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5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反观教学的基础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9-12 07: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世纪之交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根本目的在于凸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张扬人的主体性,充分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共同推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此次改革已使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很大的改观,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这是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能否定也无法否定的事实。但与此同时,此次改革决不是“哥白尼式的革命”,也不是根本“范式”的转换,而且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操之过急的倾向,致使问题也较明显,其中,课程改革背后的深层问题——教学的基础性问题,引起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密切关注。于是,教学的基础性是什么,教学基础性的意义何在,以及教学的基础性何以实现等问题成为激情过后人们理性反思的关键。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9-12 07:18:00 | 只看该作者
一、问题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学的“基础性”的尴尬

    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启动(1999年)至今已有七个年头,它的来势之猛,普及面之大,影响之广,是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任何教育改革都无法媲美的。在汹涌而至的新的教育思潮中,新的名词(如“建构”、“解构”、“去魅”、“返魅”、“后现代”、“多元智力”等)跃入人们视野,外国教育者的名声(如加德纳、多尔、阿普尔、派纳等)甚至压住了中国的教育家,在大量著作和文章的引用中,我国教育家有时候似乎只是陪衬。当然,我们不应盲目排外,尤其是在信息化、多元化的今天,很有必要引进、吸收外国的先进教育理念,但更为重要的是,外国的先进教育理念要结合本国实际,认真研究之后,才可以使用,决不能犯“拿来主义”的错误。

    人们欣然认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这说明在中国它们有存在和生长的空间,中国的教育不改不行,这是由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外的背景所决定的。但很多时候理论归理论,理论能不能变成现实,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变成现实将是另外一回事。新课程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它的理念是彰显学生的价值,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强调实践活动,培养综合能力,深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动中学、乐中学、玩中学”。这些理念如果能得以实现,课程改革才算得上是“哥白尼式的革命”,这也是人人都盼望的。但现实的反馈又是什么样子呢?

    “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是不少中小学的真实写照。我们暂且不谈课程改革背后的东西,先只就课程改革谈课程改革。有人说,“语文课不是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数学课不是数学课,上成了活动课”。当一位著名数学教育工作者问自己的孙子数学课上学了什么时,孙子回答:“数豆子。”试问“数学生活化”的可能性又有多大?为了突出新课程的情景性,有些教师真是煞费苦心。有位教师讲“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整个教室创设了肃穆、悲痛的气氛,讲台上摆有花圈、灵牌,学生和教师都穿上黑色衣服,胸前佩戴白花。这样的情景创设不知是否合适?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的体验,这本没有错,但过多形式化的东西会适得其反,该学到的东西反而没有学到。为了“探究”而“探究”、为了“情景”而“情景”、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自主”而“自主”的教学,可能会违背教学的基础性,使教学的基础性面临尴尬的境地。那么,人们可能要问教学的基础性究竟是什么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9-12 07:19:00 | 只看该作者
二、教学的基础性是什么:本体论的追寻

    “基”是建筑物的根脚,“础”是础石,即垫在房屋柱子底下的石头,合在一起,“基础”指建筑物的根脚和柱石,比喻事物的根基,事物的根本或起点。我们不难看出,“基础”是一个系统中最基本而且是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部分,是其他一切部分赖以存在、生长和发展的基点。了解了基础的基本内涵之后,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教学的“基础性”是什么。教学的基础性是指基础教育的教学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起点,要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进行必要的准备和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的基础性在于它的准备性。哪些东西才是教学中最基本的、最基础的,能体现教学的基础性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存在着一些争议和分歧。

    有人认为“科学文化知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和轴心,也应是教学的基础;有人认为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社会,知识陈旧的速度迅速提高,学生所学的知识两三年以后就变得过时了,掌握知识的“基本方法”才应是教学的基础;有人认为“基本品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教学的基础;还有人认为“基本事实、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是教学的基础。至此,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一基说(基本知识)”“二基说(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三基说(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与价值观)”。笔者认为每一种说法都有其道理所在,但更倾向于最后一种观点。

    理解教学的基础性我们还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基础”存在不存在“过于”的问题;二是“基础”的“无限”与时间的有限的矛盾问题。从基础的本来意义来看,无论是建筑物的基础,还是教学的基础,永远不存在“过于”的问题。基础越好、越扎实,就越有利于将来的发展。任何轻视或忽略基础的重要性的做法都是要摒弃的。但基础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学生需要的“基础”是无限增长的,如何克服这一对矛盾的问题实际上是几种“基础学说”争论的焦点。“过于”强调知识就可能减少“能力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相反也是一样,如果“过于”重视“能力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就可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基础教育的关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9-12 07:19:00 | 只看该作者
三、教学的基础性的意义何在:价值论的探讨

    谈论教学的基础性问题的人无形中就坚持了功能主义的立场。而像教学中最基础的东西对学生的发展有何作用,对整个教育教学的意义何在等问题却是人们无法回避的,所以这使我们又不得不对教学的基础性进行价值论的探讨。

    基础教育是走向生活的通行证,那么基础教育中教学的基础应该是学生走向生活通行证的前提。教学的基础性不能实现,基础教育就面临困难,学生今后的生活就会遇到挫折和困境。教学的基础性的价值不仅在于青少年个体发展的个人意义,而且也在于整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意义。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基本的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都是学生一生发展必备的基础。没有基本的知识,是不可能进行将来的学习的,但现在的社会是信息多变的社会,仅有一定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还必须学会基本的技能。同时现在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国际、国内的交流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大,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功课。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在日常的教学中是要获得的,是教学的基础性的重要体现。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基础教育阶段是人的发展的关键期,倘若此时的基础没有夯实,那么学生未来的发展就可想而知。我们最能体会的便是建筑物中的“豆腐渣”工程,只不过教育中人的发展没有那么明显而已,但教育中“豆腐渣”工程的后果我们还是不难想像的。教学的基础性不仅体现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或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也要为高等教育打下基础。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教学的基础性是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基础,是整个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基础。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在科技、在教育、在基础教育、在教学,没有教学的基础性的实现,创新则有可能会成为空中楼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9-12 07:19:00 | 只看该作者
四、教学的基础性何以实现:方法论的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给教育带来了新气象,但伴随而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尤其是教学的基础性在现代教学的情景下似乎有削弱的趋势,引起各界人士的重视。相对于基础性的本体论和价值论问题,教学的基础性何以实现的方法论问题的探讨更是必不可少。

    从学生的角度来论述教学的方法论可以从学生学习的方式来展开。学生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掌握,这是相对于科学研究、艺术创造等而言。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包括各种知识、技能及社会规范、审美体验等,而且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文本教材等中介间接地掌握现成的人类经验,从而避免重复人类认识史上发现真理时所经历的曲折和错误。学生认识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基本的两种形态是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几千年来一直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实际上它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甚至是整个人类学习的基本方式,自从有了教育甚至有了人类以来它就主导着人类知识经验的获得。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就是人类知道学习前人的间接经验。夸美纽斯提出的“教学就是把所有知识教给所有人的艺术”的愿望,就是对接受学习的充分肯定。教学的基础性的实现仍然离不开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有它的局限性,容易把学生的学习变成机械的学习,变成填鸭式的教学,这实际上不是接受学习本身的问题,而是人们如何使用的问题。尽管有些人不断地对其进行批评,但至今为止还没有找到另一种更好的方式来完全代替它。

    探究学习的目的在于体验、理解并尝试经历类似科学家那样发现真理的过程,并相应的掌握人类在长期进行探索、研究的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凝结在知识中的科学方法。这种学习方式的确能弥补接受学习的不足,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积极探究的意识与创新精神,但我们切记并不是所有知识都需要学生去探究和发现,这也是不允许和不可能的事情,决不能泛化探究学习。

    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是实现教学的基础性的两种基本方式,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必须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内容和不同情景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且不可机械套用。不同的方式下又有无数种教学方法,教学的基础性的实现既要有“法”,又不能有定“法”。

总之,对教学的基础性的探讨在当今教育背景下有它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这种探讨既能引导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为国民素质的提高垫好根基,又能为人们对教学的基础性的认识指明方向,为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8 00:1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