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12月19日,我作为爱山小学的一名新教师,参与了本学期第二轮成长课。这次我选择的课文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31课《飞向蓝天的恐龙》。虽然经历过了第一轮成长课,但年级组和我本人仍十分重视第二轮成长课,年级组的所有语文老师,尤其是我师傅,仍然毫无保留地帮助我、支持我,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从教案的几经修改,到微型磨课,再到两次试教,这些过程一次次加深了我对教材的理解,也一次次修正了我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方面的一些不足。接下来我就简单谈谈第二轮成长课的一些收获和反思。
在设计教学内容之前,我仍然先对教材做了一个初步的分析。《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科普说明文。全文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颇具吸引力。文章开篇即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接着介绍了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第3自然段循着读者的阅读思路,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一设问,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中生代,在我们眼前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这一过程以时间为序,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由于它们的体态、体表、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课文最后表达了科学家们的美好心愿: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证据,重现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教学本文的第一课时,我选择教学文中最主要的内容,也就是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与此同时引导学生揣摩课文语言用词的准确性。
在具体教学中,我先以恐龙的动画视频来导入,随后请学生谈一谈对恐龙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揭示课题,在学生置疑课题的基础上,我概括出全课的重点解决问题,从而组成贯穿全课的脉络,即哪种恐龙最终飞向蓝天?这种恐龙是怎么飞向蓝天的?它们为什么要飞向蓝天?在初读课文时,我主要教学本文生字词,重点强调“茹毛饮血”的读音和意思。然后,我引导学生通过两组词语的对比和归纳说出本文的主要内容。在精读课文这一过程中,我牢牢抓住学生事先提出的“哪种”,“怎么”,“为什么”三个问题,首先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发现是“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经演化后飞向蓝天。其次,引导学生将目光转移到描写猎食性恐龙演化的一段,结合填写练习纸上的表格来试着自己解决“猎食性恐龙是怎么飞向蓝天的?”这一疑问。在交流表格的过程中,我及时出示原文语句,加入对比句,引导学生在比较、理解的基础上品读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并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表达出来。交流完表格,我结合课后要求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猎食性恐龙是怎么演化并飞向蓝天的。最后,在解决了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找到描写原因的句子,并自己归纳、概括出猎食性恐龙飞向蓝天的原因。同样,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也引导学生在品读句子的过程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二次成长课上完后,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包括我的师傅、杭校等都既肯定了我的进步,又给予了我相当宝贵、中肯的建议,包括课堂评价语的提升方法、朗读教学的提升方法以及指导学生发言的站姿、口头表达等方面。
最后,反思第二轮成长课,我总体感觉比第一次有所进步。不管是对教学内容的设计,还是对学生回答内容的关注,都比上第一次成长课时进步了一些。然而,问题和不足仍然存在,例如,课堂评价语还不够多元化,也缺少一定的针对性;对全班语文的朗读还应更加重视和加强;对发言学生的站姿、发音、口头表达能力等应更加关注并加强训练。最后,感谢有经验的老师们给予我的中肯、有针对性的建议,我今后一定会多在以上这些方面加以努力和改进,并继续向其他老师学习、请教,争取在下一学期能有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