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在讲解《速度》时,学生在课上得到充分的练习后,对速度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在下课前几分钟可以播放一个简短视频,供学生欣赏之余拓宽了视野,放松了心情。当然要放和本节课有关的内容,例如可以是太空遨游视频,世界首富丹尼斯 奥托乘坐飞船进入太空遨游,借此可以引出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激励学生长大后可能也会成为遨游太空之人。
这样的数学课,学生怎么会不产生兴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老师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恰当的引入一些适合自己教学内容的素材,使其能够充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紧紧围绕教材展开,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起到一两拨千斤的效果最好。切忌不要为了有趣随意添加素材,而脱离了教学内容,忽略主次,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2.2 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突破重难点,帮助理解。
学生对简单的东西,容易理解的东西是乐学的,会让他们找到一种满足感,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只是过于复杂,学生理解有困难,当一直处于枯燥繁琐的教学过程中时,难免会出现厌学的情况。教学中有了信息技术的帮忙,数学课上抽象的事物就变得不再那么难理解,借助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把抽象的事物变得直观而具体。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这样提供了一个缓冲平台,使复杂的问题不再让学生望而生畏。
<案例一>
现在很多小学都普及了多媒体投影仪,尤其对低年级意义深远。一二年级的孩子,识字少,注意力不易集中,没有投影仪时,老师讲解习题,学生在书上寻找题目,就会手忙脚乱,花上很多时间,因为他对一些字一些符号是不熟悉的。有了有应以的帮助,无论是老师教还是学生学,都变得那么轻松。
<案例二>
讲解一年级《认识图形》时,一年级上学期学了立体图形,下学期学平面图形,学生很容易混淆,比如把正方形说成正方体,把圆说成球等。如果老师只是在黑板上画一画,我个人认为这样学生的理解是不深刻的。这时候用上幻灯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篮球、足球、魔方、盒子等等。会不会形象多了。再比如至少几个小正方形能组成一个大正方形,几个小正方体能组成一个大正方体,这一直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当老师把这些制作成幻灯片观察一下,学生很轻松的就理解了,效果事半功倍。
<案例三>
教学二年级下册“平移与旋转”这部分内容,为了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利用电脑演示一组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让学生区分哪些是平移或旋转。在教学平移时,可以在电脑中把平移的过程用动态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通过观察,了解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在学习中学生很容易对移动几格造成错觉,会错误地把移动7格理解成两个房子中间的空格是7格。而这样利用计算机“动”的优势,辅之以“顿”的功能,给了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使原来实物不易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的展示,降低了学生在观察上的难度。电脑画面能动能静结合,刺激学生的感官,使观察重点突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引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的专注力,融化了知识的难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