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9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让教师更幸福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9-15 06: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职业关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教师是否能从职业中获得幸福感,将影响教师的人生质量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唯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由此,我们有必要追问——

  ■本报记者 张滢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就是其中的第三乐。那么,教师应该是一个幸福的职业。

  当前,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发现教育的意义、职业的尊严和自身的价值,体验到了幸福感和成功感。但与此同时,却有一些教师陷入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之中。

  必须承认的是,要在重重压力下让教师接受现实、悦纳自我,甚至实现自我超越,主动追寻幸福,是无法一蹴而就的。然而,让教师的心中充溢幸福,又是必须且迫在眉睫的。因为教师不是一般的职业,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关乎他们的人生质量。而教师的人生不幸福,生活不如意,很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发展。而当教师内心充盈着幸福的时候,学生也会立即受到感染。

  因此,了解教师的生存状态,关注教师的心声,减轻教师的负担,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促进教师的职业幸福,进而使教师能更科学、合理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关乎民族的未来。

  减少“考得好”与“学得好”之间的迷茫

  [现象]

  “早晨:钟声闹起,一日开始。呼儿唤妻,简单梳洗。衣不及熨,被未及理。匆匆忙忙,就上班去。中午:桌旁一趴,聊作休息。正要入梦,铃声响起。午间自习,检查纪律。拼命干活,慎讲索取。晚上:两眼一合,已然梦里。不是上课,就是考试。和在醒时,毫无差异。天天这样,年年如此。悲上心头,心痛如斯。天已微明,铃声又起……”这是日前在网上颇为流行的一首打油诗,题为《教师的一天》。的确,教师工作一天到晚风风火火,和上足了发条的闹钟没什么两样儿。

  许多人常常不理解,学校教育为什么让孩子那么辛苦?学校本身除了校长和教学楼实体,其他的组成部分对于人们来说几乎都是抽象的,而教师则是具象的。因此,人们往往将学生学得苦、学得累的原因归结为“都是教师惹的祸”:是教师的课上得不好,是教师布置作业太多,是教师的性格有问题……

  不可否认,确实有部分教师因为业务能力欠佳,方式欠妥,导致了学生学得累、学校生活过得苦。如有的教师采取课内损失课外补的办法,题海战术,多讲多练,补课加课,总之觉得学生学习时间越长,题目做得越多,收获就越大。可是,教师真的愿意让自己活得那么辛苦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其实,教师是在被一双无形的手拨弄着,而这只手不一定单纯是“万恶”的升学率。

  随着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和教育选择权的增多,学校教育能否适应社会的要求决定了学校的“生死存亡”。一方面,学校要谋求“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就要适应家长与学生的需求。同时,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要求也相应会通过学校对教师的考评制度鲜明地传递给教师,即要求教师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最大的学习成果,简言之就是让学生“考得好”。另一方面,学校仍然要通过一些具体评价标准,来衡量教师如何运用各种办法帮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全面发展,简言之就是让学生“学得好”。

  表面上看,“学得好”与“考得好”并不矛盾,似乎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而实际上,由于在校有效教学时间及教师教学水平的限制,为了赶上教学进度,教师很多时候被迫在许多可以拓展学生能力的点上一带而过。而针对考试,教师往往只需采取一定规模、一定数量的操练,让学生在题型、题目上“见多识广”,就能取得不错的成效。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教师要实现学生“学得好”比“考得好”难得多。而就教师而言,既要遵从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良知与责任,又要满足家长和学生的升学愿望,再加上教师在学校内部也面临竞争,这就使得教师在教书育人和升学压力之间不断摇摆,不断感受角色冲突。

  有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现象,虽然许多教师都曾清晰地回忆出,后来在人生路途上发展得最好的学生,或者人品最好的学生,抑或是最尊敬、最挂念教师的学生,不一定就是当年那个成绩最好的学生。但是,一些教师总是不自觉地倾向于那些学习好,尤其是成绩好的学生。这种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教师更深度的迷茫——在急功近利的迷雾中,失去了对人本身的关注。而如何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书育人的制度环境,最大限度地化解他们的角色冲突则是教师职业幸福的基本保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9-15 06:33:00 | 只看该作者
 帮助教师在压力与动力中找寻平衡

  [现象]

  一名中学教师的表白:“每周20多节课,备课、教学、辅导学生、管理班级、批改作业、听课、评课、写教学反思,还要迎接上级的检查验收……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课程改革呢?”

  2001年,我国开始实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2010年,新课程改革将在全国各地、基础教育的所有学段全面推开。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为打破固有的教师成长格局提供了新的契机,更对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在以往的教学生活中,教师形成了一定的“舒适地带”。按照习惯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会觉得安全、稳妥,而一旦逾越了这个活动范围,就会遇到困难和挑战。课程改革难免会给教师带来不安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遭到教师的抵制。也许这种抵制不会表现为公开的反抗,但思想上的抵制则更不易为人所察觉和转变。

  课程改革8年来,一些愿意改变并勇于改变的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改革中的弄潮儿。然而,还有很大一部分教师仍然在“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老路上沉重地迈步。

  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不是意味着要放手让学生活动?跳脱教材是唯一教学资源的思想束缚,是不是意味着对教材就可以不管不顾?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与理解,是不是就意味着可以放任学生随意解读文本?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不是就意味着教师不能再使用讲授法了?每一个极端二元对立的问题,都包含了教师们思想上的困惑。而思想上的每一个困惑,又都对应着每一个实际的教学行为,对应着一条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走过的弯路。

  面对改革,有些教师仿佛一夜之间不会教书了。以往耳熟能详的方式,被否定了;新的方式,又尚未来得及掌握。战战兢兢中,公开课上照猫画虎成了最方便、最安全的方式,按照录像、光盘、优质课展演中看到的方式总不会错吧?于是,一时间,廉价表扬与鼓励满天飞,“棒!棒!你真棒!”充斥课堂。演示与活动是充分了,学生是“动”起来了,可学生的思维水平是否真正提高了?恐怕仍然有待存疑。

  而回到“家常课”的课堂上,许多教师又依然固我。因为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考试成绩排名仍然是最重要指标。在很多学校,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与表现并没有列入对教师的评价指标,造成了教师改革动力的缺失。而在一些学校,又将改革重大成果的取得作为重要评价指标,甚至凌驾于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之上,巨大的压力和诱惑反而容易加剧造假或使教师产生倦怠。

  此外,教师还要面对观念的急速更新和参与改革带来的额外工作,压力陡增。从开学报到的那天起,繁忙琐碎的一学期就已经展开。学校每天工作的8小时根本无法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留下备课和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除了奔波在课堂和办公室之间,老师们还要填一张又一张名目繁多的表格,写一篇又一篇计划、总结、论文、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准备一份又一份课题验收或质量评估的材料,参加一个又一个层次不同、规模各异的会议和培训,还要参与课题研究、开展学生活动……同时,在没有一定准备和基础的情况下,课题研究也给教师带来了些许惶恐与不安。

  面对纷繁的工作,教师必须随时将自己保持在一种应激状态,随时回应外界的变化。现代社会信息高度发达,知识的门类日益增多,学生获取知识的管道也日益拓展。教师早已不再是学生知识的最重要来源,甚至教师在很多时候、很多领域要求教于学生。比如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前沿资讯的掌握等,教师未必比学生更精通。

  为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教学改革,教育部门所能采取的最经济有效的办法就是——由行政力量推动、教育专家实施的教师培训。而这种培训在进行伊始就已经潜藏一种预设,即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知识、能力存在不足,有待改进。这种主观预设没有以调查访问为先行内容,忽视了教师的实际需求和实际经验,从而容易导致双重标准,即一方面,培训者不断呼吁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愉快地进行自主学习。而另一方面,在对教师的培训中,培训者又常常以学术权威自居,教学方式仍是“满堂灌”的居多,习惯于将自己的一套理念让教师无条件接受。教师如果不接受这些理念,会立即被指责为保守、陈旧、跟不上形势,要承担更大的压力。教育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在论述教学方法的改进时说过的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思:如果教师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切身感受过讨论式学习,那么无法想象教师自己在进行教学时会如何带领学生进行讨论。

  改革的潮流不可回避,但如何在改革的潮流中为教师适应改革提供更多有效的支持,则是教师在压力与动力之间保持适当平衡的重要因素。因为教育改革如果没有教师的真心投入,就会大打折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9-15 06:33:00 | 只看该作者
让所有教师都触摸职业幸福

  [现象]

  报章杂志上,关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师生相互伤害案件的报道让人触目惊心。各种调查研究不断向人们揭示,有相当比例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有的教师说:当老师工作辛苦,得到的回报太低。有的教师说:带完这一届高三,打死我也不当班主任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存在于教师中,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又在何处?

  有的教师认为,奖金待遇高是一种幸福;有的教师认为社会地位高、上级赏识是一种幸福;有的教师认为,看到学生在自己的帮助下健康成长,就是一种幸福。

  对幸福的不同理解,使得每个教师感受到的幸福都有所差别。必须引起注意的是,如果一个人从事教师职业只是把它看作谋生的手段,那这种看法基本无助于教师个体经验的积累和幸福感的递增。

  相反,如果教师的最终目的只是为了一种与成长有关的幸福,那么他们每天就都能带着幸福来到学校,下班时又都能收获幸福回家;每个新教师也就都能带着幸福走上讲台,数十年后又能带着满满的幸福离开。教师所体会到的这种幸福来源于充盈的内心,它能让师生因彼此的成长而变得更加幸福。

  当然,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我们不能让教师“为无米之炊”,不能指望所有的教师只因身为教师、喜爱教师职业和辛勤工作,就都能无条件地、自发地幸福起来,因为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获得离不开外部条件的支撑。

  要让教师感到幸福,可以有很多办法,可以多与教师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与需求;可以采取人性化的关怀,从各个方面为教师提供服务与保障。然而,要提升教师的幸福感,还必须从根本上尊重教师,尊重所有教师的付出,尊重教师的职业生涯。

  许多教师的职业生涯从或轰轰烈烈或平平淡淡开始,经过一定的年岁,有些人出类拔萃,而有些人则终究要归于平淡。这个世界不只是成功者的摇篮,我们已经给了杰出者太多的赞誉和奖赏,却时常忘记给予默默耕耘者一些鼓励和掌声。一些学校,对优秀教师有着不同程度的政策倾斜和奖励,而对表现一般的教师却常常缺乏必要的鼓励措施;一些学校,对初入职的教师有入职培训计划,对年轻教师有加速培养目标,对骨干教师更是不遗余力地锻造,而老教师呢,除非已经成为骨干,否则就只能安静地干好本职工作,站好最后一班岗,一切培训、进修、外出等等机会似乎都与他们无缘。

  有一句话颇有道理:一个国家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反映了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同样地,对待那些不那么优秀的老师们的态度,将影响所有从业者职业安全感的形成,而安全感是幸福感的基石。

  对于学校来说,所有的教师都是值得珍视的宝贵资源。尊重完整的教师生涯,尊重在专业发展上达到不同程度的教师,建立合理的教师研修共同体,让所有的教师之间形成相濡以沫的伙伴互助关系,将使学校成为不断碰撞出教育智慧的场所,也将使更多的教师在其间体会到身为教师的幸福。

  或许,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即意味着不断奉献和甘于平淡,但对于每一个教师而言,大家都应当理直气壮地追求自己的幸福,追求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因为没有幸福的教师,何来幸福的学生?让我们为了自己,为了孩子,为了社会,为了国家,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5 05:5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