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研参考 略谈集体备课遭遇的瓶颈与突破策略
——以师大文博附中开展集体备课工作为例
福建师大文博附中教务处 林家锋
摘 要:从理论层面讲,集体课备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践层面上,当前许多学校的集体备课活动却又往往开展得不尽如人意。造成集体备课活动遭受冷遇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一所有志于提高办学质量的学校不应该因噎废食,更不能任由这种现状发展下去。
关键词:集体备课 遭冷遇 原因 对策
集体备课(以下简称:集备)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环节。省内外多所名校的教学实践共同证明,一所学校要想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就必须重视并开展好集备活动。但是,以笔者在文博附中一年的工作经历和所见所闻发现,有的学校虽设有集备机制,却没有充分发挥这种机制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集备活动遭教师冷遇的现象正日趋严重。简而言之,从理论层面讲,集备的重要性无庸置疑,但在实践层面上,许多学校的集备工作却又往往开展得不尽如人意。
一、空有集备的架子,缺少集备的内容
大多数学校涉及集备的规章制度都很完备,主管备课的机构也大都很齐全,有教研处(室)、教研组,还有年级备课组。多数学校也为集备工作安排了专用的时间,有的学校为方便备课组活动还配置了专用的集备室。从规章制度到组织架构,从时间安排到场地配备,学校都恳切地希望教师能以年级学科为单位,扎实有效地开展集备工作,并藉此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但依笔者的观察看,今天集备在多数学校开展的现状并不让人乐观。许多农村学校干脆不提集备,城市里一些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组织集备活动也往往是有一搭没一搭的。教师们有的将集备时间用作扎堆聊天,有的备课组则将这个时间当作同学科教师集体撰写教案的平台。
更让人忧心的是集备“学术争鸣”的内核正日渐消褪。有的备课组虽也将同学科教师召集到了备课室,但教师们并未就特定的教学内容进行研讨,而是漫无边际地谈论一些宽泛的教学话题。
二、集备的形式相对单一,教师参与活动没有收获
目前,许多学校开展集备活动都已形成固定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程序在一般情况下呈线性结构:①主备人提前备课→②主备人印发主备方案→③主备人在集备会上主讲授课思路→④同学科教师参与讨论→⑤对主备方案进行修订→⑥根据讨论意见,教师进行第二轮备课。这种备课的模式无疑是有效的,但长期固定不变的模式极易诱发教师的疲劳心理。主备人占据了过多的话语权,教师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高,对主备方案的修正订与补充就不够充分。这样,教师参与集备的收获和积极性自然也就大打折扣了。
三、贪大求全,集备的内容不够具体
以笔者所在的中学为例,集备工作算是开展得比较有板有眼了,但也存在硬伤,就是部分备课组在组织活动时,没有预设具体的研讨课题与活动内容。由此造成的负面后果就是活动涉及的话题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够明确,教师就不能集中精力和时间深入研讨正面临的困惑和亟待解决的教学难题。
四、浮夸之风盛行,花招多,内容少
很多学校热衷于搞课题研究,在此风的影响下,一些备课组也随风而动,动辄提出颇大的项目与课题,摆出搞课题研究的架子。笔者接触过的多所学校就喜欢玩这种大花招,很有大鸣大放、“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势。但实际上,一段时间下来,大多数备课组会发现当初制定的目标过高了,或是课题脱离教学实际而缺少实践价值,或是学校缺少研究课题的氛围,或是备课组自身就不具备研究课题的能力与思维。
五、迷信教学模式,对教学实践不够专注
还有一些备课组迷信某种教学模式,并热衷于构建教学模式或提出教学理念。按笔者的观点,教无定法,所谓的教学模式都没有能力成为教学的万灵丹,实际的教学更应该因时因地因教材因学情而确定策略,指望靠着一种模式通吃教学的想法实在是无异于痴人说梦。
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可能通过自己的实践与反思形成某些教学理念,但更多时候,教师扮演的角色应该是现有教学理念的实践者。备课组标新立异地提出某些教学理念可能换来短暂与表面的风光,但对教学实践而言,这些教学理念可能是没有实践价值并经不起时间推敲的。
六、备课组利用学校安排的集备时间不充分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多数备课组开展一次活动所用的时间都比较短,这与学术研讨的常识是相悖的。同学科教师针对某一教学课题展开研讨,内容应该涉及该课题的思路、过程、环节、细节甚至练习设计等等,而对这些内容的集体研讨如果要取得相应成果,没有一两个课时的时间是无法达成的。但据笔者观察,许多备课组开展活动甚至只需用时30分钟左右,而且这种现象在多数学校里是普遍存在的。很难想象,备课组在这么短的活动时间能就课题展开像样的争鸣与研讨。
以上列举的问题仅是笔者在从教经历中亲眼见到的,集备工作在许多学校的办学现实中面临的挑战可能比笔者列出的问题更大。结合上述问题,笔者略谈几点集备工作突破现状的策略:
一、规章制度固然重要,但校长的重视更关键
尊重制度、按章办事,是衡量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一大标志。但谁也不能否认,在多数学校的办学实际中,规章制度的效力往往没有校长重视的效力大。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对校本教研是否关注,对集备工作的重视程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学校集备活动开展的水平与质量。校长如果学术型或专家型的,可以预见,这所学校的集备活动将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的学术氛围自然也会非常浓厚。有了校长的身体力行,再兼之以制度保障,学校的集备工作就将如虎添翼,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自然也就容易上去了。
二、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有必要重新认识备课组的地位
新课程刚刚开始实施,既无经验可资借鉴,也无丰富的资源可资利用,依靠教师的集体智慧肯定是应对这种现状的一条可行之道。只有本校教师的集体智慧才是可资持续开发的,而有效地挖掘教师的集体智慧也正是新课程背景下备课组所应承担的重要使命。
新的课程怎么把握?新的教学理念如何实施?新的教材如何把握?显然,依靠教师个体,这些问题是得不到有效解决的。这种现状其实也正孕育着备课组巨大的发展机遇,集备工作开展好了,备课组在教学活动中的话语权自然也就大了,教师们当然也会乐于通过集备的途径来解决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因此,备课组实在有必要集合教师个体的智慧,帮助教师化解一个个教学疑难问题,并不断强化自身的职能,提升自身的地位,进而形成自身的某些特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