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4-1-19 11:57:17
|
只看该作者
四、情境感受,精神洗礼
俗话说:“触景生情”。具体的情景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孩子们生活在世界中,有快乐,有烦恼,更有竞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烦恼,可使他们意志更加坚强,懂得遇到挫折应自强不息。而认知是产生情感的基础,情感是形成行为的前提。激情能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生活,通过体验与反省,使知识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的生活境遇和人生经验融化在一起,实现道德情感的共鸣和升华。电教手段让学生陷入情感的“陷阱”,这是品德课堂经常可以用的一种手段。
在教学爱国这一系列的课时,我及时的充分利用了电教手段,让我的学生们接受着一次又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我课前准备录像资料,向学生展示南京大屠杀时的一些情景,并配上悲壮的音乐,播放给学生观看,使学生从心底不由自主地产生悲壮、凄凉之感(给学生展示一个情感的“陷阱”)。这时,再出示课题。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情感的引发过程。虽然没有这样的经历,却从课件中感受到了屈辱,感受到那种凄凉,情感得到了喷发。
在教学《爱祖国》一课,课始师问:同学们,你们爱祖国吗?你们为什么爱祖国。不出所料,学生的言辞枯燥无味。怎样使学生深刻的体会爱祖国的内涵,只有做到了这一点,这堂课才算是成功的。我通过课前收集资料,通过播放录像片断,使学生认识了祖国版图,知道了我国各族小朋友都是中国人,都要热爱自己祖国的基础上,让学生领略同一季节祖国东南西北呈现出的不同景色,感知祖国幅员辽阔;再播放新疆的哈密瓜、葡萄,海南的荔枝、椰子,北方的鸭梨、苹果,使学生感知祖国物产丰富;接着播放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源远流长的长江与黄河、神奇秀丽的黄山和桂林山水,使学生感知祖国江山美丽多娇。至此,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
从国耻到国荣,这一情感的升华,借助电教手段,为学生挖情感“陷阱”,使学生精神得到淋漓尽致的洗礼,这种效果不是平空的说教可以达到的。
五、“自相矛盾”现匠心
我在执教《为人正直》一课时,我采用了辨论赛的方式:正方: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反方:生活中做一个正直的人经常会吃亏的。
同学在课堂中可以围绕“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做正直的人受到伤害、没有任何好处甚至被人误解等的事,那么做正直的人到底吃不吃亏”为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交流。
生(正方)如果生活中没有正直的人,你走在路上都会提心吊胆。
师(播放课前做好的多媒体课件:公共汽车上的小偷在做案。)
正方的学生立刻发出援助声:“耶……”。
生(反):同学们,我们来看看我们的英雄,为了与坏人做搏斗,还躺在病床上,他们的家人是多么的痛苦,设身处地的想如果我们也有这样的遭遇的话,那我们的家人怎么办。
师:①播放英雄在见义勇卫之后的生活情况(虽然得到了一些荣誉,但本人和家人在精神上都受着极其痛苦的煎熬)。
②有时你明明是在帮别人,却被人误会,同学们,你们有这样的经历吗?
这时,反方学生也发出了支持信息:“耶……”。
正方学生代表不服气:这个社会如果没有正直的人,我们是没有办法生活下去的。不信你试试。
A.我和你有矛盾,如果我把泻药放在你的食物里,你的同桌明明看到了,却没有告诉你,你做何感想。
B.考试时我明明有铅笔就是不愿意借给你,看你怎么办。
C.我今天就把你的车轮弄破,看你怎样回家。
……
有时你虽然被别人误会,但你是快乐的,如果你做了亏心事,晚上你也会做恶梦的。
渐渐地所有的学生都站到了正方这一边。这样的道理越辩越明,道德情感也得到了提升。这样把“生活事件”引入课堂,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信息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
量子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说过:“当我们遇到自相矛盾的问题时,真是太棒了!因为我们就有希望获得一些进展了”。的确,学生就是在攻克一个个“问题堡垒”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进步。这个案例中,老师别具匠心地设置了自相矛盾的“陷阱”(学生的辨论赛)。在学生进入圈套后,老师从容地引导学生展开辨论。这里的“陷阱”显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它应该是老师匠心独运的真情回报吧!
结束语:
课堂中的“陷阱”,因为倾注了老师们的爱心、慧心、匠心,而显得美丽非凡,也正因为有了这茁壮成长的“陷阱”,课堂更具人性,更呈异彩。电教为课堂中“陷阱”的设立提供了帮助,提供了手段。
思品学科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让学生了解道德观点,提高道德认识,并用这些道德观点去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明理是思品课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关键。学生的道德认识总是以一定的具体形象为基础,经过分析、抽象,然后再逐步建立起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借助电化教学手段,化大为小,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间断为连续,将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降低明理的坡度,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掌握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