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研论文 谈课前调研结果的整理和分析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4-4-3 20:32
标题: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研论文 谈课前调研结果的整理和分析
小论文 谈课前调研结果的整理和分析
北京海淀区育英学校 朱红燕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上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阐述的这一特性告诉我们,只有了解学生的生活,才能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产生交互,才能凸显教育的实效性。这就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对教育对象进行课前调研,不失为一种合理而有效的措施。课前调查的方式很多,比如: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但是,真正能够为教学服务的还不只是课前调研本身,而是对调研结果的整理和分析。下面就几个课例,把自己对调研分析的一点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对访谈结果的分析



《我们给自己定规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规则的重要意义;制定规则、践行规则,增强守规的自觉性。



课前,我对上课班级的班主任老师就“学生遵守校规的情况”进行了调研。班主任反映,班里大致有七成的学生能够遵守学校规则,其中能自觉遵守的仅占三成,无论老师在与不在,这些孩子都能够按照学校的规则去做,自觉性是比较强的。其余的孩子在老师面前表现得规规矩矩,当老师转身写板书或与家长谈话的时候,会管不住自己偷偷说话或者低头玩东西,课间也是趁老师不注意就追跑、打闹,自觉性稍差一些。而剩下30%不能遵守规则的孩子的情况更是可想而知,学校的要求好像根本与他们无关。入学仅两年多的时间里,本班学生因不守规则而发生的身体损伤、流血等后果较严重事件就有二、三起,而这样的严重事件也是发生在这些不能遵守规则的孩子身上的。



在和孩子们交往的过程中我也看到,老师在身边的时候,学生很少有违反规则的现象发生,但是没有老师的时候,孩子们就很容易做出违反规则的事情来。



分析其原因:从小学低、中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来看,他们既爱说又爱动;心理特点表现为自觉性较差,在生活、学习、活动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成人的监护和具体指导。他们很少能顾及客观外界与自我的关系,常常会以自我为中心,按自己的意愿去行动。这就不难发现,学生的违规现象往往是无心犯错,是他们对规则的意义不理解导致的。我们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和感悟遵守规则是大家的需要,与个人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提高他们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二、对学生问卷的分析



《规则在哪里》一课是“规则”这一单元的起始课,目标则是使学生了解与小学生相关的规则,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规则。那么,孩子们对于规则地了解到底有多少呢?我在试讲班级做了如下前测:请写出三条你知道的规则。



结果分析:



(1)在所写的三条规则中,至少包括一条学校规则的有31人,占总人数的86.1%



(2)在涉及公共场所规则的26名学生中,有17名学生写到了有关“红灯停、绿灯行”,占65.4%。



通过这一反馈,说明在孩子们的心中,对于学校规则的认识是最熟悉。对于其他场所的规则,还是以经历最多、标志最为明显的能够记得清楚。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课前找规则”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寻找和了解与小学生有关的各种规则。



三、对家长调查的分析



在讲授《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一课时,我在准备授课班级的家长中做了课前调研,并请他们给自己的孩子写封信,表达对孩子的希望或感情。通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我发现了一、两封家长写给孩子的信件,内容深切感人。信件中所讲述的事情对于学生并不陌生,而隐藏在事件背后的父母无限的关爱,学生可能从没有如此深刻的体会过。



我将信件作为引发孩子思考的典型事例呈现在课堂上,使孩子了解父母的情感,从而受到触动和教育。



总之,教师课前调查,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内心需求、愿望或困惑,就掌握了“学情”的第一手资料。而只有据此进行更加有效的整理和分析,才可以有效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