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7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6 21:47: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摘  要:为适应新课程标准,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其次就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应重视体现数学思想教育、“过程教学”、利用变式教学等问题作了一些阐述,并简述了如何重视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关键字:数学教学观;中学数学教育;数学思想教育;“过程教学”;变式教学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曾经指出,教育者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现代中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培养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是“素质教育”的内涵之一。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开拓性的人才,数学教学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学习数学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首先应当是获得适应中学数学学习的能力,以缩短小学学习向中学学习的过渡期。要使数学教学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和适应能力,有些问题应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予以重视。
一、 数学教师应正确认识数学教学的本质,
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
教学曾被简述为“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但这样说过于简单,不利于对数学教学的全面理解。
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学是一种传授社会经验的手段,通过教学传授的是社会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模式、图式、总的原则和标准。这是一种侧重于传授内容的总体叙述。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或知识体系循序渐进的学习来提高学生正在学习中的理解、转换和迁移能力。这是侧重于学生获得发展的叙述。
不论是从认识心理学的角度构筑的数学教学理论,还是着眼于未来,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与创造精神发挥的数学教学理论,都必须研究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数学教学的原则和教学方式及方法的开拓,探讨数学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及其统一。特别地,要与信息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相适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里,强调了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这对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新课程中,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工作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工作中随时进行反思和研究,在实践中学习和创造,这样才能得到发展。另外,数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机械地执行教材的过程,而是师生从实际出发,利用更广泛的课程资源,共同开发课程和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新的课程呼唤着创造型的教师,新的时代也将造就优秀的教师。
二、 教学中应重视“小练习”,体现数学思想的                 教育,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初中数学主要以用比较抽象的字母表示数,而小学则是以比较熟悉的具体的数字计算。鉴于这样一个较大的差别,对刚步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如何促进他们从熟悉的数字计算过渡到抽象的字母计算,怎样培养适合初中阶段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在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形成的教育。
教学数学思想方法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循序渐进”原则
为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反复孕育结论发展形成的过程,采用“小步走”、“多层次”的方式。
二是“化隐为显”原则
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将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明确的学习对象,教学应以知识为载体,把隐藏在知识中的思想方法显露出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2-6 21:47:55 | 只看该作者

三是“学生参与”原则
根据新课程标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应要求有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逐步领悟、形成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应认识到这样的教学才真正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具有动态性、重思辨的特点。
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应按照以上原则。例如,应用题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数学学习的难点。这个阶段的应用题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真正涉及到实际的应用,即使这样也有些学生对此感到头痛。为了处理好这个问题,我们应按上述原则,在教学中重视设置一些与讲述问题相关、简单且有层次的小练习,让学生通过这些小练习,逐渐体会如何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路。
例如:甲、乙两站相距600km ,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60km ,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75km 。①两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多少小时相遇?分析该问题时,我们应当先让学生想想两种车在具体时间内各走了多少路程,进而提出“ 小时内走了多少路程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把具体时间换成 后实际上基本关系没变,再让学生思考两车“相遇”在时间上有何连系,两车所走路程与两站之间距离又有什么关系。再出示: ②快车先开出0.5小时后慢车开出,两车相向而行,慢车行驶了多少小时与快车相遇?在分析①的基础上,让学生想想“快车先开出0.5小时”对两车各自所走的路程以及与两站间距离的关系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通过尝试这类“小练习”让学生沿着正确的解题方法做一遍,以弄清解题的思想方法。
像这类“小练习”必须具有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每一步过渡都要有铺垫,分析时如果再加上适当的图示,学生思考解答时就不会感到困难。很显然,像这类“小练习”是按“小步走”的方式依次提问,围绕原问题,难度由浅入深,而且这类“小练习”将原问题的基本面逐步展现出来,让学生看到解决原问题的方法与自己熟悉的方法之间的联系,又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符合先前提出的三条原则。
三、        教学中应重视“过程教学”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学习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体验知识、原理的过程。
  所谓“过程教学”,就是在学习中以研究为主线,教师创设一定的条件、环境和氛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通过联想、推理、综合、分析形成科学的观点。这个活动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境,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过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应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开展教学
    目前,我们有不少教师习惯于已有的教学“经验”,即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归结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抄、学生记,上课做不完、课外继续练,熟能生巧。因此,不是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开展教学。而“新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对此,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轻过程,重结论而依靠重复操练的“经验性”教法,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开展教学,减轻学生大量的重复操练产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如在教学有理数乘法时,关键在于讲清算理,帮助学生懂得为什么这样算和构成法则的三个层次中的每一句话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并让学生切实在头脑中建立起各个层次间的必然联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根据法则作为计算的依据,指导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同时能把其扩展、迁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2-6 21:48:02 | 只看该作者
2、应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全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应真正把学生当作数学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心理规律,创设情境,注重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参与动机,强化参与意识,提高参与兴趣。从而使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并作出评价调控。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有畏难情绪不积极参加学习的学生,教师应给予真诚的鼓励、热情的帮助、细心的辅导,促其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提高参与的质效,达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使学生在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3、应讲究教与学过程的统一
    教师应不断地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把教与学过程很好地统一起来。           首先,要着眼于诱导,变学生“苦学”为“乐学”。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诱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正确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体验,保持旺盛的学习情绪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其次,要着重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包括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认知策略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科学得体,就可以促进学生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学生就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自学分析、解决新知识和新问题,从而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四、        教学中应重视变式教学
学习数学中有关概念、公式、定理、法则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一项基本技能就是“能从一组具备某种共同本质特征的不同数学对象中寻找或发现这些本质特征”。初中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让七年级学生初步掌握这一技能,掌握这一技能的指导思想就是“化归思想”(化归思想是把一个新的或较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过的问题上来。它是数学最重要、最基本的思想之一),而实现这一思想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变式教学方法”是常用的方法。(所谓变式,即是指对数学概念、定义、定理、公式,以及问题背景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化,使其面目不一,而本质特征不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变式,有意识地把教学过程施行为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充分调动和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真正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变式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变化中概括出本质特征,它对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归纳和总结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高度重视。
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来看,形成数学概念,揭示其内涵与外延,比数学概念的定义本身更重要。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变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形成概念的全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多样化的变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以及概括的能力。例如:(教学平行的概念时)判断:
(1)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平行线.
(2)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只有一条.
(3)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平行.
(4)过直线外一点与这条直线平行的直线只有一条.
(5)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射线一定平行.
对七年级学生而言,开始施行变式教学时应注意“变”的程度不宜过大。概括本质特征应注意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变式教学方式不仅可让学生在概括本质特征方面得到锻炼,在巩固已学过的数学知识方面也可让学生受益。如,在讲授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后,让学生练习类似“说出下列各近似数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个数:350,35.0,3.50,305,30.5,3.05,0.35, 0.035,0.0305”的题目,依照概念要求去寻找规律,以达到加深概念理解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0-9 16:2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