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吉林省通化市职教中心 刘玉清
一、问题的引出
1.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智能型工作岗位成为了21世纪初人才市场的主流。因而,要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培养出同现代产业要求相适应的智能型劳动者,就需要深化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不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2.学校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危机。对当前处于“进口受阻”、“出口不畅”的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如何寻求生存与发展,已经是刻不容缓的问题。质量是产品的生命,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命力就在于教育教学的质量。因而,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对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课程的深化改革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现状与分析
1.生源素质
近几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锐减,招生陷入困境。许多职校生没有最基本的文化基础,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理解、接受能力较差,学习中大多数缺乏热情。教师普遍感到组织教学难度大。其原因主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基础不扎实、学习态度不端正,只是被动学习;部分学生学习能力或智力、记忆能力上确实存在着缺陷;部分学生虽然显得聪明伶俐,但对教育方式不适应,学习效果不好。
2.教材内容
统编教材普遍存在着脱离实际,内容陈旧等弊端。比如,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使用的英语教材是由省厅组织编写的,每单元由听、说、读、写和语法五部分组成,层次分明,目标明确。教材中的话题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贴近生活、时代气息浓,堪比中学教材。毫无疑问,编写的初衷就是要夯实基础,为终身学习作准备。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大多数学生对于英语仍然没有什么兴趣。当初,许多学生上职校的初衷只是想学一门技术。因而,单一的、纯粹的英语教材,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更别提夯实基础了。我们认为,教材应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为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服务。
3.课堂教学
许多教师对于这样的生源已产生了职业厌倦感,教师普遍感到组织教学难度大,使得教师失去了课改的动力。此外,没有相应的激励制度,教师的课改的动力不足。
4.学习效果
学生没有很好地训练基本技能,考试及格是理想目标,更有甚者对上课和考试都觉得无所谓,上课不是吵闹就是睡觉,考试写个名字或者做完选择题就交卷。
三、探新思路
文化课教学现状摆在面前,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我们不能停留在抱怨和叹息中,应该尽快地适应形势,调整思路,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新策略,使文化课教学能为学生塑造合格的职业文化素质,以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改革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不是研究型的人才。我们认为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不妨尝试与学生专业及步入社会后的工作、生活等相结合,以形成中职特色。对学生来说,毕竟专业课是学生的兴趣所在,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将来的就业。文化课教材与专业课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中,增进对专业的认识,促进专业课的学习,进而带动文化课学习。同时,教材与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相结合,针对性、实用性大大增强,也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实践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完美结合。在文化课教学中以实践感知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生活案例教学等作为主要方式,正是解决厌学、焦虑、逆反现状的有效做法。文化课教师要树立为专业服务的思想,经常深入到社会、企业、专业科室及学生中去进行调研、探讨,了解专业及学生的需求。应该更多地选取和设计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个案。把这些实例当作研究对象,让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增长社会生产与生活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其整合的职业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