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7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强化感知 提供感性支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8-20 08: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统合概念。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事物的各部分属性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除新生的婴儿和科学实验的需要,纯粹孤立的感觉实际上是少有的。感觉和知觉总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所以,人们就把两者统合在一起,称为感知。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觉开始的。感知是人们接触、认识客观世界和求得知识的门户。丧失感(知)觉或感(知)觉能力有缺陷的人就无法正常认识客观世界。小学生认识事物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特别需要先从感知门户里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作为升华到理性的诱因和支柱。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保持和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奋的程度。”这里所说的“有关的心理活动”的“第一次出现”,指的是首次感知的问题。首次感知时,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新材料,“对象”由感官而进入大脑的信息是全新的,前所未感的,它可以不受前摄抑制的干扰,长驱直入大脑,刻下毫无二致的印记。此时,感知材料所呈现的程序、结构以及刺激物信息程度的强弱,对于能否在大脑中形成准确鲜明的表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次没有感知准确的事物,以后即使重复多次,也难以消除已经造成的模糊印象。所以,“最紧要的是第一印象。”小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在很多情况下都要经历首次感知过程,所以,教师从一开始就要为学生提供准确、充分的感性材料,安排科学的感知程序,明确感知对象的信息,精心组织好感知过程。如教学“循环小数”,一位教师运用感知规律,精心组织了首次感知过程。教师先让全体学生在10 ÷ 6与70.7 ÷ 33的竖式计算中,反复试商,充分感知“除不尽”这一新情况(学生以前计算的整、小数除法都是除得尽的)。接着运用语言的调节功能,将学生的感知导向到余数和商的小数部分,使学生发现有关数字在重复出现;同时,根据感知的选择性和差异律,把竖式中的有关数字用色笔突出,把余数与商的小数部分的数字的有序变化从背景中凸显出来,让学生鲜明地感知,有关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最后又通过语言的导向,引导学生对“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的个数及开始位进行深入的感知……至此,学生对循环小数的本质意义已经积聚起准确充分的感性认识,即可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在数学教学中,感性材料主要是在直观教学中通过感知而获得的。学生感知材料,受着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探究和揭示这些条件与感知效果的关系,对于直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应掌握和运用感知规律,改进直观教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8-20 08:12:00 | 只看该作者
一、 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丰富感性经验的积累

  鉴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于准确的材料感知到一定的数量,感知到一定的程度,抽象思维就悄悄地开始了。所以,学生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准确的感性例证。如面积这个概念第一次进入三年级学生的认识领域,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跨越。学生以前习惯于从一维空间(长度)角度来看平面图形的(长、宽、边长、周长等),较难理解面积这一二维空间的意义。但是,如果在教材安排的比较黑板表面和课本封面的大小、摸摸课桌面和椅子面并比较大小以后,再让每个学生比较课本与练习本封面的大小,进而任意举出两个面(包括平面图形)比较大小,并用手掌平抚,学生就会在充分的感性经验的积聚中,获得二维空间的观念,理解面积的意义。

  二、 借助恰当的语言调控,提高感知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置于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中的认识主体,不可能对所有事物都感知清楚和做出反应,而只能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为感知对象,其余的事物只能模糊地觉察到,成为衬托感知对象的背景。而感知的这种选择性又被感知的目的所制约。数学教学活动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感知确定的对象,感知目的越明确,感官指向越集中,感知越鲜明,建立的表象越清晰。但是,小学生的注意往往带着无意性,感知常常随着情绪指向自己意向的事物,低年级学生更易受兴趣所使。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依靠语言的调控和导向。教师要设计好确切的指导语和诱发性的提示,给学生感知导向,使感知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活动。上述循环小数的教学案例中,当学生初步感知“除不尽”这一新情况后,教师提示学生:“如果耐心地再往下除几步,就会在余数和商的小数部分发现一种更为有趣的现象。”学生就会继续计算,并在余数和商的小数部分中努力寻找有趣的现象,即有关数字不断反复出现的现象;此后,教师又提出要求:“观察这两个商的小数部分,它们各从哪一位起,有几个数字在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学生便着意对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的个数和开始位进行深入感知……这里,由于语言的导向,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开展观察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感知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8-20 08:13:00 | 只看该作者
三、 扩大感知对象和背景的差异,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感知的选择性表明,人能够从周围环境众多事物中优先、显著地分出当前所要感知的对象。那么,教学时就可以根据需要把感知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集中注意于所要感知的对象。心理学实验又表明,感知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越大,对象就越容易分化出来。所以,为了把确定的感知材料凸显出来,要设法扩大它与背景材料的差异,增强对比度,优化感知效果,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师结合学生的操作在磁性黑板上作了下面的板书和演示:

  8÷4=2(盘)

9÷4=2(盘)……1(个)

10÷4=2(盘)……2(个)

11÷4=2(盘)……3(个)

12÷4=3(盘)

  教师在除数与相应的余数上套上红色框,把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从白色的整体计算背景中凸显出来,学生通过比较大小,能清晰而深刻地理解在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上述循环小数的教例中,教师在竖式中把余数与商的小数部分的数字用色笔从白色背景中凸显出来,就是为了扩大对象与背景的差异,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不断”“依次”“重复”的意义。

  在静止的情境中,活动着的对象容易成为感知的目标。因此,教学中可适当运用活动卡片和模型,投影、课件等信息技术手段,组织游戏、表演、比赛等活动,来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如教学“平行和相交”,有位教师让学生玩摆游戏棒的游戏,每位学生都用两根小棒摆在桌面上,形成了各种位置关系:

让学生感知,然后比较分析,形成相交与平行的概念。

  根据感知的选择性和差异律,教师平时讲课要注意主次分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关键内容要板书在醒目的地方,使用直观教具要安排在显要的位置,需要突出的内容可用色笔或音像突出,讲课不能平铺直叙,而要抑扬顿挫,以保证良好的感知效果。

  四、 调度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形成深刻表象

  人的感知总是通过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进行的。小学生认识事物更需通过多种感觉渠道,共同接受感知对象的刺激,在头脑中形成深刻表象。如为了让学生认识圆周长的空间意义,教师先出示一个周围镶着红线的圆,把圆周长显示出来给学生看:

接着让学生在圆上用手指示圆周长的部位,在触觉中体验圆周长是曲线状的;再让学生把镶着的红线拨下来,拉直,在运动觉中感知,曲线状的圆周长展开后是一条具有固定长度的线条……这样,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感知,辅以必要讲解和提示(又与听觉结合在一起),把同一对象信息同时输入大脑,学生获得的圆周长的表象将是鲜明、深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05: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