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1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语文优秀论文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7 23:17: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学语文优秀论文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达县青宁乡中心学校:王军   曹明
摘要:为培养新型人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使语文课堂教学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以及提高语文学科的训练水平,有利于学生思维、想象、认知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德育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积极探索和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融入教学,努力使我们的课堂增添色彩。
关键词:教育技术语文教学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和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的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教育信息呈现多媒体化、教育信息组织成超文本形式,教学过程具有较强的交互性、教育信息的传递呈网络化、智能化,这使得教育技术支撑下的语文教学更具魅力,教学模式也与传统教学有了新的不同。语文教学不管在中学还是小学更赋予新的内涵和外延。
《语文课程标准》中一再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事实证明,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表现传统教学技术所不能表现的内容,取得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对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时,我们也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要摆脱把信息技术设备仅仅作为一种播放工具,用来传授知识的观念,而要把它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通过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创设和展示有意义的情境,提高学生的求异和洞察能力。要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把学生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了一种障碍。利用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与所教的课程相干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情境包含有多种形式,包括事实性、意境性、示范性、原理性和探究性的情境,尤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局域网络和互联网络技术的优势,创设生动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                  
其次,新型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应关注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时,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的讲解教案上,而是应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它具备许多传统教学媒体没有的优越性,困特网——全国最大的网络,我们可以从中获取无穷无尽的信息资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集合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把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发挥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一、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深入开展,运用图文并茂、动感无限、声影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形成了一定的课堂,越来越多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创设出生动活性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集“声、色、画”于一体,色彩速写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助于创设特定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如闻其声,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习变成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探索的过程。 比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先设计一个课前导入和视频播放环节;讲授新课前,视频播放一段有关西沙群岛的片段,呈现多彩多姿的西沙美景,再让学生描述美景,学生朗诵全文后在声画面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示范。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大海波涛、椰树婆娑的景象和作者热爱美丽的南海的兴奋之情,从而达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到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情感,使古诗效果更加具有深入的情感体验 古诗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历史长河中积淀的宝贵财富。 思想内容深遂,文笔优美的诗歌,学生读来朗朗上口,字字珠玑,意境优美,陶冶情操,但是古诗讲究平仄、押韵、文字凝练,给学生学习和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许多学生对古诗望而生畏,停留在为背诵而背诵的层面上。为解决学生学习古诗这一问题,运用多媒体借助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进入古诗所引导的情境中,入境生情,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唐代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对瀑布很形象、很生动、很直接的描写,画面感很强,利用多媒体在屏幕显示“庐山瀑布美景图”,富有动感加之瀑声的巨大声音,一下把学生的目光聚集在一起,整体感知瀑布的美。教师水到渠成的引导教学过程、从文字中感受语言美,这时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其效果是教师的口头表达所不能企及的。 又如,朗读是学习古诗重要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不凡采集一些视频画面,让学生先从感性入手,为学习好学生懂诗歌,做一些前期的辅垫。比如《望庐山瀑布》,通过观看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结合配乐形式,感知诗的美景,诗的韵律,诗的音乐美,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 河山的爱国主义情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7 23:18:00 | 只看该作者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拓展思维,不断优化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是体现学生掌握语文文字能力记叙生活、表述情感的一种形式,是检验和检阅学生作文素养的教学形式。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大量的视觉听觉形式能使教学环节更加情景化、趣味化、生动化、形象化。为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表象,不断展开或开拓思维空间提供物质基础,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作文素材,又开辟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 比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读后感时,运用网络和多媒体配上音乐渲染有声有色地把小女孩的生活遭遇和现在童年的幸福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小女孩的痛苦生活和社会的黑暗,以及现在儿童生活的幸福,从而,让学生真正的有感、有素地写好作文。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综合多种感言,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的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通过一些课件形式,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多种感官的综合活动,能多角度、多方位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通过耳、目、口、心这些感知器官渐入佳境,视听并举,学生的思维训练更超灵活,立体全面,特别是解决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更有形象性和动态感,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代教育技术是以学生主动建构为指导思想,采取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优化教学设计,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各种工具。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真正实现个体化的教学。在个体化教学过程中,采用人机对话,互交性很强,充满人性化的界面设计,学什么内容,什么层次,练习,测评等都是由学生自己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点选。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下学习,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不局限于相同的学习起点,只求人人都有所提高,这在传统教育中很难做得到的事情,在这里可以轻松实现。我们要重视实践、探索、发现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要使学生实现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就必须置学生于自主、探究、发现的活动中,让学生从主动经验和探索的活动中发现知识的由来和关系,以外部的实际操作和内部的思维操作相结合、相作用来实现认识的深化。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使面向学生的画面生动活泼,色彩鲜艳,声情并茂。这就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学生只能看黑板、听老师讲的单调的模式,使得课堂变得绚丽多彩、富有趣味,大大优化了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丰富而生动,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合谐的教学情境,极大的提高了他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胡启立在《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几个问题》中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这句话放到教育上就可以理解为在未来的教育评价体系当中,一个地区和学校教育技术应用的程度是评价这个地区、这个学校综合实力和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在生字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准确理解中国汉字,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这样,既节约了时间,真正做到课题大容量,又生动形象,让学生更理性记住和理解汉字。
       总之,应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并具有互交功能的学习资源。就语文教学而言,语文课堂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发展学生健康个性,提高审美能力等的艰巨任务。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作用,全面提升了教学质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23:1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