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4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数学专家教研论文 使学生在逻辑连贯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15:46: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章  使学生在逻辑连贯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
人民教育出版社 章建跃
0.引言



数学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在于它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学科。数学历来都是各类学校的必修科目,是锻炼学生思考力的最佳载体。人类文明历史告诉我们,科学与技术的学习和研究,离开了数学便难至精深甚至是寸步难行。同时,数学教育发展到今天,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数学学科的最大用处是育人,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等,而且在锻炼心智、培育理性精神上也是不可替代的。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充分发挥数学的育人功能呢?笔者曾在“发挥数学的内在力量,为学生谋取长期利益”一文中提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从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内部寻找。具体而言,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数学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核心任务,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理解数学知识的心理过程为基本线索,为学生构建前后一致逻辑连贯的学习过程,使他们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



众所周知,平面几何因其基本概念的明确性和推理论证的严密性,历来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最好载体。正如杨乐院士在《现代数学发展及其对基础教育的影响》(见注)的报告中指出的:“我就觉得平面几何的作用非常大。欧几里得的几何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在学术上和理论上第一个这样系统和完美的理论,它从五条公理就可以推出那么丰富的内容。我想,在它之前,甚至和它同时代的、比它晚一点的其他理论都没办法和它比。对中学生来讲,无论是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还是其中涉及的很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我认为还是非常重要的。虽然以后不会在生产、生活或工作上让你去证明,或者用到这么一个定理:‘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但平面几何这一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理论,我们还是应很好地掌握,因为我觉得现在还没有别的东西能代替平面几何对中学生进行几何直观能力和逻辑推导能力的训练。”因此,本文就以平面几何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为例,谈谈笔者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为了说明问题,下面先展示笔者听过的一堂《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课。



一、主要教学过程



环节一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同学们能举出一些涉及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生活实例吗?



学生举出了很多例子,例如:自行车的两个车轮、奥运五环、硬币的内圆与外圆……



教师:大家准备如何研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呢?



学生1:做两个圆,看看能摆出哪些不同的位置关系。



学生2:先画好一个圆,然后再做一个圆,移动这个圆,看看与前面那个圆有哪些不同的位置关系。



教师:同学们是想亲自动手实验来研究圆和圆会有哪些位置关系。好,那大家就动手摆一摆、移一移、画一画、议一议,观察两个圆会有哪些位置关系。



环节二 探索决定位置关系的关键因素



学生各自动手摆出各种位置关系。教师要求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完善两圆的各种位置关系,并让学生说出了所有位置关系。



教师:决定不同位置关系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



学生3:决定两圆位置关系的关键因素是公共点的个数。两个圆公共点的个数可能为0个、1个或2个。



学生4:公共点为0个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或有一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内部。



学生5:公共点个数为1时,也应分成两种情况。



教师:大家分得很清楚。能给这些位置关系命名吗?



学生说出外离、内含、外切、内切和相交等。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的动画(课件:两圆的位置关系演示),看看都有哪些位置关系?有大家刚才发现的位置关系吗?



教师演示了两个课件。一个是两圆半径保持不变,两圆的圆心距逐渐变小,再逐渐变大;另一个是保持两圆的圆心距不变,一个圆的半径也不变,另一个圆的半径逐渐变大,再逐渐变小。



经过课件的观察,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整理不同的位置关系,按照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的顺序给出。



环节三 探索用圆心距、半径间的关系描述两圆位置关系



教师:由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大家想一想,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是否也可由数量关系来判断?大家分组讨论一下。



学生6人一组开展讨论。讨论后,教师让各组派代表说。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得出:



设两圆半径分别为R、r,圆心距为d。那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15:47:12 | 只看该作者
(1)dRr两圆外离;
(2)d=Rr两圆外切;
(3)RrdRrRr两圆相交;
(4)d=RrRr两圆内切;
(5)0≤dRrRr两圆内含。
环节四 辨析
教师:请大家思考如下问题:
(1)为什么“外离”、“外切”对半径没有限制条件,而“相交”、“内切”、“内含”对半径有限制条件?
(2)在“内切”和“内含”中,Rr指的是什么?
(3)为什么“相交”有R=r的条件?而“内切”、“内含”没有?
(4)“内含”时为什么要添上d≥0?d=0是什么含义?
学生的回答比较混乱,道理说不清楚。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并没有掌握用两圆的半径、圆心距刻画两圆位置关系的方法。
环节五 练习巩固
1 已知⊙O1,⊙O2的半径为,圆心距=2。
(1)如果⊙O1与⊙O2外切,求
(2)如果=7,那么⊙O1与⊙O2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3)如果=4,⊙O1与⊙O2又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这是一道课本例题。教师采取让学生先动手解决,再让学生说答案的方式进行教学。因为可以套用前面的结论,所以比较顺利地完成本例的教学。但笔者发现,也有学生采用作图的方法,由此可以判断,这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量化的方法。
2根据条件填写下表:
两圆位置关系
R
r
d
外离
9
3
外切
6
10
相交
7
4
内切
7
3
内含
5
4
这是教师补充的题目。仍然采用学生先做、再全班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笔者观察学生的解答,发现很多学生出现不全面的回答,全班交流时也一样:
学生6:内切时R=10,因为10-7=3。
教师:“对吗?”
很多学生回答“对”。
学生7:我觉得还有一种情况,R=4,因为7-4=3。
教师:大家同意吗?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情况呢?
学生7:R可能比7大,也可能比7小。
教师:对!我再问一个问题:如果r=2,d=3,R应该是多少呢?
学生8:只能为5。因为5与2的差是3,而2比3小,不可能是两圆中大的圆。
教师:很好!能否结合图形来说明呢?
学生8:画一条长为3的线段。以一个端点为圆心,2为半径画圆,另一个端点在圆外。所以,半径为2的圆不可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也就不可能是大圆。
教师:对!利用数量关系判断时,如果再结合图形来思考,理解会更加深刻。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环节六 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两圆的位置关系。请同学生思考一下,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除列出知识点,学生还给出了一些宏观的回答,如:要注意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要注意分类讨论,要注意联系实际等等。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回顾本课的学习过程,我们先从实际中发现两圆的各种位置关系;然后通过动手操作,对两圆的各种位置关系有了感性认识;通过理性思考,发现了两圆的位置关系取决于它们公共点的个数;从我们的课件演示中可以感受到,变化的过程中两圆半径和圆心距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我们得到了用圆心距、两圆半径的大小刻画两圆各种位置关系的方法。正如同学们说到的,解决问题时,要注意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环节七 布置作业
略。
二、问题分析
应当说,从一般的教育、心理的观点看,任课教师的表现是可以的。她有很强烈的实践课改新理念的愿望,课堂教学环节非常完整,注意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想方设法引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安排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小组合作、师生交流互动等多种学习方式,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总是想法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恰时恰点地使用了信息技术,教学语言也比较简练,板书也做到了重点突出、线索清晰,为课堂总结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但是,如果从“构建前后一致、逻辑连贯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的角度看,本课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面对一个新的研究对象,如何发现和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从哪些角度提出问题,按照怎样的线索、用什么方法研究问题等等,这些因素在本堂课中体现得不够。下面我们来具体讨论几个问题。
1.本课的教学起点在哪里
关于课堂的起点,时下流行的是“情景引入”,往往展示一些现实情景,并要求学生举出生活实例,然后从中抽象出研究的对象。本课也不例外。这样的做法,许多时候是可行的,但并不全面。对“从现实引入”的更全面认识,应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来考虑,这个“现实”既可以是“生活的现实”,也可以是“数学的现实”。这里,“数学的现实”是在数学知识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出的问题。随着数学学习的不断深入,学习内容的抽象程度不断提高,更应强调从数学知识发展的逻辑必然性中提出问题。
就本课而言,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圆,对它的感性认识非常丰富;前面已经研究了圆的许多性质,对它的理性认识也达到一定水平。特别是,学生已经学过“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与它们是“同质”的,而且这三种位置关系的刻画方法完全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复杂程度更高而已。因此,本课的起点,不应是“现实生活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而应是“数学的现实”。具体的,可从如下问题开始:
问题一:前面我们研究过“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在与圆相关的“位置关系”上,你认为还可以研究什么?
问题二:都是研究“与圆相关的位置关系”,所以在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上,必然有可借鉴的地方。你能回忆一下我们是如何研究前两种位置关系的吗?
问题三:你认为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2.本课的重点是什么
前已述及,平面几何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学习重点应是几何直观和逻辑推理。显然,“几何直观”就需要充分发挥图形的直观功能,逐步使学生学会“看图思考”、“看图说话”,能从图形中看出门道——几何位置关系;而逻辑推理则必须讲究逻辑的起点、过程和结果(前因后果),以及推理的方法和概念的逻辑关系,使学生学会按逻辑关系“有序思考”。
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目的呢?这就要靠平时注重平面几何的“基本套路”的教学。本质上看,就是数学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教学。
就本课而言,大思路上,前面两种位置关系的研究已经奠定了可以一以贯之的思想方法,即:
(1)从定性到定量的过程;
(2)定性研究中,发挥图形的直观功能,可以容易地得到位置关系的定性描述;
(3)定量研究中,与确定圆的几何要素(圆心、半径)相联系,借助半径与“距离”(点到圆心的距离、直线到圆心的距离)的大小比较,获得定量刻画。
因此,研究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如下思路展开:
定性刻画 先类比点与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研究方法,借助图形直观,确定圆与圆的相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等五种关系。具体教学时,可以采用前面课例中老师给出的课件。要注意,两种直观方法,一种是“圆心的运动”,另一种是“半径的增加”,其中也有“本质的追究”和“有序的变化”的讲究,由此得到的判定方法都是看“公共点的个数”。不过,0个、1个时都要进一步区分两种情况。
定量刻画 再通过问题“在定量刻画点与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们用了怎样的数量关系?”“你能总结一下其中的思想方法吗?”,引导学生回顾定量刻画点与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在“与圆心和半径相联系,借助半径与‘距离’的大小比较进行定量刻画”的思想指导下,结合定性刻画的过程,确定“距离”是“圆心距”,“半径”是“两圆半径的和或差”,把“定性刻画”转化为“数量表示”,从而得到相应的定量刻画表达式。这里,每一种数量关系(不等式)都对应了唯一的位置关系,因此定量刻画是更精细、更准确的。
反观前面的课例,在环节二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决定不同位置关系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没有体现定性刻画点与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奠基作用,导致学生的思考“一切从头开始”;在学生以“公共点的个数”为标准作出分类后,也没有追问“你是怎么得到的?”从而失去了思考方法教学的机会;虽然教师采用信息技术予以几何直观,但只问了“看看都有哪些位置关系?有大家刚才发现的位置关系吗?”而没有提示学生注意运动的过程及其本质的追究,导致学生的观察活动表面化。在环节三中,问题“由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大家想一想,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是否也可由数量关系来判断?”虽有类比点和圆、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提示,但“数量关系”太笼统,并没有使学生从类比中明确“用确定圆的要素来刻画两个几何图形位置关系”这一核心思想,因此类比的目的性不强、作用不大。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定性刻画的结果,没有把“定量刻画”处理成“定性刻画”的数量表示过程。其结果是,学生没有建立起三种位置关系的内在联系,判定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标准”模糊不清,学生的讨论杂乱无章,思考的过程是无序的,所获的结论也不是一以贯之的,在学生头脑中仍然没有形成三种位置关系的结构,所以不仅使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发生困难,而且从根本上说,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得到锻炼,“学会思考”也就大打折扣了,在后面例题教学中出现“丢三落四”的情况是必然的。
3.本课的难点在哪里,如何突破
在前述课例中,教师没有对本课的难点、成因及突破难点的方法作出分析,课堂教学中也没有进行认真处理,而是采取了“告诉”的办法,因此学生虽然知道了五种位置关系对应的量化表示,但他们却不知道是怎么得到的。虽然教师在接着的“辨析”过程中,提出了四个思考题,但学生回答起来很吃力。实际上,这些问题并不是学生在自己的思考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他们并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因此给出的回答也是既费时又费力,效果很不理想。
实际上,研究三种位置关系的思想方法虽然是一脉相承的,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比点与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复杂得多,因此学习的困难也更大。笔者的课堂观察发现,学生对圆与圆位置关系的定性刻画普遍没有困难;除了“借助圆的几何要素刻画两圆的位置关系”这一思想方法上的难点外,对于“相离”、“外切”和“内切”的定量刻画,在理解了思想方法后也不是难点;难点出在“相交”、“内含”的定量刻画。
前已述及,思想方法的突破需要通过概括点与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定量刻画,把方法提升到“与确定几何对象的要素联系起来(更本质的,就是与基本概念相联系),借助几何要素的数量关系刻画位置关系”。而突破“相交”、“内含”这两个难点,则要体现“定性刻画”的数量化表示的思想,采取“利用极端位置”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得到“外切”时圆心距等于两圆半径之和、“内切”时圆心距等于两圆半径之差的绝对值,然后再给出“相交”、“内含”的定量刻画。
三、总结
总之,按照“构建前后一致、逻辑连贯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的要求,“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应抓住如下几点:
1.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刻画。我们对事物的研究,一般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精益求精、直至根本的自然过程。
2.将点与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刻画方法“一般化”,获得“利用两个几何图形的要素,确定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普适性思想方法,并用于研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3.利用极端位置,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先搞定“外切”和“内切”的定量刻画,再突破“相交”和“内含”两个难点。
笔者相信,“前后一致、逻辑连贯的学习过程”是至精至简的,它简略了细枝末节,专注于数学的核心内容及其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返璞归真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达到以简驭繁、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不但使得数学易学、好懂,而且能使学生领悟数学思考方法的真谛,真正做到理解、会用,从而切实地减轻学习负担。如果广大教师能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己任,认真分析、挖掘数学核心内容中蕴含的思维教育资源,并用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方式作出教学表达,抓住数学知识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开展教学,就一定能实现“使学生学会思考”的崇高目标。
注:2003年初,杨乐院士(时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为教育部召开的“高中课程改革会议”而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11: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