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83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班社会活动《各行各业》教案与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8-23 20:41: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标方面要求:
《太原市幼儿园课程标准》社会领域中班五月第二条目标要求:了解几种不同职业的人,知道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的劳动。
中班幼儿对一些职业已有一定的了解,并在游戏中有所反映,但还是不太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更不理解劳动的艰辛,也不懂得如何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所以,让幼儿了解几种职业的特点,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用适宜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尊敬和爱,是十分必要的。
教材分析:
     作为一节集体活动,是让幼儿对各行各业在社会中的价值有一个粗浅的认识,培养幼儿对劳动者的尊敬和爱,因为中班幼儿的社会经验比较少,所以在进行本活动前,让幼儿先“采访”自己身边人的职业,对职业有一个简单的认识。本活动目标可分解为两个目标:1 了解几种不同职业的人,知道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的劳动。2、学习用适宜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爱。
设计思路:
  “了解几种不同职业的人,知道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的劳动”是目标的重难点,首先让幼儿说说自己身边人的职业,让幼儿初步感知生活中有各行各业的人在劳动,接着通过集体讨论讲述到分组讨论讲述,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感受各行各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用适宜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爱”是情感渗透目标,因为这是一条长期目标,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教育。
活动目标:
1、              了解几种不同职业的人,知道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的劳动。
2、              学习用适宜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爱。
活动准备:
1、              几种不同职业的图片
2、              五一颁奖的图
活动过程:
一、         请幼儿说说自己身边人的职业还知道那些职业?
设计思路(从幼儿身边人取材,贴近幼儿的生活,自然引入活动中,让幼儿感受到身边人都在各行各业中辛勤劳动。)
二、         了解几种不同职业的特点,感知他们的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1、              利用图片,激发幼儿的已有经验,讲述自己对几种职业的认识。
共同讨论图片(1)清洁工
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这是谁?在干什么?他的工作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那些方便?除了马路上,那还有清洁工?
小结:他们都是普通的清洁工,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工作了,等我们出门时马路上已经干净了。过年时,街上到处是烟花纸片,可为什么早上出门时发现已经干净了?这是清洁工连夜工作的劳动成果。
2、              幼儿分组讨论,教师融入小组中倾听,引导。
教师在分组前提出:图上有谁?在干什么?他的工作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那些方便或变化?还有谁和他的工作一样?
3、              选一个代表讲述讨论的结果。
师:请选一个代表来说一说自己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朋友可以补充。
小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辛勤劳动,他们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劳动成果,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
三、         结合实际生活,知道知道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的劳动。
1、讨论:那种职业最重要?如果缺了那一种会怎么样?
设计意图(激发幼儿对各行各业人的敬爱之情)
2请幼儿看五一颁奖的图片。
四、         知道尊重劳动成果,学习用适宜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爱。
1、在幼儿园 2、在家 3、在公园马路上   4、在超市,商场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1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8-23 20:41:37 | 只看该作者
反思:孩子们对社会中的各行各业有一些了解,但又不够全面,在角色游戏中达大胆扮演着不同的职业角色,但又不够深入,情节不够丰富,为此,在这一活动中我有意识的搜集各种职业的录像、图片,了解不同职业的人们的工作环境及具体工作情况。活动前我让孩子们采访身边人的职业,活动开始我们通过谈话让孩子们介绍爸爸妈妈以及其他身边人的工作,初步了解爸爸妈妈的工作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随着各行各业图片的展示谈话,分组讨论等丰富了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了各行各业的工作性质,逐渐明白了各行各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了幼儿尊重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美好情感及懂得爱惜劳动成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1 20:1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