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一课“想想做做”有这样一道习题: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线串成一个三角形。
在实际教学时,学生根据图的提示,说出了几个答案:把5厘米的那段减少1厘米,3厘米的增加1厘米,三角形的边长是4厘米、4厘米和6厘米。把6厘米的那段减少1厘米,3厘米的增加1厘米,三角形的边长是4厘米、5厘米和5厘米……教师在学生提出每种剪法后,都组织学生应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是不是大于第三边进行判断。之后,这一习题的教学便结束了。
笔者觉得,这样的教学对于班级中的中下学生来说也许可以了,但对于部分好的学生来说应该还有挖掘的空间。学生借助图想到的几种方法虽然解决了问题,但还可以进一步思考:如果每段的长都是整数厘米,那么会有多少种剪法呢?怎样才能得到全部的剪法?这些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因而更具思维发展的价值。如果在教学时忽视这一点,就削弱了习题蕴藏的教育价值。笔者认为,如果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或者对所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显得过高,至少在学生说出几个答案之后,教师可以适当追问:“你有办法找到全部答案吗?课后可以自己试一试。”鼓励部分好的学生在课后就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从而使教学真正考虑到学生的差异。
有效地将教学理念落实在课堂上,要求教师能够关注教学的细节,在每一个细节处做更深入、更细腻的思考。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够日臻完善,走向完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