    二是从写作方法上予以指导和点拨。学生的习作练习不必传授过多的写作知识,但如何开头、结局、布局谋篇等适当地予以指导和点拨,还是有好处的。
    三是在语言表达上。儿童的生活语言是鲜活的、有趣的,但往往又是不那么规范,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进行规范的语言表达。
   习作训练要前伸后延。所谓前伸,就是习作训练要提前布置,让学生知道习作的要求,为习作训练提前搜集有关资料,做好习作准备。所谓后延,指习作练习成篇后,隔上一段时间再让学生读读习作,又会发现许多不足,或删减、或增添、或修改,使习作更加完美。
  重视习作修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要让学生学会修改文章。教师通过批改学生的作文,不但要告诉学生的习作优点,还要指出其不足和缺点,并且要告诉学生如何修改自己的文章,必要时要面批面改。同时要经常进行习作修改的训练,比如选择一篇毛病较多的例文,师生共同讨论修改,使学生不但知道哪些地方需要修改,而且知道怎样修改。另外还可以组织同学之间互修互改,以提高修改的水平。总之,让学生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养成认真修改文章的好习惯,对提高习作水平是十分有益的,而且会终身受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7 20:1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