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0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寻找重点句 品味关键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3 16:16: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优秀文章 寻找重点句 品味关键词
福建省福州格致中学 黄君磊


摘 要: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经验对文学作品所表达情感的理解、体验、感悟的一个过程,而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听到学生抱怨说,读不懂文章。本文结合一节公开课对于阅读过程中怎样通过寻找重点句、品味关键词来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作者情感 重点句 关键词



一、把握作者情感的重要性



1.新课标的要求



课标要求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能阅读实用类、文学类、理论类等多种文本;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或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对阅读材料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



2.学科的特殊性



课标指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过程中把握住文学作品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是重中之重。因为文学作品反映了社会和精神生活的广阔性、丰富性和深刻性,直接影响到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形成。青年期的高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并趋向稳定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学生每天生活在学校,而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主渠道,课堂则是人格教育的主战场,阅读教学则是主途径。因而阅读教学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承担着起其他课程无可替代的责任。教师要通过大量教学、阅读优秀作品,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健康美好的情感的影响,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二、学生阅读的现状及其原因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经验对文学作品所表达情感的理解、体验、感悟的一个过程,而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听到学生抱怨说,读不懂文章。也就是不能很准确地把握作者想要表达出来的情感。其实,产生这种情况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1.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就是老师满堂灌或满堂问,把一篇文章的中心、段落大意、写作特色讲清楚就算是上完了一课,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老师已经想好的或是教参中已经编好的答案,主动参与思考、体验、感悟的积极性长期遭到压抑,所以并不是真正地自主地读懂了文章,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不强。



2.学生对高考题型的片面认识



语文高考卷完全出自课外,考查的是学生课内外迁移的能力,是素质、能力的考查。需要借助教材所选的文学作品的阅读积累阅读经验、阅读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而学生总认为既然都是考课外的文章,那么教材的文章可读可不读,老师的传授讲解可听可不听,因为听了也不会考到同一篇文章。所以阅读文章、把握情感、感悟思考的兴趣不高。



3.学生课业负担重阅读积淀薄



一个学生需要掌握七、八门课程,他们总有太多的作业、练习需要完成,周末还有各种各样的辅导课程,再加上电视、电脑这些新形式信息的冲击,所以他们文本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甚至几乎没有。



4.学生活动范围窄生活体验少



繁重的学业负担使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不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所以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他们没有办法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阅历经验理解、体验、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或者调动了但因生活体验不够无法很好地获得共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3 16:16:42 | 只看该作者
三、阅读中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



那么,如何在现代文阅读中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健康美好的情感的影响,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呢?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可以借助对于重点句的寻找、关键词的品味来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1.重点句



从内容结构上来说,中心句、过渡句、照应句是重点句。



从表达方式上来说,直接抒情句、直接议论句是重点句。



2.关键词



直接概括事物特性的词、直接抒发人物情感的词、揭示行文重点所在的词都是关键词。



3.教学实例



下面以《故都的秋》为例具体解释一下借助对于重点句的寻找、关键词的品味来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郁达夫先生在《故都的秋》中表达了对故都即北平的秋天的热爱、眷恋、向往。第一课时已通过对五幅秋景图的鉴赏整体感知了作者的情感。在第二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寻找重点句、品味关键词来再次体悟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眷恋和向往。以下是课堂实录:



这篇散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那么文章中那一句能够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



明确:“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什么找这句?



因为这句是对事物(故都的秋)特征的直接概括。



★从内容结构上来说,这样的句子,就可以是中心句。



从文章内容结构方面来说,重点句我们刚才学习了中心句,它的位置比较灵活,有时是起始句有时是总结句。除了中心句外,还有过渡句、前后照应句(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比如《背影》中有反复出现的有关“背影”的句子就有五处。



那么,在这句重点句中,我们要注意那些词?



明确: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性的词,是关键词。



★这样的词,就是直接概括事物特性的关键词。



作者认为故都的秋不是一般地“清、净、悲凉”,而是“特别”地“清、净、悲凉”,表强调。我们可能会猜测作者对于故都的秋也有伤感,是这样吗?而我们知道不是这样的,而是充满眷恋、向往之情,那么第一段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作者的这种情感?



“赶上”“饱尝一尝”,表达出欣喜、满足感,可见是热爱,向往的。



★这样的词,就是直接抒发人物情感的关键词。



在一开篇,作者就开门见山地表达了他对于故都的秋的极度热爱,在文章结尾处还有印证:“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从表达方式上来说,直接抒情的句子也是重点句。句中的词语“愿意”即直接抒发人物情感的关键词。“愿意”以生命去换取北国的秋天,可见是非常地热爱、向往,照应了开头。



作者在行文中为了体现他对于故都的秋的“热爱、眷恋、向往”,除了用五幅极具故都秋的特色的秋景图之外,还用了对比映衬的方法,把江南的秋和故都的秋进行对比。江南秋的特点是什么?作者对江南秋是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总是”充分地体现出作者的情感,无论何处,秋都是好的。只是江南的秋“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用了“不”字进行否定,而且是“总”不,“总”不“十足”。江南是不合适领略秋的,是让作者不满足的,感到遗憾的。这也是直接抒发人物情感的词。



哪一段是对第二段江南秋特点和作者对其情感的照应表达?



明确:倒数第二段。“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当然” 照应了第一段的“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体现出它是好的。接着举了一些知名的景点或景物,告诉大家南方的秋也很美的。 “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可是”是对上文所说情况的转折, 后面往往是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想要表达的重点。南国之秋虽很美,但与北国之秋比较,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有点遗憾、不满足的。这就是揭示行文重点所在的关键词。这类词还有以下这些:



表关联(表转折的“可是、但是、相反”;表递进的“而且、更加、尤其”;表并列的“而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表承接的“首先、其次”;表因果的“因此、所以、由此” )。表指代,比如“这故都的秋味”中的“这”,指代“北国的秋”就是故都的秋。(这、此、这种、那样)。表顺序的(第一、第二、第三)。表解说或总括的(例如、如、换句话说、所谓、即、总之、事实上、由此看来)。



四、一点思索



以上所陈述的寻找重点句、品味关键词是阅读过程中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的方法之一,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并不是单一的独立使用,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可以配合以下的一些方法一起使用,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的水平:



1.诵读体悟。古人云:“读诗百遍,其意自见。”通过反复诵读文章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



2.质疑探究。教师可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口欲言而又无可言时,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识;或者在学生阅读之后由他们来提出疑问,再经由小组讨论解决。



3.整合语意。将意思相同或从不同角度表现同一意思的内容迅速整合到一起,形成表意完整的语意板块。



4.复述情节。主要抓住文中如何具体通过记人、叙事、描景、状物、阐理来表达什么情感,什么思想。



通过以上方法的有机配合使用,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准确理解、体验、感悟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增加自身的阅读积淀,并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健康美好的情感的影响,实现从文本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体验文本,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参考书目:



薛振碧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微》(《现代语文》2005)



刘慧勇《高中语文新课标审视下的阅读教学实践探微》(《语文学刊》20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5 21: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