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深受英国CSIUS工作的影响,从1987年回国后,我一直想在“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方面做点工作。十余年来,我在数学教育教学方面做了些实际工作,也进行了一些理论思考(如果称得上是理论),逐步形成了较明朗的理论框架。十余年来,我的认识有了许多变化,但“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始终是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由于中央电视大学电视师范学院提供机会,又有北京教育学院同事(特别是胡曼青老师等)的合作,我终于能以电视节目的形式,直观地展示学生(或师生)数学活动的案例。节目制作后,我的创作“冲动”似乎还未停止,我很想把自己在采集及展示这一组组案例过程中所学到东西,和同行们交流、分享。想讲的感受实在太多,但概括为一句话,也许又得老调重弹:研究学生、了解学生!
这太重要了!不论对数学教师,还是对于数学课程的设计者而言,这都十分重要。
大众数学的形象设计
也许最令人注目的是,我国数学教育界的同行们,大都接受了“大众数学”的理念,我们都同意:所有学生都有权力学习内容丰富的、强有力的数学——既是今日社会的需要,也是作为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学校数学课程的设置就是要为所有学生提供“机会”,使他们学到有意义的数学。[1]
这种共识非常重要!当然我们也有分岐,特别是在“怎样为所有学生提供机会”这一具体问题上产生分岐,甚至深刻的分岐。这毫不奇怪!弗罗登塔(H.Freudenfhal)早在30年前就指出:“…群众性的数学教育仍处于试验阶段,还没有一种令人信服的设想”,他紧接着指出:“必须为属于教育整体中的数学设计一个形象”[2]。张奠宙所提出的“数学素质教育设计”,也是这个意思。[3]关于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正是在进行“大众数学”的形象设计。
显然,这种形象设计要涉及到许多问题,其核心问题之一是:(从素质教育整体看)什么是好的数学?什么是强有力的数学?另一个问题是:我们的教师是否有能力教这种数学?当然还有:是否所有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内容丰富且强有力的数学?等等,不一而足。这里讨论的主要与“学生是否有能力”有关。
能学会吗?
尤色斯金(Z.Usiskin)问道:代数和微积分能被学会吗?更一般些:学生能学会××吗?
这也许是课程标准设计时,人们都会遇到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存在着分岐。尤色斯金在同一文章中说:…(许多人认为)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学习做代数,但不可能让所有学生都理解他们正在做什么,更多的教师认为微积分不可能被所有的人学会,因为题材本身就超出了学生的能力。”[3]
尤色斯金持乐观的态度。他还反问道:“很能令人相信的是,任何人能够学会读习读写…,却没有能力去读、写和理解代数符号体系——数学语言的一部分。”[3]证据呢?尤色斯金从“数学是一种语言”出发,认为可以“似乎有理由推断出,当儿童年龄较小时,对数学的许多方面的学习,要比儿童年龄较大时学得好。”他还猜测:微积分难学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在很晚才学它。“通常第一次遇到微积分思想时的年龄,已经迟于适合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了。”
这无疑是一个很杰出的假设!有的国家(如美国)正在推动一个大胆的课程改革计划,其内容之一便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便学习实数。而不是像传统课程按照“线性”模式组织学习题材[4]
弗罗登塔和尤色斯金都一样,他认为“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像人们想像得那么严重,因为其更多地依赖于如何组织题材[5]。
但是,我们并不满足于“似乎”之类的推测,我们期望得到“科学证据”的支持。应当说,由于数学教育工作者与心理学家合作,在“人类如何学习数学”这一领域确实取得了很大进步。从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到建构主义学派的工作,都提供不少好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性的研究成果,其代表之一便是大家所熟知的CIUS研究,其基本理念是: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相匹配。[5]如果按照CSMS的研究(包括许多国家重复了CSMS),人们会持较悲观的态度:数学题材学了不少,但学生的实际理解水平却未有明显的进步。CSMS的主持人之一M布朗(MBrcwn)指出:数学教育研究给我们送来了很多的“坏消息”!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跌跌撞撞、蹒跚学习的过程!而关于问题解决及其他方向的研究也有类似的报告。例如,人们注意到波利亚的工作是开创性的,影响深远的。但人们注意到:用他的启发式策略训练学生,并未有明显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