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课稿 《蜜蜂》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在自己执教了第一课时后,我听了师父的第二课时的教学。本单元的导读要求是要孩子通过学习课文,一起去发现作者发现的秘密,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发现的品质。《蜜蜂》介绍了作者通过一个简单而精心的试验得出结论的故事。在第一课时,师父上了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讲清了做试验的原因和得出的结论,留下了疑问,即:那么他究竟是怎么做这个试验的呢?第二课时,首先听写几个词语,检查上节课的基础掌握情况,然后通过提问:“通过昨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回顾课文的内容结构即:听说------试验------结论。接下来自然导入今天新课的学习,初读时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读一读,划出他是怎么做试验的,再想想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在交流时,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1、抓二十只,做白色记号;2、让小女儿在旁等;3、走两里多路。进而提问为什么要这么做。从而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认真的科学态度”。接下来,学习试验的过程和结果,通过句子的交流与讲解理解第三自然段。在此基础上,进行说话练习:“小蜜蜂我想对你说-----------”,并且说说原因。最后回归全文,感受作者“求实的科学精神”,并且归纳课文的写作特点,即用词准确。
听完师父的课,有几个很明显的感觉。第一个感觉就是过渡流畅,语言优美。每一个环节的衔接听起来都很自然,试想如果同样一个问题我自己来处理,自觉肯定过于生硬,简言之,就是对于教学设计中版块之间或者每个问题间的引导过渡不自然,或者说就是不知怎么去引导到下一个环节和下一个问题。所以我想,这需要时间与不断的摸索,并且要多学习,多听课,要有准备的有针对性的去听课,这样才能有效的进步。
第二点是问题指向要明确。师父的问题,内容直指要点,问题指向清晰明确。不罗嗦,不模棱两可。小学阶段学生的领悟力毕竟有限,那么课堂中教师对于问题的问法就显得至关重要,学生的思维会跟着老师的引导走,因此,我们必须把提问(特别是几个关键性的统领全文的问题)设计好,不仅问题内容要紧扣文意,问法也很值得思考与斟酌,这都需要我们花时间去不断地探索与钻研。
最后还想说的是,听师父上课,觉得她在执教时,总能围绕主线与中心展开再收回,而我自己在处理一篇课文时很容易偏散,显得比较散,没有凝聚的感觉,脉络不是很清晰,也就是说,不能完全引领全班学生的节奏,这点务必要多学习,多积累经验,对于教材也要多钻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