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0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构建教研外部环境,创新课堂教学策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2-16 08: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天津市大港区教研室 王德鹏



大港区作为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在教育部和天津市教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在人教社和市教研室有关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对照实验区各项目标任务,经过六年的艰苦努力和实践探索,在课标验证、教材使用与验证、教学方式转变、教育评价改革、校本课程开发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实践探索,并不同程度地取得了阶段性的实践研究成果。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我们在由欣喜的冲动逐步回归理性思考的过程中,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从教师理念的转变还是到专业水平的提高,均取决于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师如何充分使用好教材,达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这一理念和实践双层面上的转变,成为了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为此,我们将“发挥课标教材优势,创新课堂教学策略”作为研究工作的重心。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创新课堂教学策略方面的一些实践与探索。



一、实现中小学“无缝对接”,构建良好的教研外部环境



在课改初期,我们通过培训、讲座、观摩课、研讨会等不同的形式促进新理念的落实,掀起了教学研究的热潮,教师积极的评价,学生热烈的参与,游戏、活动更是新颖而有趣,似乎新的课程理念已经扎根于课堂,教学行为有了根本的转变。当我们带着欣慰的心情走进“常态”的课堂时,却再也高兴不起来了:传统的教学行为仍然充斥着课堂,以知识获取为最终目标的观念仍然左右着课堂。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精心培育的难道只是供人们欣赏的“盆景”吗?造成这一局面的症结在哪里呢?



我们静下心来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主要得出以下结论:老师们对新的教学理念认同,但普遍存在一种担忧,应试思想仍占主导:学业测试要看分数,家长要看分数,升学更要看分数,没有高分数就不可能进入重点校、实验班,考试成绩不敢掉以轻心。而新理念下的教学与题海战术相比,显然后者更有利于提高分数,这正是造成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现象普遍存在的根本原因。



归根到底,义务阶段进行的选拔性考试是制约教学行为转变的瓶颈问题,不解决这一问题就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为此,实现中小学“无缝对接”,构建良好的教学研究外部环境成为我们研究的一个新课题。实现中小学“无缝对接”就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改革学业测评办法,淡化小升初考试,并以社区和自然村为单位,在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合理划片就近入学。进而帮助教师、家长重新认识学生的学业能力内涵: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一种显性指标,而学生的学习能力则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二者必须要有机结合,才能做到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



但因长期受“分数本位”思想的影响,这一做法承受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面对困难我们没有退却,而是主动出击,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下功夫,用改革的实际成效逐步赢得社会的认可。我们改革评价模式,推行“学业+能力+考评”的综合素质评价;改变测评方式,实现学校自主测评;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均衡发展;多向度评估学校,重新定位质量观。2005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小学“无缝对接”,极大地减轻了教师、学生的负担,构建起良好的教研外部环境,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身到教学研究中来。



二、准确把握教材特点,探索课标教材教学策略



在实践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标实验教科书以其新颖、科学的编排体系和丰富有趣的内容呈现方式,体现了教材注重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注重计算教学多样化,注重学生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保底不封顶”的理念,给师生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在对新的教学理念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必须要引导广大教师正确把握这些特点,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行为。我们着眼于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于2004年申请立项课程教材研究所“十五”重点课题《新教材实施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使研究进一步的深化。



1.精心研究方案,提高研究目的性。



教师每天都在使用教材,而缺乏创新性和目的性,大多局限于如何使学生理解掌握教材所呈现的知识,这与实现从科研的角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目标有一定距离。为此,提高教师意识,制定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是提高研究质量的基础和保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研究提供保障。



其一组织培训研讨,提高教师的认识。教师从使用教材到研究教材的实施策略是一个观念上的转变,只有从认识上转变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效果。我们组织了“教材使用”大讨论活动,以学校为单位组织沙龙研讨活动,以讨论代替培训,使认识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提高教师对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认识。



其二制定研究方案,规范教师的行为。研究的实施方案是教师研究活动的保障与行动纲领,是教师规范教学行为的指导性内容。我们明确了“充分利用新教材的整体优势,开发贴近学生生活,适于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主题,制定了教师日常教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①新教材的结构编排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影响。



②新教材的呈现方式对学习方式的积极作用。



③学习活动中交往主体对新教材的反应及影响。



④现代信息技术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的整合研究。



⑤创造性使用新教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策略。



其三明确研究制度,促进教师的实践。任何有效的研究都需要制度的规范,研究制度是提高研究实效性的保障。为此,我们从促进教师深入研究的角度制定了课后反思制度、问题发布制度、案例评比制度、成果展示制度、交流共享制度,促使研究深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师的成果意识,努力把教学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提高研究的效率。



2.注重成果积累,提升研究实效性。



在研究中我们注重研究的目的性、有效性、应用性,从根本上引领教师更好地使用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的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指导教师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注重教学反思的积累,并通过教育博客、问题发布会、沙龙式研讨等不同的方式展示教师的研究成果,给老师们搭建研究的平台。



经过反思、实践、总结、再反思、再实践的过程,我们从七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与探索,总结出课标教材教学的七个策略。内容呈现策略:着重于教师如何抓住教材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做到既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又达到了学生好学、乐学的目的。实践操作策略:着重于如何指导学生加强动手操作、自主实践的多种教学策略研究。兴趣激发策略:着重于如何借助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知识,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有效学习策略:着重于增强有效学习的途径及“分层-协作”教学模式的实验效果研究。教学评价策略:着重于评价的多种原则,以及发展性评价的操作模式及效果的研究。创新开发策略:着重于怎样合理利用有效资源,创造性开展实践活动等策略研究。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着重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整合的多种途径以及取得的良好效果的研究。



我们的研究反映教师在实践中勤于反思、敢于创新的工作状态,体现如何更好地发挥课标教材的优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策略。此项研究的成果《小学数学课标教材教学策略》即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这只是研究的开始,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的内容。



3.加强活动推动,促进研究的深化。



专题研讨活动是促进研究不断深入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研究质量、展示研究成果、推动深化发展的主要手段。我们以课标教材验证的研究为切入点,与学习方式多样化等日常教学研究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专题研讨会活动,抓落实、抓实效,在保证活动质量的同时,推进课改工作深化发展。



其一组织创造性使用教材研讨会,指导教师用好教材。在研讨活动中,我们注重以课例研究为手段,研究中坚持“小、连、拓、实”的原则,即从小问题着手,坚持研究的连续性、拓展性,提高研究的实效性。并多次请人教社、天津市教研室专家亲临我区进行指导,提升了研究的质量。2004年3月,我们请到人教社小数室副主任王永春、东北师大副教授陈旭远参加研讨活动,进一步推进了研究的深化。



其二提倡低负担、高效率的课堂,落实教育新理念。低负担、高效率的课堂是课程改革永远的追求,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落实教育新理念的主要途径。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七优化”原则,即优化教育思想、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评价和优化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首抓源头——提高课堂效率,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认真指导学生把握学习要领,努力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全区开展了“低负担、高效率”的大研讨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多次召开了“低负担、高效率课堂教学现场会”,通过研讨,总结成功的经验,寻找努力的突破口,为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其三开展教学模式的研究活动,指导教师提升课堂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研究课堂教学模式能更好地找到落实新理念的途径,促进教师的整体提升。我们提出“课前参与—课中互动—课后拓展” 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此推进课堂教学的高质量。老师们在实施过程遵循“五自主”原则,逐步探索出“七让”的教学策略。“五自主”原则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提出问题、自主思考问题、自主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自主应用。“七让”策略是:方法让学生去寻找,教师只是引导;规律让学生去发现,教师只是点拨;结论让学生去概括,教师只是疏理;公式让学生去推导,教师只是启发;思路让学生去探求,教师只是参与合作;推理让学生去讲解,教师只是组织;知识让学生去应用体验,教师只是设计。



“五自主、七让”教学策略实施以来形成一个新的面貌,数学课堂成为一个“探究”的课堂、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生生互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愉快,“绩优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培养,“学习暂困生”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解救”。



4.着眼新增领域的教学策略研究,提高教师驾驭教材能力。



反思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学生缺少什么?我们的教学存在什么问题?我们不缺知识,但获取的知识主要靠记忆得来的,是从文本到文本,仍没有脱开围绕如何学会知识而设计教学流程,总结教学的基本形式是教师的一步一步的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想,最后得出结论;掌握的概念和公式,通过大量的练习达到熟练与记忆,多数是纸上谈兵。在整个求知的过程中有多少知识是学生在实践探索中获取的,有多少学习过程是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的,缺乏真正意义上实践的体验;我们强调学以致用,但仍然是从教材到教材,演绎的是格式化操作过程,缺乏真情实感,缺少的是真正意义的实践与应用,忽视了学生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特别是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小学阶段设置的数学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其中“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增加的新领域,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中指出:“实践与综合应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编排中注重体现这一领域的要求,在每册教材中安排两个“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如低年级中安排了“数学乐园”“我长高了”等实践活动,中高年级中安排了“设计校园”“粉刷围墙”等综合应用活动,这些活动从内容和形式上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通过活动在其心理结构和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知识,使其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使其数学能力、数学意识、与人合作及交流意识得到培养和发展。在几年的课改实验过程中,广大教师对这一领域进行了一些研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大多数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尤其在对活动的评价方面更是缺乏,不足以体现出“实践与综合应用”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我区作为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在这个领域进行了一些研究,如每学期对学生进行的“实践能力测试”,探索了“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模式,即“布置—实践—交流”三阶段模式,并召开过几次研讨活动,2006年立项为课程教材研究所“十一五”重点课题。通过研究,我们将对城、乡等不同地域开展“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寻找更为恰当的活动模式,推进此领域活动的开展。同时探索“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的评价策略和评价标准,使《标准》提倡的理念进一步落实到实处,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的研究注重以下几点。



遵循一个思想:按照课程标准倡导的设计理念与实验教材的内容结构、知识体系,将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作为数学知识、技能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开发内容,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现实性和应用性,注意数学的现实背景以及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把学习数学引向课外,通过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过程,提升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以及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突出一个主线:以人教版数学课标实验教材为主线,认真研究实验教材的内容结构和知识能力体系,以此做为基础,精心设计编排,体现学生主体精神,促进学生发展的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方案。这个方案的编写应遵循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那些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容易操作,便于应用的素材,既要符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又能使学生够得着的素材。



体现基本原则:体现新课程理念,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体现教材体系,紧扣人教社实验教材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添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内容。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生年龄特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相互促进。我们特别强调以教材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为主线,补充活动内容。避免脱离学生实际,搞形式。强调活动是为使用教材服务,更好地用好教材。体现独立性,让学生通过自己制订活动方案、收集数据、整理信息、写出报告等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使数学知识得到应用、能力得到增强、素质得到提高。体现综合性,把数学学科和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实践与综合应用能力。因此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研究开发要充分体现系统性、现实性、可操作性和发展性等原则。



通过对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研究开发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密切现实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获得初步的数学感受,在合作与交流的活动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既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又增强教师开发教材的意识。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的学习不只限于教室内的授课制,校外实践活动将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形式,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实现课堂教学真正意义上的改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2-16 08: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构建教研外部环境,创新课堂教学策略

三、着眼课堂教学促进,构建“以学评教”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标准》指出:“建立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提高和课程的不断完善。”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应该是充满活力的,新课程呼唤新课堂,新课堂就必须要有新的评价方式,才能为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提供保障。课堂教学评价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新问题,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逐步摸索出了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核心理念的“以学评教”教学评价体系,激活了课堂,使课堂焕发了生命力。


1.“以学评教”教学评价体系的内容。


大港区作为国家级课改实验区,进入课改伊始就着手研究评价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调研分析。通过调研,我们认识到在评价问题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校还缺乏适应课改要求,能全面评价学生、可操作、科学的评价方案。


(2)学校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主要还是以学业成绩为主,缺乏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3)教师教学的着眼点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导致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


(4)情感态度领域的评价居于表面形式、缺乏操作性,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兴趣、学习习惯差。


(5)家长的负担过重,过多关注孩子的学科成绩,对学生的发展不利。


(6)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关注的是教师,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学评价表上的指标注重的是教师,媒体、手段的采用突出的是教师。


评价是根无形的指挥棒,在上述评价过程中容易造成的后果是:教师的自我中心意识、主宰意识越来越强,重教不重学,搞形式,翻花样,求完美,这与当前的新课程理念显然是相违背的。针对以上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尽快从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入手,建立一个可操作的全面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方案。“以学评教”的理念逐渐形成雏形。


2“以学评教”教学评价体系总体思路。


“以学评教”就是要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标准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从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入手,建立一个可操作的、全面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方案,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发展的课堂学习空间。其评价对象主要指向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同时也指向教师教学策略的实施对学生学习所起的作用。实现以学评教,其核心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主要包括:


以学评教。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呈现状态评价教师的教学策略;以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教师教学的质量。


以学定评。以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确定评价的内容;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确定评价的方式、方法。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互促评价模式。突出评价内容的全面性,突出评价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实现以激励评价为主线,以课堂教学评价为中心的评价过程。


此评价方案分为三部分,即:课前评、课中评、课后评。


课前评价。关注教师的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体现教与学的方式,体现新知的形成过程,体现能力要求。关注学生主动学习的状况,形成并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策略,为课堂教学做准备。


课中评价。以学评教,突出情感激励。课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教师的教学状况,全面提高课堂效率。关注学生的参与交流状态、思维状态和学习达成状态。关注教师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机智的体现。


课后评价。建立学生、教师、家长互动评价档案,采用以激励为主的评定方式。记录学生每月的成长足迹,以此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明确方向。按要求回顾该生诸方面的点点滴滴,以认真、客观、真实的态度填写表格,找出该生的闪光之处,暗示该生的努力方向,促进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3.“以学评教”教学评价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取向,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着眼评价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评价要素要涵盖所有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面,包括学习态度、习惯、方法和知识与技能、探究与实践、合作与交流等能力。要以学生的学习过程确定评价的方式方法;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呈现状态评价教师的教学策略;以学生的学习状况,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按照这样的理念,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其一是借鉴经验,选好方法。我们知道,实验探究活动都是一种创造性的认知活动,既要了解所研究问题的现状,又要探索此研究领域的未知,发现新的规律,得出新的结论。本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再进行分析、研究、解决,最后得出结论。这种行动研究是推进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有效方式。我们的研究注重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情境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特点,开放、灵活是行动研究的显著特点。我们参照凯米斯螺旋式行动研究图,制定了本课题行动研究流程图:







其二是科学定标,构建模式。“以学评教”课堂教学评价表有7个评价指标、17个学生与教师的评价要素,评价标准设A好、B较好、C一般三个等级,用以衡量各项二级评价指标的价值程度,并对A、B、C三级评价指标要点进行科学的内涵界定。(详见附表一)


此评价表用于常规教学管理的课堂教学评价,学校管理者听评课、教师自评、同伴互评都依据此评价表。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师,听课后都要根据评价表的内容将评价意见及时反馈给被评者。


其三是多方参与,评价合理。为了逐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了学科学生发展性综合评价档案和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互动评价档案,遵循全面性、过程性、激励性、多元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将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情感激励与学业成绩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见附表二、三)


其四是强化评课,注重方法。我们在运用课堂教学评价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注重评价方法的探讨和评价产生的时效性总结,初步形成了“四注重四避免”的评课原则和灵活实用的十种评课方法。


评课原则:注重尊重和发现,避免追求完美。我们倡导教师真诚地欣赏他人的课堂教学,尊重教师实施教学的自主性,把发现教师课堂教学的闪光点放在第一位;注重坦率诚恳,避免遮掩浮夸。我们倡导教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把优点谈足,缺点说透,既能合情合理地满足他人受赞誉的要求,又要把缺点抓准,让人心悦诚服,不能含含糊糊;注重以事论理,避免空谈理论。我们建议教师评课时以新的教育理念为依据,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好,好在何处?弱,弱在哪里?有理有据,有的放矢;注重差异对待,避免强求统一。对于被评教师情况不同,对课堂的要求也不同,评课的重点也就不同。对于骨干教师的优质课,我们突出一个“严”字,倡导一个“学”字;对于正在成长中的教师的研讨课,我们突出一个“研”字,倡导一个“争”字;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我们突出一个“引”字,倡导一个“实”字。


评课方法: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并总结出十种评课方法。从评课的覆盖面分包括:全面性评课、片断性评课。从评课的侧重点分包括:研究性评课、针对性评课、延伸性评课、追踪式评课。从评课的功能分包括:诊断性评课、激励性评课。从参与评课的主体分包括:反思性评课、互动式评课。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评课方法,既可采用一种评课方法,也可同时采用几种评课方法。


其五是扎实推进,形成模式。经过不断的探究,归纳出了“六学”课堂教学模式,即“铺垫助学—诱趣激学—顺思导学—应用促学—疏理评学—实践延学”,进而通过给学生提供宽松、和谐的学习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潜能得到开发。“六学”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依据《标准》倡导的“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拓展应用”为主线;以“以学评教”评价理念为指导,建立适应“以学评教”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突出在教师引导下,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为基础,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品质为途径,实现全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谐发展的教学活动方式。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交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关注教师的引导、生成性问题的把握,关注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养成与提高。充分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构建“以学评教”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使教师、学生、课堂发生很大变化,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加强,课堂效果显著提高。


教师的教学体现四个着眼:着眼备课、着眼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着眼学生的作业质量、着眼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教师的教学评价观念进一步转变,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的着眼点更加明确(抓课堂、抓课堂学生的表现、抓备课),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学会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引领者、辅导者,促进学生发展。呼唤教师要以尊重、欣赏、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


学生实现四个变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得到提高,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课堂学习效果明显,作业负担减轻了。实施“以学评教”课堂教学评价,促进了学生发展。课堂上思想溜号的学生几乎不见了,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学习活动的学生多了起来,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课上能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在不断增加,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变得多样化,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课堂面貌焕然一新:教师语言新,教学设计新,教学策略新,活动方式新,课堂成了师生交流的平台,成了研究的阵地,成了学生的乐园。“以学评教”课堂教学评价,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改进、导向和质量监控等功能,紧紧围绕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这一核心进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舒心。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以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研究为基础,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使教学评价等课改瓶颈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在研究中,我们注重把教师基本功建设、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等问题与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研究相结合,提高了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研究更贴近教师的教学实践。我们的研究还仅仅是开始,我们将在这一领域继续加强研究,实现行动研究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实现由量到质的跨越。


附表一:
大港区“以学评教”课堂教学评价表



评价

对象

评价

指标

评价要素

权重

评价等级

ABC
学生

60

参与

状态

15

1.参与活动的时间充足。
2.利用多种感官有效参与活动。
3.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强的自信心。
5

5

5
13-15
10-12

10以下

交往

状态

10

1.能与教师、同伴主动交流。
2.善于倾听、提出见解、师生关系和谐。
5

5
9-10

7-8

7以下

思维状态

15

1.能独立思考并提出问题。
2.能提出并回答有创意性的问题。
7

8
13-15

10-12

10以下

学习达成状态

20

1.识记、理解并掌握基础知识。
2.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
10

10
17-20

13-16

13以下

教师

40

教学目标

15

1.正确把握、理解并运用好教材。
2.了解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3.注重三维目标有机融合。
5

5

5
13-15

10-12

10以下

教学策略

15

1.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
2.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启发学生积极参与。
3.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5
5
5
13-15

10-12

10以下

特色

10

1.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2.有良好的教学机智。
5

5
9-10

7-8

7以下

等级评价

A好(85-100)、   B较好(70-84)、   C一般(70分以下)

综合评述






  附表二:学生、教师、家长互动反馈评价表


  第一部分


评价时间



学生姓名



单元成绩



评价项目


自评

同伴评

教师评

课堂表现

主动观察

A  B  C

A  B  C

A  B  C

学会倾听

A  B  C

A  B  C

A  B  C

主动参与

A  B  C

A  B  C

A  B  C

合作交流

A  B  C

A  B  C

A  B  C

思维条理

A  B  C

A  B  C

A  B  C

创造思维

A  B  C

A  B  C

A  B  C

完成任务

A  B  C

A  B  C

A  B  C

作业质量

A  B  C

A  B  C

A  B  C

解决问题能力

A  B  C

A  B  C

A  B  C

综合评述













第二部分
家长反馈

作业质量

学习习惯

解决问题能力

A  B  C

A  B  C

A  B  C



  评价说明:1.第一部分根据评价项目按阶段由学生本人、同伴、教师分别进行评价。
        2.第二部分由家长填写学生在校外表现情况。
        3.按单元每月评价一次。
         4.A:好  B:较好  C:一般


  附表三:小学数学学科学生发展性综合评价表


学生

姓名

评价阶段



课堂

表现

作业
质量
解决

问题

能力

学业

成绩



家长

评价





学期

总评



生评

师评

生评

师评

生评

师评

单元成绩



期末成绩




1




















2
















3
















4


















1






















2
















3
















4


















  评价说明:1.将阶段评价与单元成绩对照转化成定性评价A、B、C,进行阶段汇总。

         2.学期末将各阶段的表现与期末成绩对照,进行定性评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6 04: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