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9-6-9 07:25:00
|
只看该作者
教师不断地问:“哪些人和他的方法一样?”这样做只是对这种想法人数进行了一个大致的知晓,并没有对他们这些算法的实质内涵进行研究和梳理,也没有让更多的学生弄懂他人算法的含义,教师成了学生计算方法的唯一评判者。而教师问:“谁和他的方法不同?”或者“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将教学目标直接指向了“算法多样化”。但“算法多样化”应是学生在互相沟通中自然出现的结果,而不应成为学生个体与教师的单线交流过程,否则每个学生所关注的、所继续用的仍然是自己的老办法,思维就得不到提升。除了上述案例,我们也不乏看到有的教师主观认为某些算法比较好,就越俎代庖地主动讲解给学生听,认为有些算法不好就不予理睬。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将各自的算法进行交流,并通过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深化认知。学生在理解领悟“多样化”的算法后,才能够主动地避繁就简,真正实现算法的优化。当然,对算法“多样化”的沟通,并不是要求算法的“全面化”,有效地避免学生未经比较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对上述教学不妨如下改进:
师:(根据图书室所借故事书的情况,提出问题)54-18=?你是怎么算的?
生1:54-10=44,44-8=36,所以54-18=36。
师:(板书后)谁听懂他的意思了?你能解释一下吗?
生2:他的意思是把18分成10和8,先用54减去10等于44,然后再用44减去8就等于36了。
师:哪些人和他的方法一样?有没有谁的方法和他差不多?
生3:我也是把18分成了10和8,不过我先用54-8=46,再用44-10=36。也算出了54-18=36。
师:(结合板书)这两种方法相同,都是把减数18分成了10和8,只是先减哪个数的顺序不同。谁和他们的方法不一样?
生4:54-14=40,40-4=36,所以54-18=36。
师:(板书后)谁听懂了?能解释一下吗?
生5:把18分成了14和4,先用54-14=40,再用40-4=36,所以54-18=36。
师:为什么你要把18分成14和4,而不是分成其他的两个数呢?
生5:这样就可以先减去14正好得到整十数,比较方便。
(学生还有可能受到启发想到先用58-18=40,再用40-4=36的方法。)
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6:54-20=34,34+2=36,所以54-18=36。
师:谁听明白了?
……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开发和整合情境资源,特别是巧妙来自学生的资源帮助学生内化感悟,让学生理解算理,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提升数学的思考和辨析能力。
|
|