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师要善于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我这里所说的情感交流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上,而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言行,也能影响与学生的交流。平常遇到自己的学生,尤其是哪些“问题”孩子要主动点头示意问好打招呼,主动地与其聊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进行交流沟通,逐渐拉近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或是生活中的烦恼,都要善于聆听,并耐心的帮其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当学生感觉到老师是他们的好朋友时,就会乐意与你接触,向你敞开心扉,听从你的教导,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积极地与老师配合,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果。
古人云“若言琴上有琴声,琴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是说弹琴,既要有琴,还要有弹琴的手指,两者只有巧妙地结合起来,才有美妙动听的音乐,教学过程同样如此,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否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将会直接影响着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总之,良好的师生关系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的,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因此教师应尽努力以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1]
三、设计形象生动的导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形象生动的导课,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兴致勃勃地听课,在老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
例如在教学“10的认识”时,我用一个有趣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有一天,0——9几个数字娃娃做起了排队游戏。9最大当上了队长,就骄傲起来了,看不起别的数字娃娃。他神气地对0说:“你呀,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和我比起来真是太小了。”0听了,圆圆的眼睛里流出了眼泪,悄悄地走掉了。看到9这样欺负0,1很不高兴。他牵着0的手走过来对9说:“你看,如果我和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了。”9听了非常吃惊,睁大眼睛看着0。那么1说的话到底对不对呢?这样创设出学习情境,课堂显得生动有趣,此时,学习已成为学生求知的“自我需要”。
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如在教学“认识物体”这一课时,我把传授知识设计为以“游戏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全班同学都兴趣盎然地参加与各个程序的游戏活动中。首先设计的是“找朋友”的游戏。我把4名同学请上讲台,分别让他们拿着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学具,然后让带魔方、文具盒、乒乓球、茶叶盒等实物的小朋友去找自己的“朋友”,最后再让做“朋友”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你们是“朋友”。接着再设计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老师把正方体、长方体、球、圆柱放进一个纸箱里,让学生蒙着眼睛从箱里任意拿一个物体,猜出是什么,并说出你们是根据这个物体的什么特征来猜的。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举手,课堂气氛提升到另一个高潮。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形状及特征就清晰而又深刻地印在同学们的脑中。
(一)要善于设疑导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提问:“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石子有长度,有的说因为有宽度,还有的说因为有厚度、有面积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