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思路
大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意义的理解,是从具体的事物开始的。他们学习数学,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大班幼儿积累了有关数量的多少的经验,并能准确进行比较甚至用语言描述,此时,就需要教他们用具体的符号来表示数量关系。我借助幼儿喜爱的动物形象和他们熟悉的饼干来开展活动,让他们更加感兴趣,从而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经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的抽象意义。
活动目标
认识并理解“=”、“>”、“<”,学习用“=”、“>”、“<”表示两组数量关系。
活动准备
《熊大婶的饼干店》背景图一张、各种口味的饼干图片若干、“=”、“>”、“<”图片、各种动物图片、数字卡片、幼儿操作材料(三个层次)、《找朋友》、《饼干歌》音乐等。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出示“熊大婶”的图片,以“熊大婶”的口吻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好,我的饼干店开张了,欢迎你们光临品尝!”
二、通过比较不同口味饼干的数量多少,认识并理解“=”、“>”、“<”。
(出示各种口味的饼干,每两种一组,让幼儿数出数量并用数字表示,进行多少的比较。)
1.认识等于号,理解其表示的意义。
·提问:“草莓味的饼干有多少?(3块)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3)”“香蕉味的饼干有多少(3块)?用数字几表示(3)?”
·教师出示等于号,让幼儿认识,并理解其意义。
2.认识大于号,理解其表示的意义。(方法同上)
3. 认识小于号,理解其表示的意义。(方法同上)
三、通过比较每组小动物的数量关系,巩固对“=”、“>”、“<”的认识,理解其意义。
幼儿比较各种动物的数量,并用“=”、“>”、“<”来表示它们的数量关系。
四、幼儿分组操作,练习使用“=”、“>”、“<”来表示两组数量关系。
幼儿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和能力差异分成三组操作:
A组:在每规则排列的每两组物品或数字间用相应的符号表示他们的数量关系。
B组:在点卡或不规则排列的每两组物品间用符号表示他们的数量关系。
C组:一组物品和中间的符号的另一边添物品。如3<?
五:游戏:找朋友,进一步理解“=”、“>”、“<”。
六:品尝饼干,小结结束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