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764|回复: 1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 全册教学资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08: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08:34: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百万雄师展开了浩浩荡荡的渡江行动。这篇消息就展示了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概貌。

二、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简介消息

一篇完整的消息有五部分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是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提示消息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消息的主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阐述和扩展;背景指的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你能找出这篇消息的导语是什么吗?主体部分可以分成三部分,该如何分?思考后回答。导语和主体之间是怎么样的关系?

(三)、阅读消息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来吗?

(四)、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一个特点。

这篇消息的语言准确简洁,气势磅礴,实在是大手笔。导语写得简练、明快、不足五十字,就交代了渡江大军的数量,渡江战线的长度,渡江作战的地点以及渡江作战的结果 ;像开头的“冲破”“横渡”等词形象地表现出我军锐不可当气势。写中路军“突破”非常准确,,因为中路军是首先渡江,在敌人千里防线上打开的是一个缺口。写东路军所遇敌军抵抗为“较为顽强”是贴切的

如果去掉“较为”,则显得过高估计敌人,与只经一天激战把敌军击溃的事实也不相符合。

(五)、课堂拓展

1、 毛泽东不愧为一位杰出的领袖,他能运筹帷幄,绝胜千里,写的文章也同样是气势不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霰王。天若有情天变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诗中描绘了一幅我军在炮火纷飞下横渡长江,冲破敌阵,锐不可当的动人画面。诗人豪壮的情怀真是前无古人,独步当代。

2、 体会课文中议论的思想性。

板书设计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08:34:00 | 只看该作者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的  

    1.理解相关新闻知识。  

    2.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二、课时安排  

    1.时间:一课时。  

    2.课型:听读课。  

    三、预习要求  

    (课前印发“新闻知识”相关资料、课文背景资料及前—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1.了解资料;  

    2.收集近期报纸上的短新闻2—3则。  

    四、教学蓝图  

    整节课以“听”和“读”为主要手段,从“新闻的内容”“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三个角度来对课文作反复阅读,完成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明内容  

1.播放一则电台新闻录音,要求学生用“我听说……”的句式说出自己所听的内容。  

    2.表扬学生善于听,并顺势点明听新闻要抓住内容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学生朗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  

    (明确:浏览、概括事件抓要素。)  

    (二)理结构  

    1.听老师读“新闻的结构”知识小短文,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  

结语。标题、导语和主体三部分是新闻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边,没有明显的标志。标题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导语一般是正文第一句或第一段,它往往用简洁、明快的语言集中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点明主题。主体则紧接导语进行补充和发展,进一步阐述主题,是新闻的主要部分。  

    2·,读出新闻的结构。  

    ①请全班同学齐读标题。  

    ②请个体男同学齐读导语。  

    ③请三名同学读主体部分,要求读出主体部分层  

    (三)析特点  

    1.听朗读录音或老师的范读,说说读出了什么感情。  

    2.明确新闻“用事实说话”、感情溢于字里行间的特点。师生分析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一些词语。用“从……我听出了……”的句式品析:  

    从“百万大军”,我听出了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气势。  

    从“1000余华里”,我听出了战线的广大。  

    从“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我听出了人民军队所向披靡的辉煌战绩。  

    队“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是”,我听出了胜利如此之大的豪情。  

    从“24小时内即日渡过三十万人”中的“即已”,我听出了人民军队渡江的神速。  

    从“不料”,我听出了对敌军的嘲讽,对我军神勇如天兵的赞扬。  

    从“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动词的连用,我听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所向无敌。  

    3.男生评析体现新闻语言“及时准确”的句子,女生用播音速度朗读,老师点评。  

析:“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中“22日22时”表示报道及时。  

  读、评:“22日22时”须重读。  

析:“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乃,余部23日可渡完”句中“至发电时止”时间确切、及时;“余部”表述简洁明确,不会产生歧义。  

    读、评:“至发电时止”“余部”要读得清晰突出。  

    (明确:把握新闻主旨要品析语言)  

    (四)练能力  

    1.同桌间交流自己收集的新闻。  

    要求:听者能概括新闻内容,读者能读出新闻的结构及感情。  

    2.同桌间相互评价听读能力。  

    [创意说明]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学会交际”。不会倾听,在交际中便有口难开;不会阅读,在交际中便无言以对。因此这节课的设计便突出了“听”的能力训练,“读”的方法授予。这和本单元“着眼于实际运用”的要求相一致。     

    这个教学设计的特点是:  

    1.思路明晰,层次清楚。整节课紧紧围绕“听””‘读”这一条主线,安排了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从能力训练来看,呈“略读能力”“精读能力”“能力迁移”的逐步提升;从知识传授来看,是“新闻内容”“新闻结构”‘新闻特点”的层进理解。  

    2.活动丰富,训练充分。学生在课堂上是紧张而忙碌的:听,须专心致志,因为每一次的“听”都是为下一环节的“读”作准备的;读,均兴味盎然,因为专注的倾听而成竹在胸,渴望表达。“听”和“读”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每个人都全身心投入,因此课堂上呈现出一种万花攒动的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08:35:00 | 只看该作者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综合资源

●课 文 说 明

这篇课文两部分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头两句话。第一句概括点明了全文的内容,第二句补充说明第一句。“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是对“1000余华里”的具体说明。这两句是这篇消息的导语部分,下文是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叙述中路军渡江情况。以时间之短、人数之多,突出我军进军神速、所向披靡的气势。第二层,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讲西路军渡江情况。这一层的前三句,“21日下午五时起……正向南扩展中”,从时间、地点、已渡人数、全部渡完的预计、占领的阵地、扩展的方向等方面叙述了西路军渡江的基本情况;再用“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甚为微弱”一句来交代敌情,“纷纷溃退”形象地写出敌军不堪一击、竞相逃命的狼狈相,“毫无斗志”说明敌军一触即溃的原因;然后自然地引出一段议论,从敌我两方面透辟地分析人民解放军神速突破“固若金汤”的长江天堑的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向的关键,这段议论深化了这篇新闻的思想性。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叙述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这层先承接上文交代敌人认为“很巩固”的东面防线已被我军突破,给予敌人一个辛辣的讽刺,接着概述我东路大军渡江的基本情况,接下去写敌情和战况,指出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前两处不同,但也只经一整天激战,一切抵抗之敌便被“歼灭及击溃”,最后一句“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写出战斗发展情况,给人以极大希望和鼓舞。文章至此,戛然而止。

这篇消息的结构严密,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是“总分关系”。导语总述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概况,主体按渡江地点方位的不同,分中、西、东三路叙述。分述时,对于先后详略,考虑非常周密。因为中路军是“首先突破”的,所以先作介绍;又由于中路军渡江情况在先已有专稿《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过了,所以讲得简明。西路军和东路军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战斗的,先叙述哪一路呢?考虑到西路军渡江情况与中路军相似,连在一起讲,比较方便顺当,因而接写西路军是顺理成章的;这一路的情况叙述较为具体,也是当然之事。东路军情况写得最为详细,这是因为此处敌情与前两处都不同,战斗激烈,又因为此处是被敌人吹嘘得神乎其神的“金汤”防线,有必要具体些,才更能显示出我军英勇善战、摧枯拉朽的作风和气势。

这篇消息结构的严密还表现在衔接自然、过渡巧妙上。例如主体部分第二层,叙述了西路军的情况后,即用“此种情况……由于……”过渡,“此种情况”承接上文来叙述,“由于”则引出议论,十分紧凑自然。这一层最末一句讲到汤恩伯到芜湖督战不起作用,既是议论的事实论据,又为下一层作了铺垫。下一层便从汤恩伯的“认为”说起,然后用了“不料”一词转折,过渡到叙述东路军上去,巧妙而自然!

此外,本文在遣词造句上也十分注意前后照应。例如,导语总述部分说“百万”大军,分述中一一点出中路“30万人”、西路“35万人民解放军”和“东路35万大军”,合起来正是“百万”之数。又如,总述讲我军渡江区域是“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分述中也一一交代,西路军渡江地点是“九江、安庆段”,中路在“安庆、芜湖线”,东路则“占领扬中、镇江、江阴”,接连起来正是“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又如,上文交代西路军渡江时间后,后文讲东路军时就只说“同日同时”;前面讲过汤恩伯21日到芜湖,后面讲东路军突破敌人防线时就说“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既起到讽刺作用,又前后呼应。

这篇消息的语言准确简洁,气势磅礴,传神抒情,实在是大手笔。导语写得简练、明快,不足五十字,就交代了渡江大军的数量,渡江战线的长度,渡江作战的地点以及渡江作战的结果;“冲破”“横渡”等词形象地表现出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写中路军渡江,用“突破”一词十分准确,因为中路军是首先渡江,在敌人千里防线上打开的是一个缺口。写东路军所遇敌军抵抗为“较为顽强”是贴切的,如果去掉“较为”,则显得过高估计敌人,与只经一天激战敌军就被击溃的事实也不相符合。本文用词不仅准确,而且富于变化。如写西路军和东路军渡江,一个用“开始”,一个用“发起”,不相重复。又如同样讲作战成果,有的用“渡至”,有的则用“占领”“控制”。文中还常用四字短语,如“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等,使文章显得感情鲜明,气势雄浑。

●关 于 练 习

一、阅读消息,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试理清这篇消息的新闻六要素。

这道题旨在帮助学生把握新闻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从20日夜起。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原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二、阅读消息,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说说这篇消息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这道题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消息的结构。

这篇消息的导语是开头两句话:“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个导语总述渡江的概况,主体部分分中、西、东三路分述。

主体部分三个层次:

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是第一层。

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是第二层。

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是第三层。

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在下列三个方面衔接起来:

时间上的衔接:20日夜~21日下午五时~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

渡江部队的衔接: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内容上的衔接:第二层有“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与第一层衔接,第三层有“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与第二层衔接;第三层有“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与第二层的“汤恩伯21日到芜湖”衔接。

三、分别比较下列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第一组

①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②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不同的表达作用。)

第二组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第三组

①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东路军已战胜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封锁长江。
  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提示:体会简略笼统和确凿具体说法的不同表达效果。)

这道题旨在帮助学生增强语感,提高运用语言能力。

第一组

“越过”只写出了“经过”,“突破”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

“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24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

第二组

句①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时间。句②则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敌军的“不料”,正显出我军的神勇。

第三组

句①只是交代我军取得了胜利并占领了哪些地区,没有讲敌军的情况和取胜的程度。句②用“整天激战”概述了战斗的艰巨,表现我军的英勇无畏;“歼灭及击溃”表现敌军已无力抵抗,“歼灭”指“全部被消灭”,“击溃”指“敌军已完全丧失战斗力”;“占领……广大地区”,所指并非全部,但大势已成定局,“控制江阴要塞”,指关键的军事设施已在我掌握之中,语言具体详明,事实确凿可信,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四、下边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同样报道渡江战役,试比较这则消息同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

这道题旨在培养学生比较阅读能力。只要能发现恰当的“比较点”,就要给予适当肯定。

相同点:两文都是新闻报道,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两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两文都报道及时,语言简洁。

相异点:两文的作者不同、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课文统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我》文只是对中路军某部渡江情况作介绍。课文介绍渡江情况简明概括,交代时间、地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我》文以亲历者身份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课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我》文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况。课文有对于敌军的分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我》文对敌军情况几乎未作报道。课文语言凝练、概括、生动;《我》文语言形象、易懂,内容充实。

●教 学 建 议

一、建议把消息这一新闻体裁向学生作一简明介绍。消息一般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一条消息,通常包含标题(有的还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情况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尾。消息多用记叙手法,因此消息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再用知识指导课文学习。

教师也可结合近期报纸的新闻引入本文教学。

二、应对时代背景作一简单介绍。指导学生看课本中的附图,让学生自己找出中、西、东路军渡江位置,加强直观,引起兴趣。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找有关渡江战役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这样也有助于理解课文。

三、本课学习重点是了解消息的特点,学习课文的语言和写法,而不要求学生死记数字、地名和事件等。教学难点是主体部分的内部层次间的关系,可以先引导学生概括各层大意,再从层与层的逻辑关系上加以归纳。

四、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感到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又不是无所适从。例如本文中议论的作用、词语的选择都可以在教师启发下,由学生讨论解决。至于为什么写中路军简明,因为涉及前一篇消息(见“有关资料”),学生若不知道,便难以回答。

●有 关 资 料

一、渡江战役概况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支援下,于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了22年来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第四野战军一个兵团于5月14日,从武汉以东团风至武穴1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16日、17日解放华中重镇汉口、汉阳和武昌。

二、新华社的另一则新闻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为使教师了解渡江战役的全貌以及后一则新闻(即课文)详略处理的依据,现将前一则新闻录于后,以供参考。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这是毛泽东以新华社记者的名义为新华社撰写的动态消息,已辑入《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

这篇消息高度概括,文字凝练,全篇不到200字,就描绘出了一幅震撼世界的渡江战役的宏图。电讯稿的第一句话,就清楚地交代了新闻六要素中的四个要素:何人、何时、何地、何事。用“风平浪静”四字来描述“长江”这一客观环境;用“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来描述国民党防线的崩溃;用“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进军”来描述我军的“英勇”“英雄式的战斗”。文字千锤百炼,消息脍炙人口。

这则短消息是报道重大题材、广阔场面的典范。

三、新华社记者阎吾战地采写的回忆

阎吾同志回忆当时的采写经过:

1949年百万雄师横渡长江时,我正在炮兵部队采访。4月21日下午,夕阳染红了江面,长江上风平浪静,我伏在长江北岸的大堤后面,等待着暴风雨时刻的到来。黄昏,我看到一尊尊大炮从芦苇丛中庄严地伸出头来,炮口对着南岸。忽然间,整个北岸发出震天动地的雷鸣。炮火在呼啸,长江在沸腾,南岸国民党阵地变成一片火海。随后,长江上白帆片片,万船齐发。当南岸飞起登陆信号的时候,我们都跳起来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我拿出稿纸,记下这具有历史意义时刻的雄伟图景。我为这历史大进军的雄伟场面所激动,胸中充满着豪情壮志,拿着写了一半的消息,一纵身跳上一条突击船,向南岸急驶。船过江心,蒋军弹如雨发,船上的白帆被子弹打穿了,碎布直往头上掉。在这紧要关头上,为我们驾船的包大娘一边拼命拉紧帆绳,一边说:“一定把同志们送到南岸,收拾反动派!”我心里热呼呼的,我想,中国人民多少年的冤仇,这下子要彻底清算了,我们要直捣南京,摧毁蒋家王朝,我一定要把这个历史镜头报道给中国人民,报道给全世界人民。当船靠上南岸,包大娘说“同志们,再见了!”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大声回答:“南京再见!”接着就拔出手枪,跟着战士们一起冲到敌军阵地去。在一条战壕里,我从敌人尸体上找到一截蜡烛头,趴在地上,花了5分钟的时间,写完了渡江情景的消息。

阎吾既是随军记者,又作为一个普通战士,与战士们一起冲锋,与战士们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因此才能把渡江战役的历史性场面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富有立体感。

这是一篇写于战地的急就章。写于第一时间,第一地点。我国古代早有“倚马可待”之说,这篇新闻稿应该说正是“倚马而就”之作。

四、关于新华社

即新华通讯社。1937年正式成立于延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总社设在北京,在各省、市和自治区都设分社,在世界许多国家也设有分社或派驻记者。向国内报纸、广播电台提供新闻和新闻图片。并向国外发布英、俄、法、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新闻和新闻图片。

五、关于“新闻”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广义的“新闻”泛指报刊、广播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狭义的新闻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为“消息”。这里讲的是后一种意思。

新闻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比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当然,在充分叙述事实的基础上,作些必要的、画龙点睛式的精辟议论也是允许的。简短明快、反映迅速、准确真实,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的标题有其一定的特点:除正题外,还可有引题(常用来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或揭示事件意义)、副题(一般是事实的提要,或对正题作补充说明),由于是多行标题,所以容量较大。新闻的正文一般分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几部分。导语一般是紧接电头的一、二句话(《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或第一段文字。导语要求用极简练的文字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揭示主题。主体是消息的主干,担负着阐述导语提到的主要事实和补充次要材料的任务,要求写得内容充实、线索清楚、层次分明。背景往往是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条件或环境的材料,有时是注释性的材料;写在消息的哪个地方,并没有一定之规。结语则或是对消息内容作一小结,或是指出所报道事件的发展方向;有些新闻事件已表述完整,也不一定要加结尾。

六、新闻的特点(孙春旻等)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理解这一定义我们要注意以下三点:

1.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和新近发现的事实。

“新近发生”是个很容易理解的话语,新闻的“新”主要就体现在这里。

我们又把新近发生区分为“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两种情况,套用英语的时态来解说,“已经发生”是过去时态,“正在发生”是现在进行时态。前者是已经结束了的事件,后者是正在发展变动尚未出现结局的事件。当下的新闻由于传输设备的现代化,报道速度越来越快,正在发生的事件尚未出现结局就已经被报道出来。对一个事件连续追踪报道,甚至干脆进行实况转播,让报道和事件的发生发展同时进行,已经是新闻界常常采用的手段。据此,我们在定义中补充了“正在发生”的话语。

还有必要解释一下“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这一话语。现代新闻报道的对象未必都是新近发生的事件。有些早已发生的事件,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在当时不为人们所知,虽已时过境迁,但一旦发现它的时候,它仍然有很强的报道价值,这样的事件仍然可以被作为新闻报道出来。例如二战期间日本海军总司令山本五十六的座机被美军击落,一些详情细节直到80年代才被报刊披露。2000年美国总统竞选,副总统戈尔正努力角逐民主党总统提名时,美国报刊突然披露“戈尔年轻时嗜大麻”,把几十年前的往事也抖搂出来了。1970年中国云南发生强烈地震,当时为了粉饰太平,只报喜不报忧,2000年初还有报纸载文报道其详情。这些事件差不多算是“旧闻”了,但由于是刚刚发现的,仍能给人以新鲜感,所以新闻报道也少不了这样的类型。

2.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有价值的。

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值得报道,我们强调新闻报道的事件必须是有价值的。所谓有价值,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认识。

一是有教育作用。就像美国《现代新闻报道》的作者华连所说的那样“教诲”“鼓舞”读者,也就是对读者的思想、道德、人生观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是有认识作用。可以使读者获得有关社会、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三是有怡情作用。这里所说的怡情,不包括低级趣味在内。那些对影视明星的私情家事不厌其烦地加以报道的所谓新闻,实在是把肉麻当有趣。我们所说的“情”,是指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趣。

3.新闻必须是对事件的“报道”。

新闻是报道事件的,但事件本身并不就是新闻。一件有价值的事件,还必须通过“报道”才能成为新闻。

报道,指记者或其他新闻工作者、爱好者对有价值的事件进行采集、处理之后,再通过相应的新闻传播途径公之于世的手段和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08:35:00 | 只看该作者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练习设计一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得力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1.一篇新闻,主要包括  『标题、导语、主体』  三部分,其中  『标题』  是新闻内容的提要,『导语』  部分大都是简明地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主体』部分要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2.上文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是:『B』

A.开头至“...横渡长江”是导语,以下是主体。B.开头至“...区域”是导语,以下是主体。
C.开头至“...扩展中”是导语,以下是主体。

3.上文详写和略写的是:『A』A.中路军渡江战况略写,西路军战况详写。B.中路军渡江战况详写,西路军战况略写。C.中路军西路军战况都是详写。

4.上文横线上的句子是分析中西路军节节胜利的原因的,它用什么表达方式? 『C』A.记叙的方式B.说明的方式C.议论的方式

5.上文从两方议论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这两方议论为什么一详一略?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略写我军,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已说明了这一切;详写敌军,一是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二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这里重点说明,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

6.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①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dāng)②不含:『不包括』③业已:『已经』

7.文中多次出现“至发电时止”和表示具体数字的词语,对其作用理解得不正确的一项:『D』A.增加新闻的具体性和真实性B.体现新闻的时间性和时效性C.;因为事件仍在发展变化,这样写可以避免作者发稿时与读者看到新闻时,事情发生变化而产生的误解D.显示新闻的思想性与可读性

8.用横线画出文中议论的句子。『见文中划线的部分』9.中路军所遇的敌情是怎样的?『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10.文中“此种情况”是指什么情况?『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11.文中在议论敌人毫无斗志的两方面原因时,一略一详,略议的内容是『我军英勇善战』,详议的内容是『敌军方面的情况』

12.根据词语的感情色彩给下列词语归类:①英勇善战②纷纷溃退③泄气④锐不可当⑤毫无斗志  褒义词:『①④』贬义词『②③⑤』

13.写出下面句子的主干: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前锋切断铁路线』14.上文的时间和数字都很具体,体现了新闻具有『具体性、真实性』的特点。15.上文选自  『毛泽东』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6.括号里的文字叫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机关)、发电时间、发电地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08:36:00 | 只看该作者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练习设计二

一、选择题(70分)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一句中的“我军”是指:(    )
       A、路军
       B、西路军
       C、中路军和西路军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最后一句话"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在文中的作用是:(    )
       A、介绍战绩,收束全文。
       B、展示大军南下态势,暗示即将解放南京。
       C、表示我军前方之敌已望风而逃。

     3、下列各组字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罹难         ┍记载
       A、难┤        B、载┤
           ┕难点        ┕载重

           ┍散文         ┍丧生
       C、散┤        D、丧┤
           ┕散慢         ┕丧事


二、填空题(30分)
     4、一篇新闻,通常包含       、       、       、       、       五部分。

     5、“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在新闻中称      ,它交代了发电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答案
一、1、 B   
    2、 B
    3、 C
二、4、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5、 电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08:36:00 | 只看该作者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例评析一

[教例简述]
这是宁鸿彬老师的一个教例(见《中学语文》1997年第9期)。
全课的教学大致分为两块。
第一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读课文。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3、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组织讨论,认为: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本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4、教师顺势讲析:新闻要有标题、要有导语、要有主体。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另外,课文开关括号部分叫电头。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
第二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教师组织讨论: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不行。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一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2、教师组织讨论: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同学位 认为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二: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评析]
这个教例简洁生动、朴实无华而又令人回味,表现出巧妙的教学设计艺术。
这种巧妙的艺术就是:课堂活动既有表象,也有深层次的含义。
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生动而热烈。在第一个教学板块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个教学板块中,除了教师讲析,点示有关新闻的知识之外,学生同样也占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和处理,从学生角度来说,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活动充公,积累丰富”。
然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其课堂活动有着含蓄而又明确的目的性。第一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其深层含义呢,则是水到渠成地引出关于新闻结构的知识。第二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于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而教师的意图则时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关于新闻的两个特点。
教者这样的教学艺术设计真有点儿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为了酝酿第二步棋有力搏杀的良机。
实际上这就是教学设计中的立意问题。从教师的主导作用看,正是因为教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有了这样立意高远的好课。这也告诉我们:在教材相同的情况下,教师的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7 10:1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