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3 08:15:00
|
只看该作者
之二:从事先预设走向动态生成
“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应该说,编写教材时专家们已经非常注意这个问题,现行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比起以往在生活性、现实性方面已经有了极大的改进。但可能由于编写者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孩子们有较大的差别,所处地区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的不同,有些教学内容貌似接近孩子们的生活,与生活紧密相连,是现实问题,实际上却与他们真实的生活经验、场景相去甚远,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脱节。
如《分数与除法》中的两例“例1:把一升洗发水平均分装在3个瓶子里,每瓶有洗发水多少升?,例2: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块?”就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且例题的叙述形式呆板,不够活泼。若照本宣科可能孩子们仍然会感到老师在教教材,不能真正吸引住他们的“眼球”。对此我们进行了尝试,也就有了下面的这个教学手记:
教学《分数与除法》这课前,我想以“分水糕”为例(我们这里过年有吃水糕的习俗,一块大水糕需几人分吃),并用谈话法创设“情境块”,激起学生们求知的欲望。但在课中我对孩子们说:“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饼’好吗?”突然从后排冒出一个声音:“什么饼?比萨饼吗!”我一愣,随即脑袋中一闪念:我们金坛是有一间比萨饼店,日前从门前走过,里面生意还不错!这倒是一个可以借用的教学资源。于是我顺水推舟:“比萨饼?好,我们今天就聊比萨饼。首先老师来了解一下我们班上有多少同学去吃过比萨饼了?味道怎样?”“如果让你们自由选择,你们最想和谁一起去吃比萨饼?”“我想许多同学可能都希望在双休日与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到公园里去玩,然后到比萨饼店里撮一顿,是不是?” “吃比萨饼的趣事,同学们下课后可以开个茶话会,老师也来分享你们的这份快乐。”“假如你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去吃比萨饼,你准备先上几块?”……“好,我们就先上一块。那你们一家三口准备怎样吃呢?”…… “三人分吃,那平均每人可分得多少块,怎样列式呢?”“再上一块,如果还是三人分吃,那平均每人共可分得多少块,又该怎样列式呢?”“2÷3为什么得到23 块,你们是怎样想的。能借助你们身边的事物向大家说明吗?” “请你们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与它的商,你能发现一些什么?将你的发现与你们小组中的成员商量一下,并说出来给大家听听好吗?”……
在上面的情境板块中,没有以我们事先的预设为准,而是随机应变、及时调整,用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知识的载体。从孩子们的反馈我们明显地发现他们的情感得到了舒展,表现欲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课堂变得富有趣味与人情味,也有了“感觉真好”的欣喜。而且据我所知,我班还有一些孩子在课后真的与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去吃了一次“比萨饼”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