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之一。”一堂小学数学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学表现的内容更具体,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从而引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认知过程。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动态演示,先让学生看到画面中车轮都是圆的自行车、摩托车、公交车的行驶场面,接着再让学生看到画面中车轮是三角形或多边形的自行车、摩托车、公交车的行驶场面,学生观察后议论纷纷,个个笑得前俯后仰……最后画面又出现轮子是椭圆的行驶场面,同学们都喊着说:“这也不行,坐上去谁受得了!” ,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通过观看形象生动的各种不同车轮运动的动态演示后,已经唤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此时,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为什么圆形的轮子就行,其它形状的轮子都不行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已完全处于一种思维高度集中兴奋而又愉悦的心理状态。这样,在积极的师生互动环境下,学生很容易便弄清了道理,深刻地认识了圆的特征,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揭示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和思维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和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计算机能有效地展示新知识的发现、思维和形成的过程,不仅能优化教师的教,更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探索。
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几何画板先画出任意△ABC,再度量每一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和,学生发现三个内角和为180°;再让学生任意拖动△ABC其中的一个顶点,使△ABC的形状或位置发生改变,学生发现每一个内角的大小虽然发生了改变,但是三个内角和还是180°;然后将得出的数据列成表格,让学生作进一步比较与发现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大胆猜想: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180°。最后通过学生交流和师生互动来实现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同样也可用几何画板将三角形的其中两个内角通过割补与另一个角构成一个平角。通过引入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演示,再次展示新知的发现、思维、证明和形成定律的过程,让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去探索,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应用已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教师只能在黑板上通过板书、作图来传递知识,而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不得不借助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将动态画面说“动” 但还是不能满足教学内容的创作及呈现,导致学生对于抽象的知识仍只能够“感受”。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能够创设集图、文、声、色及网络、交互于一体,利用多种表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地模拟和呈现实际生活情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有利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联系,从而丰富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圆的面积》时,考虑到实验过程的复杂和难以具体操作,学生也难以掌握和应用。于是,我引入计算机技术充分运用CAI演示:用紫色线段表示圆的半径,用红色曲线表示圆的周长,用蓝色表示圆的面积,并将圆多层次地等分成2份、4份、8份、16份、32份、64份…… ,使学生直观感受并领悟到:一个圆分成很多的扇形,等分的份数越多,小扇形就越接近于等腰三角形,围成的那条封闭曲线就越接近直线。此时,我适时地启发学生想象和分析并让学生运用CAI去动手分组剪拼操作:怎样把圆转化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下,同学们的答案有把圆剪拼成近似长方形、平形四边形、三角形以及把圆剪拼成梯形等各种图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所拼成的图形的面积与圆面积有什么关系?所拼成的图形的面积的长(底)、宽(高)与圆的周长、半径是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所拼成的图形与圆的内在关系,都能概括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既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又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