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次不寻常的探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08: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次不寻常的探究
??? ??
【案例描述】?
前年,在我担任自然教师时,执教了《声音的产生》一课,课堂上,学生列举了大量的声音 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例子。其中学生A说:“蜜蜂的嗡嗡声音,来自翅膀的振动,如果翅 膀停止振动,声音就立即停止。”我忙问学生A:“你是怎么知道蜜蜂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 那学生说:“我是从《十万个为什么》一书中看到的。”随即,又有几名同学说他们也曾在 书上看 到过。我当即给予表扬。可没想到,学生B突然站了起来说:“前段时间,我和爷爷去凉亭 山一个养蜂场玩,发现许多蜜蜂聚积在一起,翅膀并没有振动,照样嗡嗡地叫个不停。” (表现好奇,通过观察,敢于对已被认可的科学道理提出问题)我一时犹豫不 绝,一种是已被 人承认的真理,一种是对小学生来说最珍贵的东西——亲自观察,这时,我没有对生B的说 法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抓住这次难得的探究机会,答应学生课后我们共同对蜜蜂的发音部 位进行观察研究。后来,这名学生把我们领到他们看到的养蜂场,在养蜂工人的帮助下,开 始了探究的历程。 (计划和实施简单的调查研究)?
同学们先把一只蜜蜂的翅膀用胶粘在木板上,这时蜜蜂无法振动翅膀,开始没有声音,过了 一会儿,慢慢地,就发出了嗡嗡的声音。(见表1) (通过实验收集证据)?
表1:粘住翅膀实验统计表
BG(!B DG1?2,K5,K5,K6,K5,K55SS实验条件实验总数其中死 亡数发声数量声音大小
B D粘住左翅8只1只7只没有变化
B 粘住右翅8只1只7只没有变化
B 粘住双翅8只2只6只没有变化BG)
通过实验,小组的同学们各个表现异常,难道是书上写错了吗?于是我们继续进行探究 。这次学生把一只蜜蜂的翅膀全部剪掉,当抓起这只失去翅膀的蜜蜂时,又听见嗡嗡的叫声 ,只是比原来的声音低了一些。(见表2) (再次通过实验收集证据)?
表2:剪去翅膀实验统计表
BG(!B DG1?2,K5,K5,K6,K5,K55SS实验条件实验总数其中死 亡数发声数量声音大小
B D剪去左翅8只2只6只没有变化
B 剪去右翅8只3只5只没有变化
B 剪去双翅8只2只6只没有变化BG)
我们利用这两种方法实验了几次,实验结果都证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发出声音,很 显然,我们的实验结果与书上的观点并不一致。 (根据证据进一步探究)?
此时,学生已由原来的惊异到心悦诚服,学生们经历了一次从未有过的科学探究经历—— 向科学真理挑战,同时,让学生也感受到:科学并不复杂难懂、高不可攀,
谁都有机会、有能力去探究,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但是带给孩子们更大的疑惑是:蜜蜂 究竟靠什么发声 呢? (提出问题)?
为了探究蜜蜂的发音部位到底在哪里,我们将蜜蜂粘到木板上,用手指轻轻触摸身体的各个 部位,这时,同学们惊喜地发现ZZ(F蜜蜂的胸部振动得厉害ZZ),这是不是蜜蜂的 发音部位呢?此时 ,我抓住契机,把孩子们带入探究的高潮。我们找来放大镜观察,结果大有收获:在蜜蜂的 双翅翅根旁各发现了一个小黑点,这个小黑点比白菜籽还小。难道是这两个小黑点在振动时 发的声吗?为了验证这一想法是否正确,经过研究,我们用大头针轻轻地把两个小黑点刺破 ,蜜蜂果然不发声了,过了一会儿还是不发声, 顿时,我们兴奋异常,原来奥秘就在于此 。为了验证这一想法的真实性、可靠性,我们又做了如下实验(见表3) (根据观察实 验收集证据)?
表3:刺破小黑点实验统计表
BG(!B DG1?2,K7,K5,K6,K5,K55SS实验条件实验总数其中死 亡数发声数量声音大小
B D刺破左边黑点8只2只6只较小
B 刺破右边黑点8只3只5只较小
B 刺破两边黑点8只2只6只没有声音BG)
我又组织学生将这项实验反复进行了几次,结果也是这样:ZZ(F蜜蜂的发音部位不 是翅膀的振动,而是这两个小黑点。ZZ) (根据证据进行解释)?
至此,同学们经历了 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寻求证据→思考与结论 这一探究过程。?
到底《十万个为什么》一书中讲的是哪一种蜜蜂?我们研究的蜂种又与书上的是不是相同? 还有 待于研究 (探究并没因此而终止),但不管怎样,我和同学们都拥有了像科学 家那样探究奥秘的体验。?
【案例感悟】 ?
一、内外结合?
课后应该是一个新的学习轮回的开始,教师要通过巧妙的点拨设计,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 的科学学习,做到以一点引一课, 以一课带一单元,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校外、自然 界,使科学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从多渠道吸收知识,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发 展个性。正是由于这一特殊的探究经历,同学们查阅了很多资料:《十万个为什么》、《 少儿百科全书》……“我找到了蜂巢的特点……”“我知道了最大的蜜蜂是……”“我知道 了雄蜂、雌蜂的特点……”“我知道蜜蜂吃什么?怎样过冬、繁殖?”甚至有的同学拿来了精 美的图片。哇!简直令人始料不及。?
由此,我们找到了一条教活科学的路子——在开放的教学时空中架一座通往课内外的桥梁 ,即以课内为载体,向课外拓展,特别是像处理课例中的突发事件,更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收集信息,大胆假设,动手实践,合作讨论,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不惟书、不惟上?
《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中说:CX2“我们要求儿童,不迷信专家、不惟书、不惟上,敢 于向权威挑战。”CX这是我执教十几年从未遇过的问题CD2蜜蜂不是靠翅膀振动发 声。就学生B提出的 问题,当时,不仅学生对此提出异议,连我也站到了大多数一边。但我很庆幸并没有给学生 以否定,因此,终于有了让学生向真理挑战的过程。我给学生介绍了科学家伽利略的著名实 验CD2比萨实验: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落地(此前人们一直认为重的铁球先落地) ,以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那就让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开始我们的探索吧!?
三、要学会等待?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这就要求我们要转 变教学理念,明确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给学生标准的答案、生硬的术语,而是给他们足够 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主感悟、自主探究,在研究性的学习中发展思想、发挥想象、发挥 创造。如上文教例中,如果当时学生提出问题,我也“随波逐流”的话,恐怕就不会有像科 学家那样的探索,也不会有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假如我当时“一锤定音”,可能会对那个学 生一生都会产生影响。当然尽管我们的结论还缺少一定证据,可这才更能引发学生对科学无 止境的探索。 ?
老师啊老师,如果我们能给天真的孩子一点充分的时间;如果我们能给稚嫩的小鸟一片广 阔的天空;如果我们能给祖国的花朵一个探索的舞台;如果我们能给成长中的幼苗一点自 信;如果我们能给明天的太阳一个灿烂的微笑,也许他们就是明天的爱迪生、伽利略…… 。??
【附言】?
编辑部叔叔:?
您好!?
我们在您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上看到:“蜜蜂是靠翅膀振动而发声的……”而我们对当 地的蜜蜂进行了观察与研究CD2蜜蜂的嗡嗡声是由双翅根部的两个小黑点发出的。(附上 述研究报告),不知您所述的是哪一种蜜蜂?与我们当地的蜜蜂又有何不同?诚望您能给我们 这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们以答复。最好把相关的研究资料汇来。谢谢您,编辑叔叔。 ( 探究仍在继续)?
,2五年级科技小组
?(辽阳县教师进修学校 姜福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7 09: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