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3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阅读教学的新形态──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6-27 06: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陕西省西安电力机械厂子弟小学 丁惠



一、什么是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是指阅读者与阅读对象之间的信息交流。阅读发生在阅读主体与阅读客体之间,要实现真正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必须落在“个性化”上。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上我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经验。所谓阅读经验,就是经历了什么样的阅读,一方面指读了什么,另一方面指在什么场域下阅读。所谓“读了什么”,不仅是指读了一些什么书,更是指读到了这些书的一些什么东西,读了哪一个层次上的内容;什么场域下读,不仅指阅读的具体环境,更指阅读的文化、社会和制度背景。



二、对文本的个性化态度



所谓态度,是指对阅读文本的期待是什么,也就是准备把文本处理成什么样子。我们可以把阅读分为“创造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批判性阅读”三种。“创造性阅读”是从处理文本的结果这个角度来说的,其特征是期待通过阅读创造出新的阅读成果。“探究性阅读”是从处理文本的过程来说的,其特征是期待通过阅读以探究未知场域。“批判性阅读”是从处理文本的立场这个角度来说的,其特征是期待通过阅读做出评价和判断。所谓对文本的个性化态度,就是指“创造”“探究”“批判”的态度。



三、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务本策略”



1.潜心吟味,入乎文本。阅读是从书面语言和其他书面符号中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作者、文本、读者构成阅读交流中的三个基本要素。读者是借助文本接受和处理作者输出的交流信息。从作者创作的角度看,“诗言志,文载道”,言为心声,文本寄予着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是情志所托。因此,阅读的过程是追溯、探究和重构作者所表达的情意的过程。它强调阅读文本时要潜心吟味,切己体察,读出自己的真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心无旁骛的阅读环境,让学生自读、自悟,并适时引导,使他们渐渐进入文本,贴近作者。



2.比较品评。这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研读策略。面对语言文字,反复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疏忽,语语悟其神,在鉴赏玩味、掂量比较中,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学生只有在不同语词、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文中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从而培养语感。我在教《荔枝》这课时,有一句“居然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可接下来却写“每个沙果都显得晶光透亮,沾着晶莹的水珠,果皮上红的脉络显得格外清新”。单纯从文上分析,其意义互相矛盾。但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句子背后蕴含的思想感情,学生顿时感悟出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3.感悟思辨,融会贯通。朱作仁先生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论述:由于同一种语言文字对各人产生的内心视像互不相同,其激发起的情感倾向和想象形象也就随之而异。如“树木”这个词,在阅读者的想象中不可能是同一棵树,它或是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或是满天飞雪中傲然挺立的翠柏……这种内心视像的互不相同,便是读者对文字进行感悟的一种简单形式。人们常常会有这样一种体验,当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时会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为什么?这是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独特的情感、理解和体验。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经历越丰富,感情越投入,其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就越强。



4.亦精亦博,拓宽视野。个性化阅读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主体是否做到了精读与博览相结合。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在自己与父母同享天伦之乐时,是否曾想到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的孤苦,想到贫困地区孩子的缺衣少食?人生的道路漫长,不幸总难避免,当遇到不幸,应像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样,不悲观绝望,而是怀着幻想和追求,即使面对死亡,嘴上仍带着微笑。如果教师能教导学生以这样的态度面对生活,我们就会发现《卖火柴的小女孩》有着更高的文学价值,因为它教会了我们对待困窘和艰难的一种人生态度。无疑这样的思考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摆脱课本和课堂的束缚,敢于跳出课本,从一个大的视野来把握课文。



5.反思体验,提高质量。阅读时反思不足,随时进行拾遗补缺,纠偏救失,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阅读方法,有效地促进阅读质量的提高,是一种较好的阅读习惯。方法有:质疑问难,反躬自问,比较辨别,修正创新,举一反三,温故知新等,目的是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广、更全、更新的方向延伸。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6-27 06:10:00 | 只看该作者
四、怎样让语文课堂文本教学在个性化阅读中活起来



1.鼓励创新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活学生的阅读审美动力。《再见了,亲人》一文字字皆情,可文中描绘的生活情景却离学生很远,学生难入情入境。在教学中可用录像的形式呈现抗美援朝战争中硝烟弥漫的战场,志愿军黄继光舍身堵枪眼、邱少云烈火烧身纹丝不动的感人场面,以及1958年志愿军回国时,车站人头攒动、鲜花簇拥的送别场面。这样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动情,达到设境悟情的目的。



2.让学生在想象中阅读。文章不是无情物,都包含着作者的内心情感和体验。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作者的心,与课文碰撞产生火花,从而感悟到文章语言的内涵。我在教《鸟的天堂》一课时,当学生学到“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假如你就是林中那只可爱的小鸟,你能告诉大家你在唱些什么呢?学生想象的翅膀展开了,发言积极热烈,说得有声有色。这样的适当点拨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思维被激活了,想象丰富了,课文的内涵也真正理解了。



3.引导“研”读,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亲历亲为、整体感悟、潜心探究、联想沟通,才能不断提高学生感悟、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学《詹天佑》一课时,我摒弃了以往逐段讲读、层层设问的教学方式,抓住了“杰出”“爱国”两个词语,让学生通览全文,自主读书,探究阅读,看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这种探究式的阅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潜心读书,仔细探究,积极讨论,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发现者的愉悦。



4.适时练笔,感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适时采取随堂练笔的形式,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感悟和体验作者的情感。如教《凡卡》一课,凡卡最终的命运是怎样的呢?我把这个问题留给了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情感被点燃了,思维非常活跃。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自由发挥练笔内容:读后感;我和凡卡比童年;续写《凡卡》。这次练笔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触动。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凡卡悲惨命运的根源,并懂得在那黑暗的社会里,凡卡注定摆脱不了悲惨命运,从而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0 11: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