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9-6-20 06:43:00
|
只看该作者
四、通过写作心理能力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心理能力,指的是人们从事写作活动时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指在写作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以及兴趣、意志、情感、注意力等心理因素。它是影响写作的基础条件;而兴趣、意志、情感、注意力等是非智力因素,它写作主体的动力系统,二者互相联系,相互制约。
作文过程实际是写作主体由感知到内容,进而达到外化的过程。感知的过程,就是观察与实践的过程。个人情感、意志等因素对感受对象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文源;内孕是文章构思于脑际的思维过程,是写作主体主观能动作用的集中体现。个人的兴趣、创作的激情,推动着写作过程。可见,写作训练有素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智力因素,还要注意非智力因素,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就人近几年来的教学经历看,学生作文的困惑主要有二:一是作文内容脱离实际,无米下锅;二是对作文无兴趣,没有激情。这种情况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
(一)克服消极的心理定势来提高观察水平
心理定势指人们受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影响,在解决问题时具有倾向性和心理准备。心理定势的消极作用主要指用经验套用新事物,而产生一些误解,影响对这些事物的正确认识。由于这种消极定势的影响,学生们把观察景物当成是“老一套”而走马观花。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心周围一切事物的变化,做生活的主人,让其萌发探索事物奥秘的愿望,写出感人的文章来。具体操作措施如下:
1.采用定向观察法,提高有意注意水平。
心理学指出,有意注意就是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注意。乌申斯基说:“注意是个大门,如果没有他,外部世界的所有东西都无法进人的心灵”。只有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才能得到提高,而提高的有效措施之一,便是定向观察法。
2.再现作文情境,提高学生的观察水平
由于心理定势的影响,有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看得不仔细。这时,就采用再现作文情境的方法,由师生对生活中的某些场景进行现场表演,然后再写作,这样,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特别是通过老师的演示,学生观察的积极性更高了,学生随时都处于亢奋状态,更有利于进行写作。
(二)定期举行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活体验能力,让其感到“有米下锅”。
专家们把写作过程分为:形成作文概念、酝酿成文、修改定稿三个阶段。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写作技巧,还要结合实际情况,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生活实践,只有通过这一步,才能使学生形成完整的作文过程。
上述写作形式,是针对学生没有东西可写,“无米下锅”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它是在老师的指引下,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某一方面的实践,随后进行写作的。这一系列的作文特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1.实践的依据
有人形容这一代学生是在影视中、无端的崇拜影视明星和乌七八糟的游戏节目的熏陶下,活得分外洒脱,但这种洒脱是没有创新,没有生命力的洒脱,是一种寄生式的、畸形的洒脱。只要在学生中稍作调查便会发现,生活方面的锁事大部是父母、亲人包办的。这种生活上依赖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好的影响,学习起来就不肯动脑筋,作文多数靠改编,甚至用原来写过的作文来应付差事,为了使学生的生活和作文走出依赖的“围城”,要让学生我实践。
2.实施过程
(1)今天我看妈妈洗衣服
训练目的:通过观察,体会父母做家务的艰辛,同时学会定点观察。完成三篇作文。
实施步骤:A、通知学生回家后作细致观察,并做好记录;B、向妈妈请教洗衣服的具体操作步骤;C、归纳总结后写一篇记叙文。
(2)今天我洗衣服
训练目的:通过自已洗衣,培养劳动观念,总结后写一篇作文。
(3)今天我谈洗衣服
训练目的:通过谈洗衣服以及洗衣服的技术,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完成多种形式的作文。
上述作文训练方法,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生活实际,能充分的让学生吐露真情实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当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和途径远远不只这些。对于不同的学生个体,要适时地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训练,方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