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活动目标:1.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愿意当众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2. 能根据人物的表情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
准备:大图书、故事ppt、幼儿用书、故事动画、线索简图。
过程:一、观看ppt第一页,导入故事。
师:这是谁?
他是什么表情?
发生了什么事情?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大胆猜测)
看看图上有什么?
小兔子的耳朵是什么样的?
他在做什么动作?
老师总结:兔子不小心把脑袋磕在了石头上,忘记了自己是谁。
师:猜一猜,小兔子会怎么办?
如果你忘记了自己是谁,你会怎么做?
提示:小朋友的猜想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地,和故事的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幼儿自主阅读,放轻音乐。
幼儿传书、收书,涉及书的知识。
师:谁能说一说故事中都讲了些什么?
(幼儿一边说老师一边出示故事线索)
三、老师随着幼儿的回答挖掘画面细节,理解人物的心理变化。
1.观看ppt第二页,
师:小兔子都在什么地方?
他在做什么?
猜一猜,他心理在想什么?(茫然)
2.观看ppt,兔子遇到青鸟,
师:小兔子做什么?猜猜青鸟对他说了什么?
老师的挖掘点:片段一:被子、床单、餐桌、
兔子头上的汗珠、
闪闪发亮的地板。
变得很干净。
3.兔子遇到熊,
师:兔子遇到熊后又在干什么?
老师的挖掘点:
片段二:兔子和小熊所在的地点、
做了哪些运动、
穿的衣服一样吗?
每一天都做运动。
4.兔子遇到鼹鼠,
师:遇到鼹鼠,他么俩在干什么?表情是什么样的?
动作是什么样的?变得很爱笑。
老师的挖掘点:片段三:兔子和鼹鼠动作和表情的变化——越来越高兴。
衣服不同,说明每一天都在练习微笑。
5.兔子遇到蚂蚁,
师:遇到蚂蚁后,小兔子干什么?表情是什么样的?
老师的挖掘点:
片段四:小兔子怎么和蚂蚁说话?
种了几棵树,还种吗?你怎么知道的?
兔子头上都流汗了。
老师在幼儿回答的基础上在进行挖掘,进一步感知兔子的心理变化。
四、集体阅读最后两页。
师:兔子什么表情?身体的动作。
图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在谁的家?干杯,准备了丰盛的食物款待客人。
老师总结:兔子终于找回了自己,至于那只脏兮兮、爱睡懒觉又坏脾气,而且不爱劳动的兔子,早就被忘记了。
师:兔子原来是什么样的?
现在变成了什么样?
通过好朋友的帮忙和兔子自己的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
五、观看故事动画,完整欣赏。
活动延伸:自制图书。如果你遇到忘了自己是谁的兔子,你会怎样帮助他找回自己呢?把想法和爸爸妈妈一起画下来,讲给小朋友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