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课资料 一、 教材分析:
1、地位分析:
《秦朝一统》是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第一课的第四幕,“秦朝一统”承接“变革与争霸”和“百家争鸣”,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局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这一课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秦并天下是基于商鞅变法,而中央集权制的确立,是法家思想的应用。教材从不同方面描述了秦朝采取的中央集权的各种措施,突出了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本课的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分析:
(1)本课要把握的基础知识有: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心集权统治的确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万里长城,灵渠;秦朝疆域。
(2)通过阅读课文和相关课外书籍的活动,使学生把握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正确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通过对秦始皇及其建立的中心集权制度的学习分析,使学生把握分析人物、事件的方法,从而正确熟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通过思考和确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通过对秦始皇及其建立的中心集权制度的学习分析,使学生把握分析人物、事件的方法,从而正确熟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通过思考和分析“秦始皇建立的中心集权制度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使学生明确综合分析问题的重要性,学会运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通过本课的学习,熟悉到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对中国历史的巨大贡献。但他的残暴统治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埋下了秦朝短命的祸根。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心集权制度的措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对中国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3、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一个是中心集权制的概念,一个是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与建立中心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关系。把对“中心集权制”概念的理解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主要考虑初中二年级学生对这一政治术语的学习和把握有一定的难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与建立中心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关系这个问题,则更属于政治学范畴的内容,如何帮助学生把这个比较艰深的问题转化为比较轻易理解的内容加以把握,也是个难点。
二、教学策略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承前历史,战国七雄割据,兼并战争不断。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奴隶制被废除,封建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逐步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这样可以使学生知识梳理上具备连贯性,也易于理解为何秦能灭六国统一天下,而非他国。
2.新授课内容分以下几部分讲授
(1)关于“秦灭六国”的讲授。
方法一:教师可利用幻灯片《秦灭六国图》,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从公元前230至公元前221年,六国先后灭于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心集权的封建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
方法二:教师可在导入本课时提问:"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建议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战国七雄的方位图。教师可利用这个方位图,边讲边擦,灭一国,擦一国,直到六国全被擦掉,只剩秦国。指出在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心集权的封建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
(2)关于“巩固统一的措施”内容的讲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理解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政治角度---“中心集权制度的建立”:
教师可用谈话法,引导学生从字面理解什么是"中心集权"?"秦建立的中心集权制度包括哪些内容?"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用图示在黑板上归纳出或出示幻灯片--秦中心重要官职及分工,地方主要官职,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中心集权"。
②经济角度---统一货币、度量衡;发展交通
教师可利用幻灯片,或模型、实物,与学生讨论国家统一后,货币、度量衡统一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交通方面改革后带来的影响,从而使学生更直观、形象的理解此举与巩固统一的关系,
③文化角度---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从商到秦的文字演化,用示意图表示出来(教师可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来,注重提醒"篆"字的写法)
至于"焚书坑儒"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讲明“焚书”、“坑儒”各自的时间、概念,指出此举是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巩固统一,加强中心集权的一项重要措施即可。讲课时可配合使用幻灯片。同时,注意渗透对学生如何评价事物、如何看待一个问题的教学(辨证的看问题)。
④军事角度---边疆的管理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地图上发现边疆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从而理解秦修长城,凿灵渠。并且要引导学生在脑海里形成秦朝疆域图、秦长城起止点、灵渠连接的水系等。
(3)关于“评价秦始皇”
教师可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要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地评价。其次,看他的功绩和过错,客观评价要看他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否有推动作用,是否是功绩大于过错。对秦始皇这个颇负争议的人物一个客观的评价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设计中力求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体验,由能力目标来主导教学内容,在组织方式上呈现为“网络化”,在操作上呈现为“行为化”。整个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共分为五个步骤,能充分体现新课程提倡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自始至终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真正“动”起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