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001|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26 22:12: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滨海第九小学  代 悦
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本单元共三篇课文,《蘑菇该奖给谁》、《骑牛比赛》、《小松树和大松树》,虽然都是故事,但有的是童话故事,有的是寓言故事。这几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而且这个深刻的道理是借文中人物的口表达,文字浅显、语意深刻。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一单元称之为“明理篇”。《蘑菇该奖给谁》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是“因为他敢和高手比呀”,告诉我们有勇气敢于与高手比,虽败犹荣。《骑牛比赛》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是“你不知道我曾经从牛背上摔下来上千次”,告诉我们高超的技术是靠长期刻苦锻炼得来的。而《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是“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明理篇的关键是让学生读懂句子蕴含的道理。因此,抓住中心句体会故事表达的深刻道理,应该是这组课文教学的一个关键。教学中,我们要把悟理渗透在对人物形象的感受、评价上,渗透在特定情境的对话中,不宜为说理进行抽象的分析。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这些课文内容虽然浅显,且文中都有明确的揭示主题的语句,但意义深刻,孩子们往往不能深刻地体会。三篇课文的故事性强,《蘑菇该奖给谁》借助对话展开情节,相对而言篇幅较长,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有直接联系,《骑牛比赛》则不然,故事讲述的时间、地点、人物与我们的生活差异性很大,《大松树和小松树》的意义看似浅显,但很多孩子不能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因此,本单元课文的教学应加大情景创设的力度,着力为孩子“扫盲”:1、用读好对话、说好插图、演好角色的方式,引导孩子进行角色归位,从而突破难点——要敢于和高手比。2、引导孩子扫知识方面的“盲点”,例如搜集文字、图片资料,了解有关南美洲、有关骑牛比赛的知识,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3、角色模拟,实地表演,理解风伯伯的话。总之,以情激趣,情趣为先,力争让孩子在快乐积极的学习活动中阅读明理。
三、单元教学目标分析
1、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并读通课文。
2、学会29个生字,认识6种偏旁,认识绿色通道内22个汉字。认识3个多音字(得、地、只)。
3、能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由生字组成的相关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4、学习问号、感叹号,能读出陈述、疑问语气。(三课皆有)能正确读出长句子中的停顿。〈骑牛比赛〉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四:篇目教材分析
6、蘑菇该奖给谁
(一)与文本对话
《蘑菇该奖给谁》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6课。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黑兔和小白兔参加跑步比赛的故事,它告诉学生要有勇气,敢于和强手竞争,虽败犹荣。全文以对话的形式叙述,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
学生分析 :
《蘑菇该奖给谁》是本学期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童话故事。之前,学生在第一册学习过《北风和小鱼》、《三个小伙伴》等童话,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由于童话浅显易懂、生动形象,从儿童的真实世界出发,所以学生特别喜欢。在学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就已经拿来读了。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设计理念:
1.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教师应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形式(演读、分角色读、讨论等)的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语文能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3-26 22:12:51 | 只看该作者

学生学什么: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认识2个新的偏旁。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并能熟练的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敢于和高手竞争,才能显示真正的本领。
目标1和目标2是本文的重点,目标3是本课的重点更是难点。我力争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我们怎么教:
第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三个层面的读,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首先揭示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质疑,然后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接着,结合初步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我着重对“得、地”进行正音,对于“清晨,兔妈妈出门才蘑菇,临走时嘱咐两个孩子要好好练习跑步。”这句长句子,教师将指导学生朗读。在初步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选择各自喜欢的内容,美读课文,让学生通过选择性阅读,再次加深对课文的了解,最后,预留七、八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书写“练、习、提、参、加”这五个字,其中特别注意“参”,带有新的偏旁,笔顺容易写错,这时可以让学生先看书上的笔顺表,通过教师的范写,学生的描仿,正确、美观地书写。最后,让学生当堂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同时注重写字姿势。
下面,就第二课时着重谈谈我的教学设计。本课时,可以采用以趣导路,营造氛围;以读铺路,感悟语言;以行拓径,指导朗读这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以趣导路,营造氛围。
富有情趣是苏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也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第一动力。因此,教师在导入课文后,就出示“练习、提着、参加、乌龟、冠军”等词语,然后让学生边看图边以连词成句的方式说说这篇课文的大概内容,然后再通过媒体,创设情境,出示动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起学生再学习的欲望。
二、 以读铺路,感悟语言。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课文的第一部分就是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课文比较简单,我相信学生通过朗读就能体会到兔妈妈对孩子们的关心、爱护。然后将用故事引出课文第二部分即2-4自然段,把学生带入课文美好的情境,接着引导学生自己阅读第二部分,并请学生读读兔妈妈的话,说说知道了什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的妈妈说话时的样子,再通过朗读,感受妈妈对孩子的爱,接着请小朋友转换角色当当小黑兔来回答兔妈妈的问话(板书:小黑兔),并说说小黑兔当时心情如何,再请学生加上动作,表情来朗读这句话,抓住“得意”这一词,来体会小黑兔的骄傲(这时板书:得意)!相机出示小白兔的话,和小黑兔形成鲜明的对比,用同样的方法来体会小白兔的“难为情”。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读,对词义的感悟更具体、真切,朗读更到位。
接着教师将创设情境,播放小黑兔和小白兔练习跑步的情况引出课文第三部分即5-7自然段,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接着引导学生读读小白兔和小黑兔的话,并说说他们俩都和谁比,心情都如何(板书:跟乌龟比,跟骏马比),再通过同桌分角色朗读,体会小黑兔的得意、骄傲,小白兔的难为情,伤心。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看一看,说一说,读一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接着教师设疑听了小黑兔和小白兔的话,兔妈妈会把蘑菇奖给谁呢?引出课文第四部分即8-10自然段。估计学生会说小白兔,相机引导学生读读第八自然段。这时师生对话“小黑兔得了冠军,奖品却给了小白兔,如果你是小黑兔,你会怎么想?”学生可能会说不服气,跑去问妈妈等,相机引导学生朗读第九自然段,体会小黑兔的不服气。接着我将组织学生围绕“如果你是兔妈妈,你用什么理由来说服兔妈妈呢?”展开讨论,并组织交流,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因为他敢和高手比呀”并请学生说说高手的意思,联系实际情况,说说班里学习的高手,再通过不同的方式的朗读来体会只有和真正的高手比,才能学到真正的本领。(板书:敢于和高手比)
三、以行拓径,指导实践
课文中还留有一些空白,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听了兔妈妈的话,小黑兔会怎么样?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能够把体会到的敢于和高手竞争,才能学到真正的本领,这一道理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感。
最后,总结课文,继续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比、乌、过、品、军,着重指导“军”的新的偏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感受字的结构特点和书写技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3-26 22:12:56 | 只看该作者

7、骑牛比赛

与文本对话:
《骑牛比赛》讲的是一位技术高超的骑手在骑牛比赛中的精彩表演,带给了人们深刻的启示:“高超的技艺是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得来的,只有不怕吃苦,饱经磨练,才能学得真本领。”课文第二自然段具体描写了一次比赛场面,是本课学习的重点,理解骑手说的话是难点。为了减轻学生理解的难度,老师可以请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比赛的知识。如:西班牙斗牛比赛,英国骑马比赛,香港的跑马、遛狗比赛,少数民族地区的斗鸡比赛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本科介绍的南美洲的骑牛比赛,就不那么陌生。而对于这样的课文的课堂教学,不能做过多地分析和讲解,只有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去体会、去感受,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学什么: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高超的技术识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得来的,只有不怕吃苦,经得起摔打,才能学到真本领。
我们怎么教:
一、课前搜集,汇报引题
1.课前你都搜集到了哪些有关动物的有趣比赛,谁来就你所知道的介绍一下?
2.学生交流中,教师相机介绍、补充骑牛比赛的规则和南美洲的风土人情,出示句子“南美洲人特别爱看骑牛比赛。”并指导朗读。
3.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南美洲去看一场精彩绝伦的骑牛比赛,不过只有读熟书的小朋友才能拿到入场券。
【引导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从多种渠道主动获取信息的本领,不仅促使学生活泼主动地学,更教给了寻求信息的方法,拓宽了思维,丰富了学识,更巧妙引向课文。】
二、反复读文,讲读有法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标好自然段。
2、检查读文,随机指导本课生字新词的读音。
3、再读课文,思考: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南美洲人特别爱看骑牛比赛?(出示图辨析哪一幅图正确画出了“赛场周围挤满了人”;联系生活理解“兴致勃勃”)
【重视“读”的同时重视“思”,边读边思,教得实在,学得扎实。】
三、巧妙创境,入境感悟
1、小朋友读书真棒!现在让我们一起坐上到南美洲的飞机,去看看当地的骑牛比赛吧!(配乐律动表演“坐飞机”)
【律动表演一方面变换教学节奏,调动学生学习的新奇乐趣感;一方面又巧妙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多种感官全身心投入下一教学环节。】
2、南美洲到了,大家快看!(播放动画制作,师读“比赛片段”)
3、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1)图文结合,扩散说话:野性大发的公牛会怎么样?你仿佛还听到了什么?你能把你理解的通过朗读读出来吗?你还能演一演吗?
(2)对比朗读骑手的表现:你读懂了什么?
(3)回味这场比赛,你觉得怎么样,当你看到骑手牢牢地骑在这样疯狂的公牛背上,你会说什么做什么?让我们一起来为这位骑手欢呼呐喊叫好!
【利用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全力打造一个游戏的、图画的、幻想的、创造的世界。让学生在这个世界中自由驰骋,自由飞跃,自由想象,自由探讨,自由感悟。】
4、你能通过你的读让大家再经历一场惊险、刺激的比赛吗?
5、生读完,师带头鼓掌:这热烈的掌声送给读书出色的你!
【把课文的情境活化为奖励方式,更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创设出更宽松、更开放的课堂氛围。】
四、诱发想象,讨论明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3-26 22:13:00 | 只看该作者

1、分角色朗读对话,骑手的话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出骑手苦练的画面吗?
2、如果你是骑手,你还可以对小姑娘说些什么?
【通过学生想象苦练的画面,使学生在自由的探讨中了解这位骑手所受过的无数的艰难困苦、摔打与挫折;并假借骑手“你想对小姑娘说什么?”来获得启迪!】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用最快最简单的方法来学字。(生自学)
2、谁来做小老师?
3、认读生字并组词。
4、指导描红。
六、课后延伸,迁移练说
播放西班牙的斗牛比赛片段,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学着书上的语言说说斗牛的经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以下朗读指导:
1、 抓住关键词语,指导读好重音。
“南美洲人特别爱看骑牛比赛。”一句中的“特别”一词要读出重音,以突出人们对骑牛比赛“爱”的程度。句子中的词语读重音,有突出、强调的意思,便于学生对重点词语的体会,有助于深入地领会课文内容。课文中下列词语也应读重音----“挤满”,说明人多;“兴致勃勃”,说明看骑牛比赛的人兴趣高、劲头足;“疯狂地上下蹦跳”强调牛的撒野;“牢牢”,突出拉骑手的稳健;“热烈”,可以突出观众的情绪高涨。这些词语,要学生找出并标上重音符号,在朗读的时候,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用提高声调的方式来读重音,要学生学会重音轻读,逐步掌握重音的读法。
2、 指导读好句子的语气停顿。
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有两个较长的句子,如果这两个句子读不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句子意思的理解,因此,指导读好两个长句子是十分必要的。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句子中做好停顿符号,例如:“好几个骑手/在野性大发的/公牛背上,只两三秒钟/就摔了下来。”“只有一个骑手/技艺高超,尽管公牛/疯狂地上下蹦跳,他还是牢牢地/骑在牛背上。”这样一来,学生读好这两个长句子就不费吹灰之力了。
3、 指导学生读出趣味。
指导朗读的时候,要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插图,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骑牛比赛的精彩场面、观众的兴高采烈、骑手的技艺高超、公牛的疯狂撒野,一一在头脑中浮现出来,把呆板的文字幻化为生动的情境和场面,学生读起来才会入情入境,生动形象。
4、 指导学生读出情感。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重点读好小姑娘和骑手的对话,特别要在朗读时通过体会说话人的语气来体会人物的情感。小姑娘“跑”过去,给骑手“献”上一束鲜花,这时,她的心情是激动的、兴奋的、钦佩的、惊奇的,所以,朗读小姑娘的话“你怎么没从牛背上摔下来呢?”语速稍快,声调稍高。骑手的话虽然简单、平淡,但这是他多年饱尝艰辛的深刻体会,要读得意味深长、发自肺腑,慢而平稳,这样能启发人的思考。“你不知道”包含无数别人无法知道的艰难与挫折;“曾经”、“摔下来上千次”与今天“牢牢地骑在牛背上”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成绩的来之不易,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真正做到“读中悟情,读中悟理。”在读中升华认识、升华情感,与课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3-26 22:13:05 | 只看该作者


                            8、小松树和大松树
与文本对话:
本课篇幅短小,寓深刻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中,颇有点儿深入浅出的味道,蕴涵着深厚的哲学考量。第一小节用一个简单并列式结构复句告诉孩子们两棵松树所处位置的不同,这是客观存在。第二小节主要是小松树的语言,它在主观上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而大松树不予计较——“没有回答”。这是文中的一个空白点,到底这个大松树是怎么想的呢?是心中怨气横生的腹诽?还是宽容地不作它想?我觉得这需要老师恰当的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和指责。第三自然段由风伯伯来揭示客观存在的实质:小松树能看得远,是因为站得高,是凭借了别人的力量,并不是自己“长得高”。第四自然段讲小松树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教育孩子要谦虚做人,不可以轻视别人。文中有两人物形象可以说是谦虚的:大松树你因为自己长得比小松树高而瞧不起它,这是谦虚;大山爷爷并没有因为自己能让小松树看得远而沾沾自喜,通篇没有写到大山爷爷的话语,这样的沉默也可以理解为谦虚。
学生学什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情诵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在教师导读中习得读书方法,学会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思维。
4、在诵读中体会小松树的盲目自大,感受风伯伯的和蔼可亲,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
5、在诵读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我们教什么:
根据上述学生要学的内容,在备课中确定了以下几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1、“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当然这种认识在教学中是一种不露痕迹、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老师的直接告诉,而是学生的内心感受。
2、如何通过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小松树的话感受小松树的骄傲,朗读风伯伯的话,感受风伯伯耐心的开导及对小松树的关心与爱护。
3、如何让孩子在诵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绝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如果读书不能激起其内心渴求读的需要,一切外在的强加力都是徒劳的。即便看上去在读,其实也是“眼在书本心在他”,长久必然让孩子养成一种唱读的坏习惯。要培养孩子“口诵心惟”的最好办法就是激发孩子主动读书、积极探究的兴趣。
针对教学难题,在反复钻研教材、考虑学生当前心理发展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交朋友——让孩子参与到童话中来。
1、新课伊始,老师出示小松树画片(可以用水彩笔画简笔画),并进行情境描述:嗨,小朋友们好!我是小松树,我今年七岁了。我今天来到我们班,想和小朋友们交个朋友,小朋友们愿意吗?
2、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读书兴趣“愿意和小松树交朋友,首先对小松树有所了解。小松树是怎样一个孩子?下面请小朋友们读读课文。”(和小松树交朋友是本节课教学线索之一。帮助学生认识小松树的盲目自大,感受风伯伯的和蔼可亲,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是文本价值所在。)
3、对一年级孩子来说,在读小松树所说的话后,大部分学生能初步感受到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有不愿意和小松树交朋友的情感倾向;在读了“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下了头”大部分学生能感受到小松树后悔,能知错就改,并有愿意与小松树交朋友的情感倾向就足够了,这是本节课情感形成、文本价值认知的底线。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说说为什么不愿意或愿意与小松树交朋友,发展思维,训练语言。交朋友形式,有效地解决了情意教学中的生硬说教。同时丰富了童话情境,让孩子在虚拟的交往情境中加深情感体验,形成认识。
二、表情图——外化内心情感,体验小松树由对大松树的骄傲。(从听了风伯伯的话后后悔到小朋友愿意和它交朋友时的高兴,孩子与文本对话这种内心情感体验是本节课教学的另一条线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3-26 22:13:10 | 只看该作者

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话时,会是怎样的表情?老师在黑板上画三幅简笔画表情图:一幅得意洋洋、轻视看不起,一幅后悔、懊丧、要哭,一幅高兴。让孩子在读了小松树的话后,想象小松树说话时会是怎样的神情,并试着表演一下,然后带着表情读。在孩子读了“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后,让学生想象“惭愧”会是怎样的表情,并试着表演一下,然后带着表情读。在孩子学完课文后,当孩子愿意与小松树交朋友时,再让孩子想象此时的小松树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孩子可能不知道也说不出来什么叫“得意洋洋、轻视”或“后悔、懊丧”之类的词语。但并不意味着在孩子读书时就不需要引导孩子去体会,当然孩子体会不到,也就读不出“情”来。一年级孩子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寥寥几笔的表情图再现了对孩子们来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文本包含的情感,使孩子内心的情感体验得以外化,有助于帮助孩子进行感情朗读。
三、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基于基本语义层面,结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适时点拨,将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结”起来,实现更深语义层面的解读。
1、“喂”字的解读——小松树说的话中有这么一句“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一个“喂”传神的刻画了小松树骄傲自大的嘴脸。如何紧扣“喂”字,激活学生经验,加深体验,进而提高感情朗读的指导效率。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简单易行且有效的情境:师指着一个孩子说“喂,请把你的橡皮借给我使用一下!”再让学生体会一下,老师这样的语气借东西,愿不愿意借,为什么?然后让孩子读小松树的话体会小松树对对大松树的傲慢无理。
2、“摸着头“的解读——风伯伯和小松树说话时是这样的“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摸着头”一词表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爱护。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孩子联系孩子的生活说说生活中谁摸过你自己的头,感受长辈对自己的关爱。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
四、简笔画——再现情境,成为阅读的拐杖。
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简笔画形象直观地再现了文本情境这一功能,抓住以下教学契机为切入点,帮助孩子阅读。
1、配合语言情境描述,帮助孩子真切感受小松树站得高、望得远。在孩子读完一节,明确小松树和大松树的位置后。教师结合简笔画做了一番情境描述:小松树站在山顶上,看到太阳公公从东方升起,白云姐姐在蓝天上自由自在地散步,远处群山连绵起伏。师边描述,边画上述事物的简笔画。此时,如果你是小松树,看到如此美丽壮观的景象,你的心情会怎样。通过一番情境描述,使孩子真正走进文本情境,真切感受文本意境。在孩子们分别发表自己的感受后,老师激情过渡:是呀,小松树看到如此美妙的景象后,不禁想:我是天下最高的松树了!然后让孩子阅读2节。
2、指导感情诵读有关语句。风伯伯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究竟高多少?简笔画做了形象直观的再现。教学中,我先让孩子们看图做初略估算。然后通过感情诵读上句告诉老师。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指导写字时注意引导孩子观察:
指导“多”字的写法,注意两个“夕”的第一笔起笔都在竖中线上,且上小下大,以免学生写成左右结构的样子。
回:大口里面装小口,所有的竖要内收,方框偏扁。
孩:子字旁的写法,弯钩和竖提交叉在横中线上。(强调这一点,容易写到位)右半部分要注意两撇的起笔在一条线上,否则会写散了,并注意两撇有长短之分。
爷:父字头的写法,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捺脚写在横中线上,过上过下都不美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3-26 22:13:14 | 只看该作者


                                     练习3

1、教学“学用字词句”时,课前让孩子多搜集一些关于车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而不仅仅是就教材教教材。设计游戏和说的练习让孩子真正学会运用相关字词句。
2、教学“读读背背”时,有必要了解一下“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的故事,不仅仅是激发兴趣,更是对成语大致意思的理解,然后与《蘑菇该奖给谁》、《骑牛比赛》相联系,理解骑手的“百折不回”——“我曾经从牛背上摔下来上千次!”和“勇往直前”——敢于和高手比,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努力。
3、教学“写好铅笔字”时,注意培养学生自主识字写字的能力:仔细观察这三个字,你发现了什么?(1)都是左右结构(2)都是左窄右宽(3)“伯”字左右高低差不多,“听”字左低右高(4)这三个字都有重点笔画在竖中线上。在教学中我总是会注意到一些能够确定整个字大致位置的笔画,通常在横中线和竖中线上,这些笔画对于孩子把字写美观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指路》教学设想:
《指路》是《国标本(苏)语文》一年级下册练习3中的一项口语交际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为别人带路,并借以丰富交际经验,提高交际能力。教材提供了一幅插图,即一名小学生给一位解放军叔叔指路,同时提供了小学生和解放军之间的对话,明确了问路人和指路人交际的内容和相互的问答关系。
口语交际内容来自于学生生活,为此,本次训练立足于联系学生的生活来引发课题“指路”,通过演说范文,学习口语交际方法,经过拓展练习,丰富交际的内容,最后又回归生活,指导实践,切切实实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口语交际时如何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训练时应注意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并采用小组学习,大组交流等多种组织形式,扩大口语交际的“面”与“量”;引导学生开展初步的评价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在交际中教师应及时点拨、纠正、规范学生口头语言、更要善于发现学生富有创意的语言,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树立起学生口语交际的信心。
基于以上思考,通过“指路”这一语言实践活动,要达到的训练目标是:
1、使学生学会为别人指路,能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表述,并能做到有礼貌。
2、培养学生认真听别人说话的习惯以及待人处事,举止谈吐等方面的能力。
3、适时评价,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30 07: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