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30 07:19:00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节二年级的语文课《大禹治水》,课堂教学的最后十分钟,老师进行写字教学,字词是小学低年级学习的重点,但这堂课上,老师既没有范写,也没有让学生讨论,只见孩子们都在聚精会神地阅读书后的生字笔顺表,有的口中念念有词,自言自语地说着部首笔顺,有的拿着铅笔一笔一划地认真描写,有的伸出胖乎乎的小手进行书空,教师来回巡视,有时与孩子窃窃私语,有时手把手纠正握笔姿势,教师学生各司其职,忙得不亦乐乎,却又井然有序。孩子们陆陆续续自学生字完毕,纷纷举手汇报交流,教师逐一点评,短短的十分钟,所有的生字孩子们都通过自学全部完成,密度大,效果好。内行的专家告诉记者,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就特别重视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教材是不可或缺的无声老师,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项练习,都是最佳的教学资源,不可轻视和怠慢。到了中年级,则要求学生根据书后问题和练习解读教材,这样循序渐进,高年级学生能够对教材进行设问、追问,甚至是大胆质疑。这已超越了一般意义的预习,是一种面对教材、研究教材的能力,有了这样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不再茫然不知所措,而是有的放矢,大大增强了听课效果。
镜头二:
琢磨考试当专家
俗话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学生之所以害怕考试,是因为考试往往是“一人藏物,十人难寻”的游戏。可是凡天下做学生的,无法也永远都逃避不了考试。怎么办?在力学小学的课堂上,老师们常常有意识地带领学生一起研究考试。
又到了紧张的期终复习迎考阶段,六(5)班的复习课井然有序,师生和颜悦色,丝毫感受不到紧张的考试味道。老师把近几年的其中、期末语文考试卷发给学生,并没有要学生当堂练习或模拟测验的意思,而是让学生分为四人小组研究考试卷,把可能考到的题型一一列在练习本上,经过讨论,老师把出题概率最高的题型一一记录在黑板上。接着,让各个小组以招标的形式确定一项题型,再由组长根据单元进行任务分配。第三小组选择的题型是课文重点段落的阅读题型,小组长邵含笑同学显然很有威信,她老练地说:“我们每人负责两个单元,每个单元挑选一到两篇大课文,再选择课文里最难最重要的一段,出三四个小题目,这就是今天大家的作业,我们明天进行讨论过关。顾轶,你可要认真出题哦,如果有困难,你就打电话给我,我来帮你。”她最后话锋一转,冲着对面一个白皙的神气活现的小男孩叮嘱了一番。
第二天的语文课,老师果然安排同学们把各自出好的复习题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要求回家后用电脑打出来,由组长负责统稿,拼成一份分类复习卷,并署上出卷者的姓名,同学们在完成复习卷的同时,还要给每份试卷打分评价。
这样的复习,老师岂不一边快活轻松?其实并非如此,老师的任务是对每天组长发到电子邮箱里的复习卷进行审阅修改把关,遇到不过关的对该小组同学追加培训,过关一份,复习一类,考核一张。
这样的复习,学生研究了考试,吃透了题型,在考试时做到了心中有数,就少了份茫然和恐惧,分数自然有了提高。
画外音:
钻研教材、设计作业、出题考试,这些似乎本该是教师的事儿,是教师的业务基本功,是教学的功夫,对学生而言这些往往是神秘的。然而教无定法,教学有法,如果尝试换一种思路进行教学,把这些本领也渗透、传授给学生,好比给魔术揭秘,揭开学习与教学的神秘面纱,学生方可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主人最基本的权利是拥有知晓权。研究力的开发与培养是力学小学研究性课堂的重要使命,他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努力研究,学会研究,更享受研究。
课堂魔方,顾名思义,就是让我们的课堂如同那神秘的魔方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孩子们关注的视线,满满地激发起孩子们思考的热情,师生一起在课堂魔方中尽情地享受生命的历程,倾听那生命成长的动人旋律。力学的课堂魔方充满着对教学相长的独特诠释,充满着对“平等中的首席”的正确理解,充满着对生命创造力的深深敬畏。
镜头一:
用智慧开启智慧
这是一节由李军老师执教的数学课,主要研究多边形内角和与边之间的关系。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结论似乎也水到渠成——多边形的内角和=(边数-2)×180°。但李老师似乎觉得这样的课堂对于孩子们缺乏一定的挑战性,思维的含金量也不高,怎能如此草草收场?“同学们,空心的五角星(图一)内角和是多少度?”李老师看似平平常常的一问,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孩子首先表达了自己的疑惑:“老师,这个十边形是凹多边形,而刚才我们研究的都是凸多边形,凹多边形也能用刚才的公式计算吗?”话音刚落,另一个孩子迫不及待地用图验证了自己的观点,也解决了第一位同学的疑惑。“请看图(图二),内角和既可以列成算式270°+ 90°× 5= 720°,也可以用公式算:(6-2)×180°=720°。两者的结果是一样的,由此可见,这个公式同样也适用于凹多边形。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一下空心五角星的内角和确实能用公式来计算?”没过多久,教室里便小手如林。“请看图(图三),我把这个十边形分成了五个三角形和一个五边形,内角和的算式是180°×5+540°=1440°,而公式算式是(10-2)×180°=1440°。”“对,结果的一致,充分验证了内角和的计算公式是适用于诸如空五角星这样的凹多边形的。”老师把智慧凝结于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中,在碰撞中开启孩子们的智慧,这就是我们的课堂魔方。
镜头二:
用创造演绎音乐
你看,课堂上一群欢快活泼的孩子们,他们有的在用手弹铁制的尺子,有的在用力地拉胶带,有的在有节奏地磨着剪刀,有的在一次又一次地把钢笔送进笔套,有的鼓起腮帮吹着空瓶,有的在一口接着一口地吹着塑料袋,有的抓起黄豆一颗一颗地落在空罐子里,有的在使劲地摇晃装着一把米的瓶子,有的在全力地敲着大鼓,有的在鼓着大镲,……这究竟是一节什么课?孩子们究竟在干什么?原来这是一节由贾晶晶老师执教的音乐课《雷鸣电闪波尔卡》,孩子们在用生活中物品模仿那如银蛇般的闪电,那震耳欲聋的雷声,那呼呼而起的风声,那“大珠小珠落玉盘”式的雨声。雷鸣电闪的波尔卡被孩子们用模仿演绎得那般生动,那般激荡,那般精彩。而波尔卡那激动人心的旋律,又仅仅只是演绎在孩子们手中、口中?不!她早已演绎到孩子们的灵魂深处,成了名副其实的“心的音乐”;她真正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田里,她默默流淌在孩子们的血液中,让音乐的魔力在幼小的生命中永驻。用模仿演绎音乐的独特魅力,感受生活的无穷活力,这就是我们的课堂魔方。
镜头三:
用创造感受快乐
你瞧,操场上的孩子们正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围在一起激烈地讨论着什么。随之而起的是,一张张硕大的报纸在他们手中上下翻飞,时而揉、时而搓、时而叠、时而卷……渐渐地操场上更加热闹了,有的组把报纸卷成棒状练习迎面接力跑,有的组两人各拉报纸一边正在进行角力游戏,有的组在进行激烈的足球比赛,有的组把报纸握成圆形练起了投掷,有的组把报纸搓成细条状,平铺在地上练起了连续并脚跳,更让我吃惊地是有一个组居然练起了击剑……八个小组想到了17种玩报纸的方法,最多的一个小组居然想到了6种方法。这就是由王跃红老师执教的体育课《报纸的妙用》所呈现的别样风采。一张普通的报纸成了课堂魔方的道具,一个个神采飞扬的孩子成为课堂魔方的主人,他们思绪飞扬,他们迸发智慧,他们感受着创造的快乐,他们体验着合作的重要。用创造体验别样的体育课堂,用创造感受课堂的无限快乐,用创造展示生命的蓬勃姿态,这就是我们的课堂魔方。
画外音:
这课堂魔方的魔力来自于老师对学生主体性的清晰认识,来自于我们对师生探究性的真正领会,来自于对课堂创生性的深刻洞察。魔方式的课堂也许是在思维的碰撞中,让智慧开启智慧;也许是在自制的乐器中,用模仿演绎音乐;也许是在报纸的妙用中,用创造感受快乐……
力学是孩子成长的乐园,是孩子的王国,他们身上活跃着研究的因子,那是力学植入孩子心中的研究基因。力学人心中一条地平线,这就是力学人追求的教学理想,打造素质教育品牌,培养创造型人才。研究性课堂正如一艘旗舰,载着悠悠力学园的教育梦想,驶向未来。(王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