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昼夜交替现象》说课稿
海南省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 郑广
各位专家、领导,早上好!
我是海南省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的科学老师郑广,今天我展示的内容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昼夜交替现象》,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教学内容简析和设计特色
<一>教学内容简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昼夜交替现象》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地球运动》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试图让学生对生活中看到的昼夜交替现象做出自己的比较合理的解释,而解释的途径是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来寻找正确的解释。小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由其是科学,他们通常都能主动参与。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电视或书籍等方式,部分学生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是很多的,他们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这才是最重要的;若让学生独立去经历这个解释过程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位在:让学生明白在证据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对于一个现象我们可以有多种解释,要找到正确的解释就需要寻找更多的信息和证据。为了让学生能打开思路,寻找到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可能。
<二>教学设计特色
1.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根据这一基本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的现象进行观察、研讨、推测假设、实验验证,进一步研究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并着重针对情境创设、选择有结构的科学实验材料、在课堂上的提问追思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思考、交流来发现昼夜如何产生、交替变换这一自然现象。
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我注意引导学生采用假设法、模拟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途径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解释,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实践证明,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对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极好的效果。在本节课中我就很注意利用这点。在导入新课时,首先,通过老师谈话引入课题。老师先出示一组关于地球自然现象的图片,进而引出昼夜的图片,从而引出昼夜交替现象,并提问:欣赏完照片,你发现它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一边是白天,一边是黑夜)白天,我们可以用什么字来形容?(昼 )黑夜,我们可以用什么字来形容?(夜 )。那么那白天过去是什么?(黑夜),那黑夜过去呢?(白天)就这样,白天和黑夜不断地交替出现着,日复一日、念复一年,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昼夜交替现象”老师再问:昼和夜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白天有阳光,晚上没有阳光 )光从哪来的?(太阳)也就是说要想地球上有昼夜出现,必须要有?(太阳)。再过渡:如果太阳与地球固定不动的情况下能产生昼夜吗?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最后过渡:地球与太阳怎样运动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有多少种可能的假说?
上课伊始,以生活中能见到的“地球自然现象”这样的话题切入,既可以消除师生隔阂,融洽课堂气氛,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宇宙奥秘的热情。紧接着以美丽的家乡图片切入,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在感受昼夜交替中产生疑问,继续为后续学习做铺垫,同时,也让老师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为后续教学中学生大胆提出假说埋下了伏笔。
3. 设计合理的科学问题,灵活多变的提问方式
《昼夜交替现象》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地球运动》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试图让学生对生活中看到的昼夜交替现象做出自己的比较合理的解释;而小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由其是科学。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地了解教材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提出合理的、富有启发性、逻辑缜密、难度开放性适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因此本节课我的教学定位是——开启探究之门,放飞思维之路!如:
(1)导入环节:以朴实的语言让学生对“昼夜交替”有个初浅的概念,简单明了地揭示课题,特别设计的问题,如:昼和夜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再过渡: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如果太阳与地球固定不动的情况下能产生昼夜吗?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最后过渡:地球与太阳怎样运动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有多少种可能的假说?一系列的追问、讨论、交流,显得那么自然,实际是把“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运动有关”这一问题分解消化,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并激发他们进一步去探究对人类认识地球过程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去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为后面的教学作好铺垫。
(2)讨论环节。如:同学们,我们提出了许多种假说,到底哪种是科学合理的?我们想什么办法来验证我们的观点呢?再过渡: 我们提出了许多种假说,到底哪种是正确的?我们想什么办法来验证我们的观点呢?接着: 这些器材分别可以用来代替什么?最后过渡:有了这些实验材料,你们小组如何利用这些器材来验证我们所提出的家说呢?应注意什么问题?
(3)在演示总结环节。如:从这些现象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发现地球或太阳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点?
(4)延伸环节。如: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了昼夜交替形成的可能原因有很多,现在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二、教学评价
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所以,我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在本节课我将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1.在“推测假设”环节中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
2.在 “模拟实验”环节中采取小组评价。
3.在“汇报展示”环节中采取教师、学生对汇报者实验活动作出评价。
4.在“实验小结”环节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
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三、教学效果
本课设计我曾经在五年级几班进行教学,效果很好,特别是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令我欣慰:
1.学生足够的活动时空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根本保证。如:在“学生自己推测假设昼夜交替的原因”时,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进行交流,学生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居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再如:在“学生模拟昼夜交替的实验”时,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尽情的动手、动脑,学生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模拟昼夜交替。我想,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探究就无法落到实处,更没有发展思维的空间。
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节课中,我并没有生搬硬套的给学生灌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太阳公转”这样的知识。而是让学生经历“推测假设——实验——得出结论”这样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寻找“昼夜交替的原因”,就远胜过老师讲解十倍甚至百倍。虽然在这节课中,我们并没有知识点的传授,但教给了学生寻求科学真理的方法。
回放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中时,给科学教学活动带来的无限生机,更可以感受到小组合作在解决问题中的巨大作用。也许,这就是科学课程的魅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时下比较风靡的热门课题;是当前深化课堂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有效教学要关注的是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学习”,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结合小学科学学科和小学生的特点以及有效性教学的特点,来谈谈《昼夜交替》一课在科学课堂中追求有效、高效教学的几点做法。
四、本次课的几点反思
(一)要深入钻研教材,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
昼夜交替是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的现象,但是成因很多同学不一定了解。教师想让学生理解,就必须先深入的钻研教材,了解所研究的内容的重难点,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进而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学环节过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够运用示意图对昼夜现象的形成进行解释。围绕这个目标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二是做有关昼夜现象的模拟实现;三是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
(二)要挖掘材料的结构内涵
1.选择有结构的实验材料
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就是指能揭示科学概念的材料。如将小地球仪、去掉灯罩的手电筒作为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提供给学生,尽量的模拟太阳向四面八方发光的现实场景,目的是要避免学生从零乱的材料中片面认识事物特征,而让学生较全面地从本质上认识事物,获取科学的知识与方法,给学生较大的思考空间。
2.采用有意义的典型材料
通过典型材料引发典型经历,典型经历引发科学思维,科学思维引发科学认识,科学认识的提高就是科学课堂效率的提高。如在演示实验中将大的地球仪和用麦架搭立的节能灯组合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比较抽象天文空间运动学习,通过模拟实验的形式把它形象化、可视化、易懂化、使学生可操作化,效果较好。
(三)注意选用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学中围绕昼夜现象的形成跟太阳的照射,地球是球体,球体不断自转,三个因素有关的事实展开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课堂上为了提高学习有效性,我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的气氛不断的激励学生敢于想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并始终注意选用学生提出的问题做为探究的动力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选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有效教学的动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的探究思维范围估计不足;特别是在请个小组派代表上台进行实验演示验证假说的环节,没能把握好,应该把具体的分工讲明白在进行,同时,在这一环节,由于担心学生不能很好的表达,教师扶得太多,应该更开放,让学生尽可能的表达和演示;由于时间关系,演示还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需要更全面、细致的考虑,对学生、对教材要更深入的了解,运用更多的方式使课堂教学更有实效!
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