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4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教研论文 “解放”儿童发展创造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8-27 22:50: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交流文章 “解放”儿童发展创造力
浙江湖州织里实验小学 费 华 沈华斌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使得对学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特别是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中占主体地位,发挥重要作用。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即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嘴巴,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双眼,解放学生的空间,解放学生的时间),明确地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从中看出发展学生创造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所以我们的教学,应“解放”儿童,发展创造力。

关键词:解放  学生  创新  创造

在全国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个人的浅薄认识:

一、解放学生的“头脑”

1、转变角色,树立“组织者”角色

要解放学生的头脑,使学生敢想、善想,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摒弃教师“至高无上”的权威,树立“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的观念,“主要”要有学习的自主权,拥有课堂的主动权和占有活动的民主权。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角色,就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面对“主人”,大度一点,豁达一点,民主一点,开放一点,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一个自主表现的空间,给学生言行的自由性,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挑战教师,有了教师角色的直下转换,才会创出新的课堂。

2、营造民主氛围,给学生发挥创造潜能的机会

要让创新真正走进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的情绪也会随之高涨,对数学产生兴趣。师生的情感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才发挥更大的创造潜能。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因此,教学中,我努力破除“惟师”的陈旧观念,走到学生中去,与他们促膝长谈,对每一位学生都抱有真诚期望。反之,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

二、解放学生的“嘴巴”

“解放学会的嘴巴,使学生有发表、提问的自由。”陶行知先生的这一主张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演教案剧,学生没有“言论自由”思维受到禁锢的局面,告戒我们应重视师生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发挥,课堂上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在讨论中碰撞创新的火花。

1、  善问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有问题提出,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教师应把问题的发现权交给学生,帮助他们由敢问到善问的过程。老师要经常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积极发言,对善于提问的学生应给予表扬。同时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愤,使学生提问有“安全感”,对哪怕一些异想天开甚至偏离本教学内容发日提问,教师也不要急于否定,而应该通过引导让他们回到主体上来,教学中,学生能否做到善问,这点关键在教师的引导。怕学生“乱问”耽误教学时间是许多老师不敢放手让学生提问的主要原因。殊不知学生只有从提问中才能学会提问。例如,学生计算198÷2×34+34这道题,有的学生按四则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有学生提出:用简便计算,行吗?即是198÷2×3+34=99×34+34=(99+1)×34=34000。既简便又准确,解题思路富有创造性,我及时表扬他解题时不墨守陈规,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并鼓励全体学生学习他。这样,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发展了学生创造的思维品质。

2、交流是创新思维的不竭动力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要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就只有传统的学习方式,即《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而交流是这种学习方式的主旋律,从信息传递的过程讲,交流的信息传递方式为输出(阐述个人观点)——接受(倾听他人观点)——反映(反思自己的观点,重建自己的观点),这是个动态的、可循环的过程,所以,交流的过程是思维碰撞的过程,是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加工,知识重组的过程,是交流者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实现创新的动力。学习过程中,学生交流前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活动,对需要交流的问题有初步的看法,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如小组讨论、同桌交谈等,在交流中,交流各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或顿悟,或引起注意加深印象,或在头脑中与自己的观点碰撞后,转换新的视角,生成自己的观点。这一过程是思维不断变化的过程,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是交流在起作用,让学生畅所欲言的进行交流,势必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学习“一个数加(或减)接近整百、整千的简便运算时,计算496+198。

生1:496+198=500+198-4=694,496当500加,多加4,要减4。

一石激起千层浪,生2:198也可以当200来加,496+198=496+200-2=694。

生3:那么我把496和198都看作整百数,496+198=500+200-6=694。

生4:老师,也可以这样,496+198=494+2+198=494+200=694。

生5:根据生4的做法,我这样想496+198=496+4+194=500+194=694。

交流不仅使学生阐述了自己的想法,还使他们在别人观点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思考,生成新的观点;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8-27 22:51:09 | 只看该作者
三、解放学生的“双手”

1、动手实践是学生创新的主要途径

要解放学生的双手,必须摆脱教师只关注学生接受知识,重数字符号,重数学公式,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在教学中,应重视“教学合一”,让学生大胆参与实践,动手找一找,画一画,做一做,写一写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会创新,这是最终的目的。

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一位教师准备几组形状不一的三角形纸片,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协作进行剪、拼、移等活动。学生通过动手随意摆弄,并在充分的摆弄之后自己发现归纳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再通过对拼移的图形进行测量、计算、验证。整个过程教师讲解不多,学生操作兴趣得到保持和发展,不仅学会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理解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而且锻炼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2、  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

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的聪明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由此可见操作与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动手操作的过程是手脑配合并用的过程,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必要条件。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梯形”三种图形后,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沟通这几种图形的联系。在操作中观察,比较,探索规律,以平行四边形为基础图形,先让学生在钉子板上用橡皮筋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向左(或向右)方向转移平行四边形的上底,使之变成一个长方形,学生自己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变成了直角,则变成了长方形……通过操作,有效地使学生进行探索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因而,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大胆放手,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化难为易,而且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解放学生的“双眼”

“解放学生的双眼,使学生学会观察”陶行知先生的这一主张对数学教学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是一种思维的知觉。在教学中,我们看到观察力强的学生,比较容易抓住本质,看到数量变化的关系,较快地理解。实践证明,数学观察能力是学生顺利完成数学活动所必备的而且直接影响其学习效益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门户,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是学生创新的条件。

1、明确观察目的

心理学家哈根认为:“儿童有一种注意某些线索而无视另一些线索的强烈倾向,,烈倾向索的我们的习形思维这种倾向常常受外界制约而左右着自己的行动,在幼儿期尤为突出。所以组织学生观察,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使他们在观察中,主动支配自己的感知觉,把感知方向集中指向一定对象和观察上。利用小学生认识事物带有很大的形象性的特点,智谋提供具体事例,使他们在思维的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感性材料,从中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地培养起数学观察的能力。

2、教会科学的观察方法

观察是智慧的源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艺术大师罗丹曾指出:“所谓的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可见研究科学的观察方法对培养和发展观察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解放学生的“空间”

“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以扩大眼界,从鸟笼的学校中解放出来。”传统教育给学生的空间太少了,老师应责无旁贷地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他们纵横驰骋,否则教育将是死的教育。

1、提供学生实践的空间

《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最终达到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目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搜索、收集、整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数学信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的意义和写法“这一内容时,提前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一个任务:“请同学先去找找哪些物品上有‘小数’,并想想该怎么读?它表示什么意思?”于是,同学们就在课前收集了相关信息,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学生纷纷汇报了自己调查的结果,如:苹果的单价是0、80元;文具盒的单价是4元……通过课前的调查,学生对小数的表现形式和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生活中处处有“小数”;同时还为教学提供了重要素材,这样教学既引导和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实际,又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充分体验数学本身的魅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8-27 22:51:28 | 只看该作者
2、提供学生运用的空间
《课标要求: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知识的课外延伸,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后,一位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实践活动。
××学校组织看电影,参加人数如下:
家  长
学  校
老  师
15人
180人
27人
现购票处票价:学生票价5元/位,成人15元/位。40人以上团体票10元/位;如果派你去购票,你准备怎样买?怎样最合理?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答出结果。通过比较得出“家长和老师”合起来买团体票最合理。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体验到和感受到最朴实的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不但巩固了数学知识而且积累了生活经验。
六、解放学生的“时间”
1、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为学生发展创造力提供保障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传统的教育,使学生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作业上,而效果收效甚微,怎样发展学生的能力,又不耽误学生的时间呢?我觉得布置有意义、有针对性的作业起着不可思议的作用。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开发学生智力,减轻课业负担,解放学生的时间,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参与发展个性的活动课程呢?我认为作业的设计要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出发点,要多种多样,有弹性,有创造性。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可选择性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喜欢或是力所能及的解答,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活动时间。如学习了多位数写法后,我设计了一组自选题。★一个数,千万位上是6,十万位是4,千位是5,其余各是0。这个数写作(   )。★★一个六位数,十位上是2,千位上的数字是十位上的2倍,千位上的数字和十万位上的数字相加是10,其余各位都是0。这个数写作(   )。★★★有一个九位数,个位是9,万位上是3,任意相邻3个数之和是14。这个数写作(   )。学生对自选作业非常感兴趣,这样既为学生减轻作业负担,又给他们充分活动时间,从而发展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
2、课堂上多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中学习
课堂上多给学生时间就是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和充足的小组合作时间,在让学生合作之前,一定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只有在成员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组内合作交流,合作才有价值。但从课堂教学实际不难发现,小组合作时间不够,往往使合作当成“中看不重用”的花架子,我认为,教师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合作后要有足够的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发言、补充、更正甚至辩论,千万不要忘记这正是学生思维火花最容易闪现的时候,一位教师教学“圆的认识”时,先组织学生从小组为单位画圆、剪圆、折圆片(沿着不同的方向对折几次),将对折的 圆片展开,通过观察折痕,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发现得越多越好,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在教师的参与指导下,给学生足够的小组讨论、交流的时间,学生逐渐地发现“不同的折痕同样长,不同长的折痕都交于一点,还发现这一点平分每一条长折痕,即长折痕是短折痕的两倍。”这样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的积极性高,效果明显。达到了教学目标。
实践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总结提高,才能有所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2 11:4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